根据民政部公布的最新预测数据,到“十四五”期末,我国将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达到3亿人。这是在2000年,我国进入“轻度老龄化”社会之后人口发展的又一个新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多部门支持物业企业发力“物业服务+养老服务”,为探索新型养老模式指明了一条不同于以往的路径。
早在2013年,国务院就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这三种养老方式搭建起了我国养老体系的基础框架,其中社区养老处于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位置,向上承接的是机构养老的压力,向下则可以弥补居家养老的很多短板。但在过去,社区养老存在着服务主体不明确、扶持力度有限等问题,而引入物业服务显然可以为社区养老提供更加有力的支撑。
首先,物业企业发展养老服务本身就有不错的基础。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的小区物业覆盖率逐年提升,构成了一张庞大的网络,很多服务都可以以此为载体展开。目前,部分物业已经在提供一些比较基础性的养老服务了,但力度还不够。此次《意见》提出,要盘活小区既有公共房屋和设施,闲置和低效使用的公共房屋和设施可交由物业服务企业统一改造用于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推进居家社区适老化改造,增设无障碍通道、提供地面防滑、加装扶手;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因地制宜地开办小区老年餐桌,提供送餐上门服务等。这些措施,都是意在把养老服务做得更深、更实。
其次,对于发展养老服务,物业企业也有需求。最近有一个地产大佬在公开发言中表示,房地产已经进入“后开发时代”,未来医疗、健康这一类的不动产将是“后开发时代”一个非常重要的类别。在“后开发”时代,能够开拓养老服务这样的新市场自然是一件好事,有助于传统物业的转型升级。再加上《意见》也提出探索开展居家老年人上门医疗卫生服务,鼓励物业服务企业开办社区医务室、护理站等医疗机构,这里面也存在很大机会。
最后还有一点也很值得关注,那就是《意见》提出配置智慧养老服务设施、丰富智慧养老服务形式、创新智慧养老产品供给,从多个方面支持打造“互联网+养老”模式。事实上,社区智能化已经是未来城市的高级形态,在早期就将“互联网+养老”的理念和模式植入,可以借助物联网、远程智能安防监控、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兴技术进一步提升社区的养老服务能力。
总而言之,目前单一的养老模式已经无法支撑中国这种多层次且需求复杂的养老现状,推动物业企业加入养老服务是一项非常有益的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