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开门红’已经启动一波了,保费业绩如何还不知道,我们今年主推的产品主要以年金型的健康保障产品为主,搭配万能账户,另外针对中高端客户,我们在此基础上也挂钩集团旗下养老社区的入住资格。”12月9日,上海一家大型寿险公司企划部负责人张明(化名)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12月10日,上海另外一家中型寿险公司业务营销主任苏霞(化名)也对本报记者表示,该公司挂钩养老社区入住资格的一款“开门红”产品也在热卖中,不少分公司甚至出现保费逾千万的天价保单。
“这是我们湖南、江西几个地区分公司业务主管销售的年金险保单,有趸交1000万保费的,也有趸交1500万保费的,就是跟我们推出的养老社区入主资格挂钩,保费其实在11月就已经入公司账户,这个月正式计入‘开门红’业绩,在计入之前公司会给这些保单客户计日息,这些产品另外还单设万能账户,预期年化收益能达到5%。”苏霞对本报记者表示。
而记者也从市场上获悉,在人身险公司中,头部保险公司拥有多个养老社区产品的在此次“开门红”中都力推挂钩的产品,以期尽量多积累一季度保费,而对于更多没有养老社区的中小人身险公司而言,明年的“开门红”就显得有些艰难。
“天价保单” 再现背后
事实上,据记者了解,对于各家公司而言,尽管已经到了“开门红”期间,但是对于各自推出的产品,基本都没有对外做大规模的宣传。不过天价保单再次成为保险营销员的话术手段。
“我们分公司‘开门红’的目标是60亿,另外一家大型分公司的目标只有10亿,主要是我们有养老社区入住资格做支撑。”对此,苏霞也直言不讳地向记者表示。
不过,苏霞告诉记者,这种天价保单的产品条款跟市面上普通的“开门红”产品还是不一样的,有定制型的保险条款,预设的产品利率也会高一些,此外还享受更多的医疗服务保障内容,就是用来冲保费的。
12月10日,记者梳理各大险企目前已推出的开门红产品发现,“年金+万能”组合形式最为普遍,成为主力产品。如中国人寿主推的“鑫耀系列”产品,中国太保的一款“两全险+万能险”的双主险产品——“鑫享事诚”等。而从万能账户保证利率来看,中位数是2.50%,其中中国人保推出的“温暖金生”最高,达3.0%;中国平安旗下两款产品最低,为1.75%。保证利率相当于兜底利率,是万能账户合同中规定的利率,如果最后实际结算利率低于保证利率,那么险企会将差额补到万能账户中。从结算利率来看,以上产品万能账户10月结算利率均保持在5%左右。
值得关注的是,在经历了上半年疫情冲击之后,下半年国内人身险行业保费实现了正增长,但是对于2021年的“开门红”销售前景如何,目前各家公司均对此保持沉默。不过券商行业分析师则对此乐观。
“上市险企交往年提前启动‘开门红’,预计销售期限宽裕将有助于提升保费规模。此外,资管新规下银行理财产品非保本属性叠加当下收益率下行,保险公司‘开门红’产品设计则等位激进,普遍缩短存续期限有利于提升销售规模。可以预计上市险企‘开门红’新单高增几成定局,背后原因主要是保险公司积极备战,以及年金产品对居民的配置吸引力上升。”国泰君安非银金融行业发布的研究报告指出。
但是,对于当下“开门红”产品保险公司营销员对外宣称的年金险预设收益会达到5%以上,业内人士则持有怀疑态度。
“看一个去年‘开门红’的案例,以30岁男性,10万5年为例,总缴50万,10年时间多了3.88万。事实上,这款产品的真实收益只有1.44%,这个IRR叫做内部真实收益率,放弃了10年的灵活性,只有1.44%,消费者会买吗?那么问题来了,营销员宣传的5.3%收益是个什么呢?这种年金+万能账户的保险,分为两个部分,年金部分每年会固定返还年金,返还的年金再进入到万能账户,假设万能账户的结算利率是5.3%,但是市场上万能账户的保底利率是1.75%-3%不等,至于5.3%根本不确定,今年市场上卖的还是此类产品,万能账户的结算利率会高一些,但是你年金返还是5年之后,才开始进入万能账户产生收益,5年之后再看结算,可能只有保底利率,拉长期限看,这样的年金加万能产品内部真实收益基本上都在2%左右。”对此,上海一位资深保险人士陈家杰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指出。
不过,他也坦言,现在大保险公司推出的跟养老社区入主资格挂钩的产品对一些中高端人士还是有吸引力的,这也是为何大保险公司向高端客户力推定制化的产品作为“开门红”指标的原因之一。
市场已现分化
大公司需要借定制条款的产品拉动“开门红”,但是对于更多中小公司而言,“开门红”的日子其实并不好过,大小公司之间所面临的挑战各不相同。
“总体来讲,现在寿险业的挑战非常大,一方面是险资负债端的压力越来越大,中小公司近两年的险资保费在负债端还有一定的优化空间;但是大公司现在在负债端的优化空间不但没有,还在恶化。恶化表现在哪里?就是大公司的新业务增长遇到了很大的瓶颈,过去更多是依赖代理人团队,但是经过了2017年的高峰以后就在往下走,以及受到互联网保险的冲击等。”12月9日,上海一家中小型寿险公司老总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指出。
该老总也表示,大公司现在还面临的一个困难是新业务价值率在下降,中小公司因为互联网保险提前发力,尤其是健康险业务发展的还不错,而大公司销售线下产品面临的价格竞争压力是非常大的。所以从负债端角度而言,大公司面临的压力更大,中小公司在改善。
“伴随着国内无风险利率的持续下行,反映到保险产品上,就是险资的投资回报率压力增加,再经过三五年时间,保险业的竞争主要还是看资产管理能力,因为三五年之后,大中小公司在比拼收益率上的差距也就是只有50个BP,差距已经很小,最关键的是保险机构在资产端的竞争,2021年的压力还显示不出来,因为今年行业受疫情的冲击,上半年保费负增长导致基数比较低,但是未来的行业压力还是很大的。所以我们当前淡化‘开门红’,更多的每家公司都结合自身业务转型来做规划。”上述老总受访时坦言。
不过利好消息也同时传来。就在12月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其中一大内容为部署促进人身保险扩面提质稳健发展的措施,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需求。
记者了解到,此次国常会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推进完善金融服务,促进人身保险发展,有利于更好服务民生保障和经济社会发展。
会议指出,近年来我国人身保险平稳较快发展,目前商业人身保险已在全国达到一定覆盖面,但也存在保险产品供给不足、保障水平不高等问题。要适应群众对健康、养老、安全保障等需求,推动保险业深化改革开放、突出重点优化供给,提供丰富优质的人身保险产品。
一是加快发展商业健康保险。支持开发更多针对大病的保险产品,做好与基本医保等的衔接补充,提高城乡居民大病保险保障能力。促进开发适应广大老龄群体需要和支付能力的商业医疗保险产品。鼓励保险公司将医保目录外的合理医疗费用纳入保障范围。通过有序扩大对外开放、加强国际合作,促进提升健康保险发展和服务水平;二是按照统一规范要求,将商业养老保险纳入养老保障第三支柱加快建设。强化商业养老保险保障功能,支持开发投保简便、交费灵活、收益稳健的养老保险,积极发展年金化领取的保险产品。针对新产业新业态从业人员和各种灵活就业人员需要,开发合适的补充养老保险产品。鼓励保险公司提供老龄照护、养老社区等服务。鼓励保险业参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三是提升保险资金长期投资能力,防止保险资金运用投机化,强化资产负债管理,加强风险防控。对保险资金投资权益类资产设置差异化监管比例,最高可至公司总资产的45%,鼓励保险资金参与基础设施和新型城镇化等重大工程建设,更好发挥支持实体经济作用。深入开展关联交易专项整治,坚决打击挪用、套取、侵占保险公司资金的违法违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