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百姓困有所帮老有所养
——2020年全市民政兜底保障养老服务工作纪实
渭南日报 记者 张伯阳 见习记者 王 乐
社会救助织牢兜底安全网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在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的过程中,总有一部分群众因身体、能力或其他原因陷入贫困,依靠自身努力无法摆脱困境。家住临渭区阎村镇龙泉寺村的村民王战良正是其中之一。
王战良和妻子李婵娃年近古稀,老两口一辈子勤恳能干,在村里日子也算是过得不错。可是小儿子突然身患重病打破了这个家庭原有的平静。
“为了救娃,从2010年开始,总共花了30多万元,最后也只让他多维持了4年的生命。”李婵娃哽咽了,“儿子走了,儿媳改嫁,留下一堆债要还,当时两个孙儿还小需要照顾,日子过得很艰难。”
2015年,王战良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几年来,咱民政局的同志经常入户给我们讲政策,帮我申请村上公益岗位、给娃申请贫困生助学金。”王战良感谢道,在国家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帮助下,一家人也告别了土墙危房,花了1万元就搬进了临渭区向阳社区安置小区一套100平方米的单元房。
眼看着日子好起来了,可不幸再次降临这个家庭。今年王战良查出患有重病,市民政局将其纳入社会兜底保障政策中,享受农村低保政策。
“除了每月1500元的低保,今年4月份,临渭区民政局还给发放了2000元的临时救助金。该享受的政策都享受了,生活也有着落了!”谈到未来,王战良充满信心。
今年以来,为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市民政局围绕脱贫攻坚和社会救助兜底保障工作,有效合理扩大低保范围,紧盯未脱贫人口、脱贫监测人口、边缘人口“三类人群”,结合“三排查三清零”百日冲刺行动和“城乡低保受理上门服务月”活动,市县镇三级600多名民政干部走村入户,宣传城乡低保、单人保、五项刚性支出扣减等政策,对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应保尽保,对特困人员、孤弃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应养尽养,对困难残疾人、重度残疾人应补尽补,对农村“三留守”应帮尽帮,对因急难情况暂时生活困难或有返贫风险的和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应助尽助。
同时,市民政局不断提高服务效能,积极推行社会救助综合改革,在全市镇(街道)建立“一门受理、协同办理”服务窗口,落实临时救助备用金制度,加大“e救助”推广力度,实现了社会救助业务全流程网上办理镇(街道)全覆盖。
今年以来,全市社会救助资金已达6.43亿元,较去年增加了34%,农村低保覆盖率为5.5%,共保障城乡低保对象64405户166186人,保障特困供养对象7988户8145人,发放资金6969万元,实施临时救助47888人次,发放资金4463万元。同时,全市未脱贫人口中,已落实民政兜底保障政策27712人,保障率99.3%。
搭体系建平台 养老服务进入智慧时代
今年年初,富平县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建成,县居家智慧养老指挥中心投入运营。
“通过智能居家养老服务平台,我们形成‘平台+服务+老人+终端’的现代化智能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向全县高龄、独居、空巢、失独、失能失智等有养老服务需求的老人提供助餐、助浴、助医等八项助老服务。”富平县康馨养老院院长彭浩亮介绍,借助科技手段,富平县基本实现了对老龄人口数据的集中化、智能化、分层化管理,将县域养老服务事业推向了现代化、智慧化、标准化。
在市民政局的牵头下,富平县的创新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模式,通过政府扶持、社会力量运营、市场化运作,构建成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互联网+为支撑,医养相结合、城乡全覆盖”的养老服务体系,支持养老机构和养老服务社会组织运营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同时,在此基础上探索“物业服务+养老服务”模式,推广“时间银行”做法,开展互助养老服务。
以上只是市民政局搭建养老服务“四梁八柱”体系的其中一环。
2019年,我市被列为全国第四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市之一。在试点改革中,市民政局经过调研,结合我市实际提出打造“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全域型、基础型、多层次的养老服务“四梁八柱”体系,即以“四梁”为架构,推动形成覆盖市县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的服务保障体系,以“八柱”为支撑,搭建各方共同参与养老事业高效运转的组织体系。
“我们鼓励民间资本进军养老服务业,进一步整合‘医’‘养’资源,重点培育打造博斯特、秦嫂、胜达等本土养老服务品牌,依托‘四社联动’助力社区居家养老,推进特困供养机构建设和设施改造。”市民政局局长党耀升介绍。
截至目前,全市各类养老机构93所,各类养老床位共计26926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数30.15张,建立养老护理员实训基地,实施“百千万”人才培训计划(百名院长、千名护理员、万名孝子),累计培训养老机构管理及护理人员2000余人次,217个社区953支志愿队伍参与社区养老服务工作,1756家老年协会广泛开展低龄健康老年人扶助高龄、失能老年人的互助关爱活动,惠及30多万老年人。
加强基层网格建设 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今年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让所有人措手不及。面对我市尤其是主城区人口聚集、流动性强的严峻防控形势,基层社区治理服务能力是否过硬便成为我市民政人的一道必答题。
聚焦疫情防控暴露出来的问题短板,市民政局突出抓好社区四级组织体系建设、社区网格建设和社区公共服务建设三项重点工作。
疫情防控期间,在市民政局的统一布署下,临渭区按照“网格化管理、小单元作战”模式,建立起镇(街道)、村(社区)、小区(村民小组)、楼栋四级疫情防控网格,构建小区网格295个、楼栋网格766个,4699人认领网格长(员),安装小区视频监控436个,织就了一张四级联动的严密防控网。人民街道东风社区在城市治理云平台上开发了“疫情上报”小程序,与21个小区4300余名群众开展“无接触式”互动服务,通过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排查、远程化监测、全民化动员、电子化出入,实现社区治理能力的智慧“蝶变”。
今年1月26日起,为了做好辖区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工作,临渭区解放街道西南京路社区全体干部放弃休息,奔赴防控一线。西南京路社区居民小区共有14个,其中7个都无物业,属于无人管理小区,再加上辖区5个巷道口,防控难度很大。
为此,社区第一时间将社区干部分成3组,入驻无人管理小区,与突击队员、热心居民、市直单位下沉一线的党员志愿者一起,设置19个卡点,每个卡点安排4至6人24小时值守,对进出各居民小区、巷道内居民点的人员进行严格检查,努力筑牢社区防控第一道防线。
西南京路社区按照社区网格化管理,由6个网格长通过电话摸排的形式对各小区湖北返乡人员、外省回渭人员情况进行多次摸排,按照“不漏一人一户一车”的原则,多次连夜进行入户排查,用最短的时间把全辖区外来人员信息进行了汇总上交解放街道疫情防控指挥办公室,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基础数据。
截至目前,我市2660个小区实现了党的组织党的工作“全覆盖”。社区网格建设工作中共设一级网格2311个,二级网格15451个,按照“1+N”专兼职相结合配备专兼职网格员38836名。在规范社区公共服务方面,研究制定了7类33项社区公共服务事项目录清单,并以市政府文件形式下发全市执行。
“红心引领”专项行动 提高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
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毛细血管。如果说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会组织便是其中的链接纽带,发挥着服务群众的功能。
今年7月3日,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9周年,市民政局党委所属75家社会组织全体党员等共计92人,在渭南博物馆开展“和党一起过生日”主题党日活动。
在嘹亮的国歌声中,全体党员一起重温入党誓词、听党课。活动中为所属社会组织党组织发放红色经典读物,表彰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党支部,并参观了博物馆“不忘初心”红色展馆。在讲解员的引导和解说下,党员干部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参观学习了整个展览,进一步了解了我们党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及渭南籍革命先烈,重温峥嵘岁月、缅怀先烈事迹。
这次主题党日活动只是市民政局“红心教育”培训工作的一个小片段。自5月以来,市民政局全面启动“红心引领”品牌专项行动,通过开展“红心育苗”培优、“红心服务”建设、“红色教育”培训、“红色基地”系列创建活动,采取下派党员指导建、党员够数单独建、集中党员联合建、发展党员及早建的方式,进一步发挥社会组织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引领和作用发挥双提升。
在“红心基地”创建活动中,市民政局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扶贫帮困,5月份召开了“红心引领”百社千人脱贫攻坚推进会,70多家社会组织现场签订认领单,认领帮扶172名贫困群众,投入资金31.5712万元,投入物资折价10.412万元。
“我们今年首次列支市级福彩公益金50万元,支持社会组织分别在产业指导、就业技能、助老服务、留守儿童、留守妇女5个类别开展10个帮扶项目,让他们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发挥组织引领作用。”市民政局社会组织管理科科长宋卫玲说,下一步我市民政系统将继续提升社会组织能力,提高群众对社会组织的认知程度和信任程度,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宣传,增强社会组织的影响力,扩大群众对公共事务的参与度,发挥更多优势,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这一桩桩为群众服务的实事、一串串铿锵有力的数据背后,是我市民政系统不断升温的“改革力度”和“民生温度”。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我市广大民政工作者将继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每位群众都困有所依,老有所养,奋力书写全市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