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养老资讯>生活>正文

“废物式养老”悄然兴起,正毁掉老年人的生活,年轻儿女不以为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1-03 浏览次数:161
 李欣是我们整体小区里孝顺的标兵。他父亲去世得早他妈妈一个人将他养大,为了他能健康的成长没有再婚嫁。
 
因此,李欣特别感念这份恩情,而他也特别有出息,考入了211大学,毕业后进入名企工作,买房结婚后就将母亲接到了身边生活。
 
李欣从不让母亲干家务,家里有保姆,母亲每天的生活就是吃饭、睡觉、看电视。这样过了一段时间后,李欣发现母亲变得越来越沉默寡言,不爱说笑了,有时候还会有很严重的厌世情绪。
 
开始李欣以为,母亲是暂时不适应这边的生活,过段时间就好,直到母亲提出要回老家生活,他才意识到问题大了。
 
 
母亲对他说:“我是老了,但还没到生活不能自理的地步。你这什么都好,也知道你是孝顺,但我也需要自己的生活。”
 
这种境况其实目前很多中国老人都在面对的,我国有90%的老人都是通过子女养老来度过晚年。但现代青年工作压力极大,很难有空余时间陪伴老人,所以只能尽其所能为其提供物质生活。
 
可对于经历过半世沧桑的老人来说,物质于他们而言早已不是人生的主要追求。
 
在老年阶段,他们的健康状况下降、社会能力丧失,此时需要寻找一些其他途径来填充空虚感,而子女的360度照顾,恰恰阻断了他们从生活中攫取存在感。
 
老人因为年纪的原因,可能无法做到最好,有时候让他们自己动手反而帮倒忙,但即便是这样,作为子女也不能武断代替父母做决定。
 
 
就像当年,在长大的过程中,不希望父母过多参与我们的决定一样。人只有实实在在决策掌控某些事情时,才能找到自我价值感。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人类对自我价值感的需求不会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减少,一生对自我价值感的需求稳定且持续。
 
很多老人退休后都会面临很长一段时间的颓废,就是因为没事情做,导致自我价值感缺失。找到自己感兴趣并擅长的事后,就会改善很多。
 
纪德在《人间食粮》中说:“存在感,对父母来说是一种使命感。”
 
如果你真的孝顺,就不要随便给老人冠上“无用”、“衰弱”等消极评价,无论他们做得好不好,都应该鼓励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一如你当年咿呀学步时,他们鼓励你一样。
 
 
曾听一位在居委会帮忙的80岁大爷说起:“对于我们老年人来说,仍被人需要的感觉是最有价值的,也是老年人最重要的心理支撑。”
 
年老不等于无用,人生的每个阶段都有它那个阶段独具的光芒。
 
摩西奶奶,76岁才开始学画画,可当她90岁时,作品已然在世界各地畅销;王德顺爷爷50岁才开始健身,但79便登上了T台,成为最帅大爷;90岁的袁隆平、84岁的钟南山,依旧在一线奋斗。
 
他们并没有因为年纪大了,身体素质不如曾经了,就主动或被迫进入传统的老年状态。相反,他们始终在积极寻找新的出路,把人生的最后一个阶段过得风生水起。
 
当然,除了子女给老人创造环境,最重要的是老人自己要学会给自己创造条件,不要因为年老和社会评价,将自己放置在衰老的位置上。
 
 
心理学有个NLP理论,即身份对人的影响很大,会决定一个人对自己的定位,从源头上决定了“你是谁?”人在这种心理机制的驱使下,所作出的行为会本能向设定的那个身份靠拢。
 
我们发现那些晚年生活状态比较好的人,从内心深处就没有认为年老的人应该怎样,他们甚至不觉得自己老了。
 
年轻的心态促使他们的行为亦趋向于年轻化,合理的心理建设对有效度过晚年生活同样重要。
 
天助自助者,至死前每一个人都是需要成长的孩子,不管在人生的哪个阶段,不要放弃自己人生的掌控权。即便你白发苍苍、满脸皱纹,也不影响潇洒快意地过自己想过的生活。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