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养老资讯>生活>正文

“废物式养老”正在毁掉多少老年人的养老生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1-01-03 浏览次数:172
 
 
今年,中国最早一批90后已经进入了三十而立,而最早的一批80后也已经进入了不惑之年,他们是中国最早的一批独生子女。随着中国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显,养老问题成为了全社会关心的话题,80、90后所面对的压力也是与日俱增。
 
有数据显示,预计到2050年前后,中国老年人将达到4.8亿,占总人口的34.9%,意味着全球每4个老人,就有一个生活在中国。老龄化的加剧所带来的养老问题,就显得格外重要,我们究竟该如何养老?
 
 
一."废物式养老"正在绑架老年人的生活
 
生活中,很多子女都认为,让老人们在晚年时期无所忧、无所虑,什么都不用做,子女会保障他们的一切物质、安全需求,就是享福,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孝顺。可老人并不是没有自理能力的婴儿,也不是什么都不会的废物,"废物式的养老"实则是对他们的一种羞辱,也是对他们生活的一种绑架。
 
前不久,在辽宁大连一位76岁的老大爷刘增胜身挂LED灯,显示"无需让座"的视频走红。老人说,年轻人一天起早贪黑,真是不容易,应该支持他们,我们老同志应该有老同志老自尊的态度。刘大爷的行为让很多年轻人尊敬,也让很多同样身体健康的老人纷纷效仿,他们被称为硬核老人。
 
同样的,在山东青岛11路公交车上,一位90岁薛奶奶给78岁的老人让座。薛奶奶被采访时说,这有什么,这很正常,我腿好好的,我站着没有什么,看见拄拐杖的我都会让座,包括年轻人,这不在于年龄。
 
 
给老人让座,已经成为一种约定成俗的习俗,而刘大爷和薛奶奶就是要打破这种习俗,他们在传递老人与年轻人应该互相平等、互相理解,老人无需被区别对待,无需用传统的思维和刻板印象去定义老人。有时候我们所谓的"对他们好"不一定是他们所期盼的。
 
老人虽然年纪大了,但他们依旧有追求生活质量、生活意义的权利,也需要被社会肯定、被尊重,这样生活才有奔头,活着的每一天才有意义。可悲的是,当老人想要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时,常常被看作是"不省心",经常被儿女嫌弃、厌烦,什么都不能做的老人只能小心翼翼的过日子。
 
我国有将近2亿的老人没接触过网络,在这个互联网的时代里,没接触过网络等同于与这个时代隔绝,事实上,有80%以上的老人表示愿意去学,而90%以上的年轻不愿意教。老人真正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老无所用。
 
 
二.尊严养老才是长寿之道
 
何为尊严养老?指的是老人在生活上自理、在经济上自力、在精神上自强,这三者应当至少满足其一。
 
《论语》中孔子回答什么是"孝",他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意思就是连狗和马都能服侍人,如果只是服侍,缺少了尊敬,那和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尊严养老是顺应生命规律、挖掘生命潜能、树立生命尊严的养老过程。只要老人不失智或不失能,积极的尊严养老才是长寿之道。
 
 
1.精神自养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日落的夕阳都能放出满天的霞光,老人又有什么不可以?有品质的养老体现在,老人应时常保有一种积极乐观的精气神,一种不服老、不怕老的正能量。没有目标的老年人生是缺乏动力和生机的。
 
去年被授予"最美奋斗者"称号的92岁退休教师叶连平,退休后仍旧从事教学工作,为乡村的学生免费补课19年,他在采访中说:"在物质上,我要求不高,但精神生活要高标准。"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82岁的浙江老人陈金英,当了28年的中医师,却还没有一张医师资格证,于是有了考证的念头,成为浙江中医药大学考场里年纪最大的考生。90岁袁隆平、84岁的钟南山依旧在自己热爱的事业上奋斗着,只要自己还有能力,就会让其发挥余热。
 
 
一般来说,往往精神层次追求越高的老年人,生活质量也越高。兴趣不仅是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陪伴,对于普通人来说,我们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养花、养鸟、写字等等,这种精神上的富足不仅能够延缓心理上的衰老,还能延缓智力、脑力的衰老。
 
被局限的从来都是思维,而不是年龄,谁说老年人不能学习,不能开创新的事业,年龄可以被界定,而生活方式不应该被界定。
 
 
2.生活自理
 
老年人进入衰退期,不得不面对各种疾病的痛苦,带病生存是一种常态,甚至需要依赖他人的帮助来度日,每天只能呆在越来越狭小的空间里,事实上,常年这样的生活使得很多老人都患上了抑郁症。
 
他们被社会认为老了,也自认为自己老了,然后被安排各种各样的特殊照顾,甚至是生活上可以自理的或半自理的。这种看似是重情、孝顺的表现,有时候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一位94岁高龄的老人,两年前丧偶独居,所幸身体健康,头脑清楚,生活基本可以自理,每周保洁阿姨会来家里打扫卫生2次,每周一儿一女带着全家看望老人,一家人其乐融融。
 
老人说,能自己做的事尽量自己做,平时把时间安排得满满的,看看报纸、散散步、做做家务,保持着自己不急不躁的生活节奏,对于死亡她很坦然,没有任何遗憾,只求当下的每一天都生活的有质量。
 
这是很多老年人的心声,只要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不给别人添麻烦,这是维持尊严的根本。有时,子女的过度关心会增加老年人心理的负担,长时间被否定、被特殊照顾,连最基本的生活自理也要依赖他人,会致使他们对生活没有期盼。
 
 
3.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求生活规律,起居有常,劳逸结合,不急不躁,坚持生活自理的良好习惯,成功的老人就是健康老化的过程。9旬高龄但依旧健康的李嘉诚,每天坚持锻炼一个半小时,有时打高尔夫,有时游泳,从不间断。
 
平常老人也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锻炼方式,来达到身体健康的平衡。最好的医生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用科学、保健的养生方式来武装自己。
 
另一方面要求遇事不冲动,活在当下,乐在当下,看破放下,自然自在。养老重在养心,饱含一颗平和之心、感恩之心、好奇之心,情绪是影响身体健康最重要的因素。李嘉诚每天闭目养神3次,每次10分钟,保持心态平和,不乱发脾气,是他养生的秘诀之一。
 
无论是身体上的,还是心理上的,都需要靠自己去调整。再好的医生、再负责任的保姆、再孝顺的子女,都不能代替完成。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保持积极的自律意识、平和的心态、独立不依的精神至关重要。
 
 
三.年轻人学会倾听老人的真实想法
 
很多老年人都表示,尊严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他们希望自己被尊重、被重视,每一个人都应该被平等的享有尊严,无论其财富多少亦或年龄几许。
 
作为晚辈,我们应当耐心听取老年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而非替他们做决定,限制他们选择生活方式的权利,他们也有自我意愿,交友意愿、工作意愿等等,与年轻人并没有不同。
 
电影《后来的我们》有一个桥段,父亲想学电视机遥控,儿子见清教了几次,没教会,语气就开始不耐烦了,音调也大了起来。后来父亲说,算了,我不学了,最近眼睛总感觉虚虚呼呼的。
 
然后儿子说,搬过来跟我一起住,北京医疗条件比咱们这好太多,我给你买了房,就是想让你过上好日子。父亲平淡的说,我不去,你以为你有钱了就可以安排别人的生活了吗。后来两人争吵起来,儿子转身离开。
 
 
这样的情景在现实生活中非常常见,我们往往以自己的主观意识去考虑父母,以为足够的物质生活就是对他们最好的报答,而在他们真正需要我们的事情上,却没有表现出足够的耐心和孝顺。
 
年轻人首先应该放平心态,不要用"老"去界定他们,当老人想要自理的时候,不必给予过度的帮助,学会维护他们的尊严,不要让他们失去生活的乐趣;当他们想要学习的时候,学会放下偏见,保有耐心,就像当年他们教你读书识字时一样。
 
当他们怀有梦想的时候,千万不要歧视,就像当年他们守护我们的梦想一样,我们应该全力支持他们,让他们的老年生活不留遗憾,有滋有味。真正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享、老有所用、老有所得,才是对父母最大的孝顺。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