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走前,周振国把最新的康复数据录入iPad,“王XX,65岁,手部精细活动能力本周有较大幅度改善……”这组数据在周振国回到他所在的北下关街道双榆树南里 二区服务中心后,将被传输到慈爱嘉公司总部的服务器上,类似的数据,短短三个月已经累积了几百组。
“这是一个典型的流动服务站,前台是专业护理师,后台是一个庞大的康复治疗系统,提供海量数据和解决方案。”慈爱嘉负责人这样描述着他们正在构建的服务体系。作为北京首个“社区养老助残服务体制创新试点”,北下关街道双榆树南里二区服务中心只是一个开始,这个模式能否推广,取决于未来一年的运营效果。
“从目前的效果看,我们充满信心!”曾经最担心认知度和接受度问题,慈爱嘉的工作人员们已找到了解决之道。
“入户服务+后台管理+社区定点”是慈爱嘉的基本运营理念,而科学严格的各项服务标准和流程管理,是慈爱嘉与其他居家养老模式的最大区别。
顺着双榆树消防队东侧胡同往里走五分钟,路边就能看到一座风格简约的白色平房,牌子上的名称很长——“北京北下关街道双榆树南里二区养老助残服务管理中心”,但周围的大爷大妈都会亲切地称呼“养老服务站”,这正是周振国所在的单位。
“居家养老服务的出现,进一步合理配置了社会资源。”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劳动与社会保障系主任郭竞成多年来一直在研究中国养老的解决方案。在他看来,当前很多需要深度护理的失能或半失能老人长期住院,但其实他们只需要护工或护士提供养老服务,住院不仅花费大量金钱,更浪费了医疗资源。而居家养老服务实现了养老成本和医疗资源的共赢。
一个社区样本的启示
在这个不到200平方米的服务中心里,有一支刚刚组建半年的团队,他们是慈爱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团队,大多数成员年龄不到30岁,分管不同的工作领域。
31岁的李昂,文质彬彬、精力充沛,两年前,他从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第一次接触到了“居家养老”,他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从那时起,他就被这个产业深深吸引住了。今年4月回国后,他加入了慈爱嘉,被委任为双榆树服务中心的首任店长。
“当年我们班上有二十几个同学,大部分当了医生,也有做研究的、做药剂师的,但只有我一个人选择了养老,呵呵。”李昂的语气中流露出一种创业人特有的激情。
双榆树南里二区属于皂君庙西里小区,老国营单位职工居住区,老年人口较多,总共600多户居民中有近1/5的家庭至少拥有一位80岁以上老人。实际上,包括皂君庙西里社区在内,北下关服务中心附近紧邻四五个类似的小区,服务范围覆盖几千户居民,而这其中至少有几百户家中有老人需要照顾。
数量大且集中的目标客户群,无疑是一个重要的资源,但社区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是摆在他们面前首先要迈过去的一道坎儿。在与北下关附近几个社区居委会签订合作协议后,今年5月,由慈爱嘉负责经营的养老服务中心在北下关街道双榆树南里二区开业试运营,并于近期走上了正式运营的轨道。
其实,北下关服务中心开始运营后,李昂就马上带领整个团队深入小区,开展了第一轮入户行动。在这次行动中,慈爱嘉得到了当地各小区居委会的支持。居委会带着周振国等护理人员,挨家挨户拜访社区中的老人,了解他们家里的成员构成、老人的身体状况病史等诸多信息,为其长期建立档案,并免费为每位老人安排3-4次上门服务,每次服务后随时更新档案。老人和他们的家人逐渐体会出了专业养老服务与保姆服务的不同。
同时,李昂还想尽办法策划活动,包括组织健康讲座、为老人进行基础身体健康检查等。据统计,从试营业至今,双榆树南里二区周边五个社区中,至少已有上百位老人享受过服务中心的居家养老服务了,其中有50多位已体验过入户服务。
截止到北京商报记者发稿,李昂和他的团队,已经基本完成了第一阶段社区开发,周围社区中越来越多的老人甚至已经跟他们成为了忘年交,提起李昂和他的同事,老人们流露出了非常了解的语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