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春节前来到燕达养护中心陪伴爸爸妈妈。渐渐感觉这里的老人少了些,那是因为快过年了,每天都有不少家属的车辆停放在院内,接走一些自理和半自理的老人回家过年。同时也增加了一些家属们来陪伴无法回家的老人以及那些非自理的老人,他们拖儿带女来到燕达和老人们团聚。
中国的传统节日传统习惯是在一年一度的新春佳节,全家人一起吃团圆饭过团圆年。“回家和爸爸妈妈过年”成了所有中国儿女们的心愿!一年在外奔波、劳累、工作、打拼,到了春节都想放下所有的一切回家看望父母亲,陪伴父母亲,而父母亲则翘首等望着儿女们回家吃个热腾腾的团圆饭!这种习俗也让我们觉得春节必须回家必须陪伴父母亲!
在这样的氛围和呼声下,无法回家的儿女们每逢佳节倍思亲!他们为自己无法回家深感内疚!深藏遗憾!是他(她)们不愿意不想回家吗?不是的!在电视里、在生活中、在我们的身边就有很多这样的人坚守在工作岗位上:有守卫在祖国边疆的解放军战士和武警战士,有医院的急诊科医生,有城市的清洁员,有服务类人员等等。他(她)们为了国家这个大家而牺牲了自己的时间,牺牲了个人的情感,“放弃”了自己的小家!每当看到那些不能忠孝两全的中年人和年轻人不能回家,不能和亲人们一起过年时,我内心深处总有一种淡淡的忧伤,那种仰视的渴望,那种牵肠挂肚的思念,都会把我深深打动,泪水夺眶而出……
在燕达养护中心就有那么一批护士们、护理员们、医生们、工作人员们,春节期间自始至终没有离开过工作岗位,没有离开过他(她)们看护照顾的老人们!
我父亲住在非自理区的九号楼十层,24小时的护理人员是小常,他的妻子小谢在8层服务老人。我妈妈春节前询问小常是否回家,因为她担心我爸爸插了胃食管、尿管,无法离开护理员。如果小常回家,新换的护工能否知道我爸爸的护理程序?能否让我爸爸过一个安稳的新年?
一筹莫展时,我们得知小常夫妇都不回家,我们揪着的心也都放下了。过年前几天,小常的嫂子由于身患重病不治而亡,他没办法回去帮助处理后事只能电话安慰他哥哥表示哀悼!同时大年初一给他远在内蒙古87岁的老父亲电话问候祝贺春节。说到这些他虽然语气平淡,但是我能感受到他的愧疚感。
还有一些护理员春年期间由于一些护工回家了,她们要做的事情更多了。每天下午当我陪伴爸爸在八层打麻将时,就看见她们忙上忙下地照顾老人,陪伴老人,给老人喂食,削水果等等,几乎没有休息的时间。
在十层我看见很多护士,她们春节期间都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她们有的孩子1岁多,有的才4个多月,但是都无法每天陪伴孩子和家人一起过年,而是默默守候在燕达老人们的身边。
看见这些护士、护理员们在新春之际放弃了自己回家团圆尽孝的机会,这么敬业,这么认真,这么无怨无悔始终面带笑容地守护着老人。这个对老人的心就是孝心,就是大孝!只有倾情付出的人才是真正用“心”孝敬的人,我深深地被感动着!
我自己也亲身经历了这样的时段。那是我父母亲在香港华润集团工作时,由于当时香港还没有回归中国,我们去一趟不容易,而我父母亲由于工作关系,在香港工作十几年从未在春节期间回来和我们孩子们一起过年,只能是通通电话问候一声而已。我们知道父母亲是国家干部,是在为国家为工作而尽职尽责,他们把小家放在了一旁,更多考虑的是大局、大家!我们都能理解!现在老人们在养护中心稳定了,我们也退休了,就会有更多的时间来陪伴父母亲,为父母亲尽孝了!
给父母亲买东西以及陪伴只是一种形式,更多的是在与父母亲的相处中用“心”孝敬!对于用“心”孝敬,我的体会是:一要感恩。即感恩父母亲的生育之恩,养育之恩,尽量多多陪伴父母亲;二要坚守。即坚持自己的事业为国家做贡献,实现个人的价值;三要有责任。即对自己的小家庭付出和担当。只有自己的小家庭幸福了,父母亲才会更安心和放心!
我自己上有年迈的父母亲,下有儿子、儿媳和孙子一家人。我既是第一代父母亲的女儿,也是第三代儿子的母亲。我是第二代,是承上启下的第二代。在历经生活的磨砺后,我慢慢学会了转换自己的角色,不断地去理解,去观察,去磨合,去体谅年轻人和老人。一方面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自己跟上年轻人快速接受新事物的步伐,另一方面又要循规蹈矩地尊重现实接受老年人的观念和习惯。
作为母亲我会去理解儿子,让他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完成自己的工作,去维护自己的小家庭,不强求,不施压,尊重他的选择,平等互利,像朋友一样来往;对父母亲则要像对待小孩子一样,认同他们的唠叨,尊重他们的见解和看法,接受他们的习惯。因为他们毕竟老了,很多习惯已难以改变。就如同对待我的3岁小孙子一样,会“放任”他们,“容忍”他们,“疼爱”他们,一个原则:只要他们开心就好!
只有用“心”孝敬,历经平淡、普通的数年数月数日走过人的一生以后,我们才会无悔,无怨,无憾,无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