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养老资讯>企业动态>正文

中国式养老困局如何“破冰”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3-24 浏览次数:93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今年开展养老服务业综合试点,养老金“十二连涨”、“十三五”期间研究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今年两会,“养老”也成为代表委员和公众心中的“高频词汇”,一个重要的命题浮出水面:在多层次养老体系的构建过程中,如何摸索出适合中国国情又高效的养老方式?业内专家认为,在政府社会保险体系之外,提升居民未雨绸缪的养老意识,以市场化破解养老困局正成为一种共识。而基于“养老+”的各种新型的养老产业模式将快速发展蝶变,助推国内养老体系建设逐步完善、多元化,掘金经济新动能
  养老金“十二连涨”引关注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16年将继续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根据提交全国人大审查的预算报告,2016年1月1日起,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拟上调6.5%左右。这意味着在2005年到2015年连续11年调整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基础上,2016年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将实现“十二连涨”。
  事实上,“老有所养”已成为我国2.2亿老年人的期待。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我国60岁以上人口升至2.2亿,占比16.1%。老龄化的加剧、社会劳动人口抚养负担的加重、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以及养老金运行压力的加深,无不警示人们:退休养老所带来的压力不容忽视。
  同方全球人寿首席团险事业执行官彭勃表示,衡量退休人员生活水平的通行指标是“养老金替代率”(即职工退休时的养老金水平与退休前工资水平之比)。国际经验显示,当养老金替代率达到70%左右时,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与在职时大体相当,而低于50%时生活质量则明显下降。
  人社部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金维刚曾公开表示,按照养老金与缴费工资基数的比值计算,2014年我国养老金替代率达到67%。尽管统计口径不同,我国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替代率近年来一直在上升,退休人员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步提高。
  但是养老金“十二连涨”的背后,是退休人口基数增大,中国养老金运行压力加大。中国社科院的一份研究报告称,随着老龄化进程加快,未来收支平衡问题比较突出,或将出现巨大缺口。
  同方全球人寿《2015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显示:中国居民为退休而准备的意识在逐步加强,对与养老相关的政策日益关注,对未来养老生活方式的期待及选择意识不断提升、需求也逐步广泛。但我国居民未来养老仍面临着多项挑战。2015我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为6.51,与美国并列居全球第三。这一指标虽较上一年的6.30有所提升,但仍有三分之二以上居民对于退休没有充分准备;居世界名列前茅的重要原因也多在于我国居民偏好储蓄的习惯。
  调查表明,目前储蓄、社会养老保险仍是我国居民主要的退休准备方式,居民退休收入结构的多样性有待完善,政府、雇主、个人均需要对退休生活承担责任。报告还称,预计未来个人收入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国居民需提高自身退休规划水平。
  《2015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呼吁,政府、雇主、个人均需要对退休生活承担责任。
  “我国居民仍需提高自身退休规划水平,目前居民主要的退休准备方式仍是银行储蓄和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两种,居民退休收入结构的多样性有待完善,兼顾收益和安全性。同时,居民应更加充分地认识到自身的养老责任;建立完善综合的养老准备计划。”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陈秉正教授表示。另外,鉴于存在突发情况的可能,居民还应准备一定的应对方案,例如不动产、保险等。“而政府应该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降低基本养老保险费率。同时,继续坚持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建设,逐步缩小由‘双轨制’等制度因素带来的企事业单位、城乡间的过大差距;通过经济手段激励企业、居民做好退休准备。”
  长期护理险成“关键词”
  “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提到要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对此,财政部部长楼继伟3月7日表示,关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体系的探索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目前为止还没有考虑增加长期护理险,“十三五”期间将研究怎么做。
  金维刚在“中国养老生态圈发展论坛”上表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十八届五中全会中首次提出。“就中国目前的情况来讲,单靠商业保险肯定不能解决问题,所以我们必须探索建立具有社会保险性质的长期护理保险。”他透露,我国正在研究有关长期护理保险的改革方案。
  《报告》显示,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长期护理保险未来存在较大发展空间,超过一半居民意识到日后接受长期护理的需求,70%居民愿意付出每年收入的0.5%-1.5%以购买长期护理产品。
  彭勃说,长期护理险在国内已经成为一种刚性需求。但我国目前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长期护理险。“现在所谓的长期护理险停留在保险公司每个月只负责提供一笔经费,客户仍需自己选择护理机构。而真正意义上的长期护理险是当客户需要长期护理时,提出需要什么等级的护理,保险公司就可提供相应的护理。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大的不同。”
  对此,金维刚建议我国建立长期护理保险时要适应国情,采取“两步走”。第一步是依托现有医疗保险,将护理保险纳入支付范围,同步增加附加险性质的医疗保险。此外,建立具有社会保险性质的长期护理保险,发展专业的老年护理机构,使得长期护理保险事业迅速发展。
  事实上,今年两会“长期护理保险”已然成了热词,多名两会代表委员将长期护理险作为提案的内容。全国政协委员、合众人寿董事长戴皓在提案中罗列了一些直观的数字来说明该险种的重要性:截至2014年,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1亿,占人口总数的15.5%,其中有将近4000万人是失能、半失能老人。据有关部门预测,到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人,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将会进一步增多,再加上由于疾病、意外带来的护理需求,失能、半失能人群对长期护理需求很大。
  现代家庭结构也让长期护理保险看起来是一种“刚需”。戴皓认为,计划生育政策致使我国大部分家庭呈现“4-2-1”的状态,即两个劳动者赡养四位老人的同时抚养一个孩子。子辈忙碌的工作与孙辈的教育,都会使老年人在精神支持与生活照料上产生缺失。
  “长期护理保险应当成为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这五大基本保险之外的第六个社保险种。”戴皓表示,“在目前的情况下,在五大基本保险之外增加长期护理保险,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企业,社保费用无疑都将进一步增加。如何在不增加、少增加各方负担的前提下,给老年人提供更好的保障?可以利用当前各地降低保险费率的机会,适时推进长期护理保险的设立。”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戴皓表示,合众人寿下一步会根据这一险种开发产品,未来希望与养老社区实现对接,让消费者在购买了这一险种后,不论是在家里护理,还是在医院、养老社区甚至专业的护理机构,都能够得到来自保险公司的经济补充。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太平洋(601099)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高国富今年两会上的提案也提出,“要加快推进长期护理险的保险政策”。“全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超过了2亿。从获得的数据来看,其中有4000多万是需要长期护理照顾的。但是,从全国可供使用的病床数来看,差不多只有600万张床位,是大大缺失的,尤其是农村。”
  与此同时,全国政协委员、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副院长孙洁在提案中表示,就长期护理费用的分担机制来说,国际上一般有四种模式,即长期护理津贴模式、长期护理社会保险模式、长期护理商业保险模式以及社会医疗保险支付模式。鉴于综合国力考虑,试点推行长期护理社会保险是最优选择。
  分析人士指出,在政府社会保险体系之外,提升居民未雨绸缪的养老意识,以市场化破解养老困局正成为业界共识。“这就与我国的养老三支柱息息相关。”彭勃介绍,养老第一支柱是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第二支柱是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以企业年金为主;第三支柱是商业养老保险,多以个人储蓄型商业人寿保险为主。
  在此前举行的“中国养老生态圈发展论坛”上,保监会人身保险监管部养老保险处副处长孙湜溪表示,国内商业养老保险虽然取得较大发展,但由于缺少税收政策扶持等原因,与欧美等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在整个养老保障体系中的占比也过低。“总体而言,我国个人商业养老保险发展仍然很不充分,第三支柱的支撑作用还远未显现。”她举例,从2015年10月份的数据来看,我国寿险公司总资产9.4万亿元,占GDP比重是15%。对比2014年底美国的数据,美国仅第三支柱个人退休账户的总资产就达到1.74万亿美元,占美国GDP的42.5%,覆盖全美40%以上的家庭。
  养老金融服务仍有待加强
  各种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正在经历全球规模最大、速度最快、持续时间最长的老龄化过程,预计60岁以上人口占比到2020年将达17%,步入严重老龄化社会。如何养老,不仅仅是老年人关心的问题,也是正在职场上“拼杀”的中青年人高度关注的重点。
  正是看到了社会各方在养老问题上的关切,今年两会,除了保险业界的代表、委员尝试探索多渠道解决养老问题,其他金融业者也同样群策群力。全国政协委员、兴业银行(601166)董事长高建平呼吁加快养老金融发展,发挥金融机制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调节作用,满足人们多样化的养老需求。
  “目前,我国养老金融政策和制度建设仍比较薄弱。”高建平分析说,城镇职工养老金中,政府主导的基本养老保险占比过大,企业年金和商业保险规模过小,后者补充作用不明显,造成前者支付压力巨大。此外,养老产业发展缓慢,金融支持明显不足;针对老年人开发设计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特点不够鲜明,产品也不够丰富。
  在高建平看来,现有分散的、非系统性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不足以支撑和推动养老产业的发展。亟须加强统筹管理,整合各类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形成涵盖社会基本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商业养老保险、养老储蓄、财富管理、养老住房反向抵押贷款、养老信托、养老基金等在内的多元化、综合化养老金融服务体系,以化解养老难题。
  高建平建议,出台系统性的金融支持养老产业发展指引,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养老金融产品和服务,如住房反向抵押贷款等;积极开展债券品种创新,支持企业申请发行养老产业专项债券;适当放开保险牌照的发放,放宽养老金融业务资格的市场准入(如企业年金)等,鼓励金融资源向养老产业倾斜,带动整合社会资源向养老产业配置。
  “建议为商业银行介入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发展养老金融,配套制定相应的财税补贴及利率优惠政策,同时对小微企业养老服务贷款给予一定风险补偿。”高建平说,“银行不仅可以在养老金融上发挥作用,还可以参与养老产业,比如参与举办规模化的养老机构等。”
  高建平还表示,应鼓励民间资本和社会资本参与养老产业建设,比如优先保障养老机构土地供应、降低项目最低资本金要求、财政贴息贷款、税收优惠等政策扶持。
  全国政协委员、平安银行(000001)武汉分行行长万安培认为,可以探索小区寄托式养老,也就是“托老所”。万安培发现,现在养老院入院费用高,老人由于环境陌生,入住的意愿也不强烈。他建议,可以在有条件的小区,由政府支持、社会集资、民间出钱,来筹资兴办类似于托儿所、幼儿园式的养老、敬老院。
  “每个小区都有出租房和相对闲置的住房,只要政府支持,稍加规范改造,就可以兴办,相比投资较大的专门养老院,价格上也会便宜得多。小区内的年轻人就近半托、全托式寄托,老人对环境熟悉,晚上就可以回到家里,也就愿意入住。”万安培认为,“托老所”值得一试。
  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工商联副主席谢子龙则提议,将失独家庭列入集中养老扶助对象。他提出,将失独家庭列入集中养老扶助对象,可由政府投资在较大的社区建立集中养老基地,对需入住养老机构的失独家庭,给予每年每床位一定的补助经费,并给予“优先入住”的优惠政策。同时,落实医疗救助措施,积极开展心理疏导,组织失独父母定期进行心理康复,帮助他们舒缓精神抑郁、排解心结,回归正常生活。应建设专门养老机构,为失独老人这一特殊群体提供一个集医疗、养老、临终关怀于一体的复合养老机构,解决他们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丧有所葬的难题。
  地方政府创新养老服务
  除了引导民资或其他产业资金积极进入养老产业之外,各地政府如何规划、协调资源向养老产业倾斜,同样令社会各界关注。
  全国人大代表、民盟中央常委、上海市委专职副主委沈志刚提出,能否探索在城市郊区建设养老小镇,将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整合起来,“这样做既降低养老成本,同时也可以大幅度提高老年人的获得感与幸福感。”
  通过调研,沈志刚注意到,上海的很多老人,特别是受过教育的老人,思想都较为开放,他们不一定要和孩子同住,但大都不愿住在养老院里,与一群素不相识、不同层次的人一起生活,“他们有自己的生活圈子、有自己的生活情趣,希望能与三五知己、朋友同事一起养老”。同时,这批追求生活质量的老人,往往有着较为稳定的退休收入,在工作时单位分了住房,即便房子比较小,但设备齐全,处在市中心,交通十分方便。
  沈志刚建议,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将老年人的房屋置换出来,吸引老年人结伴来到市郊养老小镇居家养老。实现途径可以是,政府在郊区乡镇周边统一规划建设一批养老小镇,吸引社会资本进入之后,根据不同老年人所居住的小区,提供不同层次的服务,“政府主要负责配套养老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之后培育引进社会机构、社会组织提供各种服务。”
  至于如何在养老领域引入社会组织,也需要各级政府的积极推动。沈志刚认为,可以通过优惠政策,吸引社会力量进入养老服务市场,实现养老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政府部门也要在多个方面对小镇养老予以支持与保障,比如加大对养老社会组织、志愿者服务队伍的扶持和支持力度。政府财政预算也应将养老服务所需经费,作为财政预算的优先内容。
  目前,上海已基本形成了“9073”养老服务格局,即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在家居住;7%的老年人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实行机构养老。沈志刚提议,未来发达地区应努力实现“801505”的目标,使15%的老年人能够实现居家养老与社区养老相结合,5%的老年人可以实现机构养老,“在市郊建养老小镇,也是实现途径之一”。此前,北京地方两会上传出消息,北京市正研究居家养老子女带薪护理政策,相关法规或在年内出台。政府将出钱“聘请”子女在家照顾老人,既能弥补养老护理员的数量不足,又能满足失能老人的情感需求。办法的最主要内容是如何确保这些政府发补贴、给薪金的子女能真正回家照顾有需要的老人,真正保证老人养老问题。
  北京市人大副秘书长刘维林称,探索子女“带薪”护理父母,不是鼓励“赡养父母还得先给孩子钱”这样的观念,只是政府对在家护理老人的子女的一点补贴,与孝顺父母的传统不冲突。北京今后会出台详细规定,这不是要混淆子女的孝顺父母责任,而是要保证家庭有老人的,子女自愿担负护理老人的职责,政府给补贴就相当于政府购
  买服务的意思,补贴并不见得多,主要起到鼓励作用。居家养老子女带薪护理主要针对有困难的失能、失智老人。
  而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杨雄也表示,上海老年综合津贴制度方案正在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相关内容还在细化完善中。目前就该方案已先后六次听取了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意见,在区县和街镇层面召开了600多场座谈会。同时,还对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回收有效问卷1.5万份。从反馈情况看,绝大多数人对实施老年综合津贴制度表示支持。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