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召开在即,全国政协委员、广东省妇联副主席、香江集团总裁翟美卿提交了《关于加快推进医养融合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提案》、《关于加快推进医养融合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提案》等四个提案。她关注高企不下的库存问题,提出以养老产业带动库存房盘活的做法,同时促进库存改善和养老事业发展,并建议加快医疗产业与养老产业的结合。盘活库存房 促养老事业发展
当前我国房地产存量房规模巨大,大量存量房亟待寻找出路。与此同时,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我国人口老龄化愈发明显,按照“百名老人5张床位”的国际标准计算,翟美卿关注到:我国养老床位仍有较大的缺口。
养老地产投资大、周期长,缺乏持续的资金支持,相关政策尚不明确,翟美卿认为盘活存量房供给养老事业有利于解决目前双方面的困境。
远郊区域和三四线城市通常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打造养老产业具有先天优势。“但同时这些城市库存压力高,楼市活跃度低,房地产企业经营困难。”翟美卿提出以养老产业带动存量房盘活,“既能解决房地产企业的压力,同时又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
此外,针对养老地产的问题,她还建议政府支持房地产企业与养老机构的合作,并推动符合条件的房地产企业向养老地产转型,引入金融机构,共同发展养老产业。
推进医养融合 突破医养困局
我国人口老年化正在加速,“四、二、一”现代家庭结构大量涌现,社会化养老已是大势所趋。社会化养老的成功实施,医疗服务是关键因素。但长期以来,我国养老机构内普遍医疗资源不足,为此,翟美卿的另一个提案《关于加快推进医养融合促进养老产业发展的提案》同样关注到养老产业的发展。
翟美卿认为我国养老机构缺乏医疗支持,建议政府对养老机构实施分类管理,推进养老机构医疗条件配置。“还可以推进公办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合作”,推进公办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内设医院的合作,建议由政府牵头,鼓励养老机构与三级医院建立合作机制。
社会化养老的医疗困局不止于此,人才匮乏也是一大难题。“养老机构医务人才的队伍需要加强建设”,翟美卿建议一方面推动医学院校等与养老机构建立服务实训基地,为医养融合模式培养后续人才,另一方面,推进解决养老机构内医务人才与公办医疗机构待遇不等的现状,将养老医务人才纳入公益性岗位范畴,鼓励更多的人才投入到养老事业。
“医疗、养老分属不同部门管理,资源分散,政策渠道未能有效打通”,翟美卿解释道,“养老机构由民政部门管理,医疗机构由卫生部门管理,医保由人社部门管理。”这即是突破医疗困局的当务之急:改善顶层设计,打破医养的体制壁垒。
减育龄家庭负担 提高生育意愿
为应对老龄化加速和适应经济新常态,二孩政策全面放开,但仍须直面生育意愿低迷的局面。“养育孩子的负担影响很多人的生育意愿”,翟美卿这样说道,“短期来看80后是生育中坚力量,但生育意愿总体不高,未来90后的生育意愿更加淡薄。”因此,翟美卿《关于减轻育龄家庭负担,提高生育意愿的提案》呼吁国家出台配套鼓励政策,减轻后顾之忧,让普通育龄家庭敢于生、养得好。
“经济压力过大是80后、90后们对二孩望而生畏的重要原因。”政府无法强制要求涨薪,翟美卿便建议允许用家庭养育支出抵扣个人所得税,以免使普遍二孩政策最终成为较少数特别富裕家庭的“特权”。
同时,她指出酝酿中的房产税也应到考虑到计生政策的影响,“二孩家庭买房需求可能更高,经济压力也可能更大。”
一直以来推行的种种民生类改革类措施成效明显,但与追求优质学位、名医就诊有关种种负面事件依然不少,同样会增加养育负担。于此,翟美卿建议加大教育、医疗等民生资源的均衡化、优质化建设力度,也可适当延长二孩带薪生育假期。
所有鼓励性政策都离不开资金保障,翟美卿还建议政府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中央财政应承担起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责任。”
关爱留守儿童 为学前教育买单
翟美卿长期关注留守儿童问题,今年依旧提出与留守儿童有关的提案:《关于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学前教育环境的提案》。2015年6月,贵州毕节留守儿童兄妹自杀,这已不是毕节第一次发生留守儿童死亡事件,翟美卿为此深感痛心:“放大至全国范围,有关留守儿童的恶性事件也出现上升迹象。”
在社会努力之下,虽然已为留守儿童建立较完善物质保障体系,但“学前教育环节仍有缺失”。因此,她建议政府为乡村学前教育买单,并注重发动专业社会组织的力量,为留守儿童从小培养社会化能力创造良好环境。
翟美卿强调“学前”教育,引其对儿童社会化能力、情感能力和认知能力发展影响显著,但这却是当前乡村教育的薄弱环节:贫困地区的公办幼儿园往往设在城镇,受制于现实负担,留守儿童事实上仍面临无园可上之难题。她建议将幼儿园开进乡村,“让服务围绕孩子,而不是让孩子迁就服务。”
那么,这笔资金从何而来?“政府应有兜底决心,为学前教育买单。”经过调研,翟美卿认为财政并非没有解决问题的空间,关键是政府需要有兜底的决心。
另外,她还建议劳动力流入地政府尽可能放宽对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和进入幼儿园的限制,降低门槛,让有经济能力的父母将14岁以下的孩子能够带在身边就学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