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未来判断中,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政策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在对经济形势作出准确判断之后,要坚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稳增长也好,调结构也好,不要轻易去变化。用更接地气的说法来说,就是要有定力
■预期管理在强调政策稳定性的同时,也应当强调政策科学性。未来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不能只是定性的判断,还要有更多的定量数据支持,用数据来说明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的变化。这个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发挥智库作用
■本报记者李小佳
2016 年5月9日,“权威人士”再次发声深入解读中国经济,引发全社会广泛关注。与前两次不同,此次“权威人士”首次谈到了“预期管理”――“稳预期的关键是稳 政策,不能摇来摆去”“要善于进行政策沟通,加强前瞻性引导,提高透明度,减少误读空间,及时纠偏,避免一惊一乍,不搞‘半夜鸡叫’”。那么,什么是“预 期管理”?为何此时要强调“预期管理”?
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陈宪介 绍,今天的经济政策制订者越来越重视预期管理。预期是人们对未来的看法和期望,是一种主观的东西,但如果很多人的主观倾向是大体一致的,那就比较接近客观 现实了,并会对个体行为及政策效果产生实际影响。例如,家庭根据对未来收入的预期,决定即期的消费水平;厂商根据未来利润率的预期,决定现在投资多少…… 这种预期有着广泛的内容,其中也有对政府可能实施经济政策的预期。正是从此种意义上说,预期在经济生活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 前,中国经济一方面有下行压力,一方面也出现了诸多积极变化。究竟是下行压力在加大,还是积极变化在增多?如何在二者之间很好地拿捏?这是宏观调控的一大 难点。在此错综复杂的背景下,“权威人士”提出预期管理的问题,无疑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权威人士”的解读本身,就是预期管理的一个重 要组成。
“此番‘权威人士’提出的预期管理,与传统经济学上的预期管理并不完全相同。只有吃透其背后的指向性,才能更好地理解当前强调预期管理的真实意图。”陈宪指出,美国芝加哥学派最早提出理性预期。其大致意思是指,当市场价格发生波动,市场主体企业和公众都会对此作出反应。
例如,猪肉价格高了,消费者就会少买猪肉,农户就会多养猪,从而逐渐使市场回到均衡状态。如果政府没有考虑到人们的预期及可能发生的行为变化,而马上进行逆市场操作,就会使信号过强或过弱,从而导致政策的无效。
此 番“权威人士”提出的预期管理,更多的是从预期的一般意义上讲的,即对未来的判断。而在未来判断中,特别值得强调的是政策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在对经 济形势作出准确判断之后,要坚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稳增长也好,调结构也好,不要轻易去变化。用更接地气的说法来说,就是要有定力。
陈 宪认为,今天的中国经济与十几年前相比,已经呈现出诸多不同的特征。其中,市场利益正变得越来越多元。当利益多元化时,就会产生不同的诉求,政策制定者就 会面对不同的压力。例如,对创业者而言,希望有更好的商业环境;对金融业而言,他们大多希望“放水”。这就要求宏观调控主体必须有定力,坚持正确的方针政 策等。如果摇来摆去、一惊一乍,就会扰乱市场预期,政策的预期效果也就会受到影响。当前,政策的稳定性主要体现在要坚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上。事实上,高层可能已经注意到,今年一季度以来需求刺激不断升级,所谓v型或u型的经济反转论有所抬头。这个时候,“权威人士”明确我国经济一段时期内将是l型走势,是有针对性的“纠偏”。
“权威人士”在采访中指出了稳定预期的几个路径:大政方针不能动摇,核心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宏观经济政策不能摇来摆去;要善于进行政策沟通,加强前瞻性引导。
对 此,陈宪提出,预期管理在强调政策稳定性的同时,也应当强调政策科学性。而科学的政策首先来自于对经济本身的准确判断。未来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判断,不能只 是定性的判断,还要有更多的定量数据支持,用数据来说明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的变化。这个过程中,可以更好地发挥智库作用。这就是“权威人士”所提出的,“对 学术上、专业性的不同意见,要允许各抒己见,鼓励从专业层面展开讨论,真理越辩越明,对稳定预期也会起到积极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