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养老资讯>养老院 > 管护知识>正文

社区养老可多赢管护到位才持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5-23 浏览次数:231

5月13日上午8点39分,家住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三里庵街道的90岁老人孟爱珠觉得腰腿不太舒服,便给社区工作人员打来电话,想要预约一次按摩服务。社区工作人员遂将老人的需求上传至居家养老服务系统,很快就有按摩人员“接单”,跟老人确定上门服务时间。

除了预约按摩,孟爱珠这个月还“点”了3次家政服务,而这些费用全部由政府来埋单。

近年来,合肥市积极探索推行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各街道结合辖区老龄人口需要,携手科研院校、养老机构、社会组织推出各具特色的养老“品牌”,让老人不离家,就可在社区享受到日托、家政、送餐等多重服务。

引进专业服务机构

三里庵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坐落于西园新村松涛里车库二楼,建筑面积约1000多平方米,内设保健室、书画阅读室、娱乐活动室、舞蹈室、营养餐厅、理发室等多个功能区,为辖区60岁以上老人提供无偿、低偿服务。

“我 们街道老龄人口特别多,60岁以上有1.07万人,占到街道总人口10%以上。”三里庵街道社会事务科副科长孙珣告诉记者,结合辖区实际情况,2012年 9月,街道决定推进医养结合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将原本对外承租的车库收回,改造成街道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这也是目前合肥市功能最齐全的居家养老服务场所 之一。

受人力、专业技能等因素限制,一味地由政府包办养老并不现实。于是,三里庵街道还引入专业的“为老服务机构”合肥金谷医院,签订合作协议,由其向辖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救援、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心理咨询等6类服务。

按 照现行惠民政策,辖区70岁以上的低保老人、70岁以上的无子女老人和9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每月可领到政府发放的600元居家养老服务券。这些券可以兑换 家政、按摩、送饭等服务,服务价格由合肥市统一确定,远低于市场价格。不符合政府“埋单”条件的老人,则可以按照同样的价格享受低偿服务。

“孩子不在身边,一个人年纪大了在家会有孤独感,很怕出了什么事都没人知道。”73岁的独居老人黄世钢告诉记者,如今自己没事就到中心来活动活动,每个月还有人免费帮他打扫卫生,陪他聊天唠嗑,感觉精神好很多,老有所依了。

在金谷医院老年服务中心居家养老服务系统上,记者看到该系统分为基础数据管理、老人信息管理和工单管理3个子菜单。当老人打进电话预约服务或是求助时,屏幕会自动弹出来电人员的信息,还能定位老人所在位置。

“我 们按照老人预约事项,会在系统上生成相应的工单,内容包括服务项目、老人姓名、联系方式、工单状态、下单时间等,向谁服务、谁去服务、服务情况如何一目了 然。”金谷养老助残服务中心主任李磊介绍,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回访辖区老人,一方面了解老人对于服务的满意度,另一方面确保与每位老人都有联系,掌握他们的 情况。

该中心运营至今,已接待老人3万多人次,其中上门访视服务1.2万多次、钟点工服务4000多次,送餐服务2万多次,医疗服务1500多次,获得辖区老人交口称赞。

服务模式各具特色

由于社区养老还是新生事物,合肥各区(县)正在探索发展,形式也各不相同。合肥市包河区建设了金玫瑰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中心,引进了该市首个“ppp”(政社合作)模式建设的居家养老项目。

据 中心所在地芜湖路街道办事处负责人介绍,街道负责提供闲置楼宇及配套政策,企业负责投资和运营,通过政社合作模式为老年居民提供文化娱乐、老年教育、休闲 保健、送餐、家政、临时寄养等更专业多元的服务,不仅有利于调动社会力量投入养老产业的积极性,还能惠及很多低收入群体,减轻他们的养老压力。

同时,芜湖路街道在各社区打造居家养老服务站,通过1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X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互相补充支持的方式,形成全街道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广泛动员网格内的企事业单位共驻共建,发动社会团体和个人等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包河区老龄办负责人介绍,目前,包河区全区共有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35个,达到街镇全覆盖。今年还将建立健全全区、街镇和居村三级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开展物联网在居家养老服务中的应用试点。

合肥市瑶海区各街道也推出各具特色的养老服务。明光路街道开展“爱心呼”“爱心存折”“邻里守望卡”等结亲互助活动,在社区与老人之间架起爱心桥梁,探索建立“探望问候、便民服务、生活照料、帮扶解困”等入户服务;和平路街道搭建了“社区大食堂”和老年公寓,整合“夕阳红”老年文化驿站、老年学校、社区卫生服务站和社区志愿服务广场等资源,帮助解决老年人实际生活问题,满足其精神文化需要。

为 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瑶海区专门成立以分管副区长为组长的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领导小组,建立了民政牵头,财政支持,老龄、各街镇开发区配合,全区上下 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机制,并出台《瑶海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绩效考评办法》等一系列文件,签订运行目标责任书,将其纳入民政工作考核体系,考评结果将作为 享受相关补贴的依据,以“强班底”与“硬杠杆”支撑社区养老有序发展。

新生模式有待“磨合”

“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又以上门服务为主、托老所服务为辅。简言之,就是社区中的居家养老。

“社 区养老是目前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重要方式,兼具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的优势,还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三里庵街道竹荫里社区专职副书记王佳伟认为,家庭养老让老 人可以得到子女的照顾,尤其是精神上的关心,是老人非常需要的。社会养老是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由公办、民办养老机构提供有偿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 轻子女的负担。而社区养老让老人既能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又能以较低的价格享受到专业化的养老服务,弥补了养老机构供需紧张、无法实现普惠等短板,可以说是 一举多赢。

但是,社区养老毕竟起步不久,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问题。多名为老服务机构负责人一致认为,社区养老面临的一大显著 问题是缺乏专业化的人才队伍。社区养老服务的对象是高龄老人,他们多数行动不便或是疾病缠身,需要养老服务人员有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但是,一方面由于开 设社工专业的院校较少,社工薪资和社会认同度低,导致学生缺乏兴趣就读、从业;另一方面,也正是由于专业人才少、招聘社工成本高,养老服务机构招聘的员工 不少来自于下岗人群、进城务工人群,他们不仅缺乏专业技能,而且流动性也很强。养老机构一般只会采取内部短期培训的方式,让他们“凑合”上岗。

其次,少数社区养老采取“加盟”方式,引入个体户进驻,不利于监管。记者了解到,部分社区会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按照老人需求划分服务种类,“外 包”给理发店、按摩店等社区个体工商户。这样分散式的服务,不仅不利于部门集中监管,久而久之,部分个体户可以脱离公益属性,“主攻”有偿服务,赚取利 润。

此外,政府购买服务的盈利空间有限,为老服务企业长效运营需要“造血”。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是通过招投标进行的,中标企业提供养老服 务价格也远低于市场价格,所以能赚取利润的空间较为有限。为了维系运营,企业需要进行市场化运作,开发盈利性项目,但是如何在盈利性和公益性之间寻找到平 衡点,也是一道难题。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