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民表示,“高额押金”成为行业潜规则,这反映出民办养老产业的不成熟和急功近利,相关部门亟须加强监管力度,对民办养老机构押金收取要有明确的行业规范,以防止养老钱被肆意鲸吞。
变着法子骗养老钱
网民“吕海峰”表示,如今许多养老机构通常会打着“医疗保证金”“应急保证金”等名义,向入住的老年人收取高额“押金”。然而,大部分养老院并没有将养老押金专款专用,而是拿去投资赚钱。
网民“戴先任”表示,被养老机构拿去用于其他用途的“养老院押金”,一旦出现资金链条断裂,就会面临诸多风险。更令人担心的是,现在也罕有养老机构,因挪用押金被要求承担责任和受到相应处罚。
有网民表示,高额押金的背后,许多可能涉及霸王合同甚至欺诈,每个养老院动辄千万乃至上亿的押金,集合起来是个庞大的资金规模,实际上已涉嫌欺诈或非法集 资。按理说,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金融监管,都该有所警惕。但对于民办养老机构中的高额押金潜规则,监管层面鲜有动作。
另外,网民认为,高额押金成为行业潜规则,这反映出民办养老产业的不成熟和急功近利。在规范押金的同时,也要正视高额押金背后民办养老机构的赢利冲动。
监管盲区待亡羊补牢
网民表示,目前国家对押金收取问题没有明文规定,押金的用途也处于监管“盲区”,因此亟待政府加强监督管理。如对养老机构押金部分,要求必须做到专款专用等,对违反法律法规的养老机构应严惩不贷,不能让某些养老院成为让老人倾家荡产的“欺老院”。
网民“jickyd”建议,民办养老机构押金该不该收,怎么收,这些都应有清晰的行业规范。比如,如果是涉及老人突发医疗费用,或者防止欠费,这些押金或可收取,但应当有一个清晰的行业标准。
网民“柳柳烈烈”建议,可以由政府的民政部门加强对民办养老机构的资金监管,尤其是押金部分,做到专款专用,确实用于医疗、应急等用途,不能用来盈利投资,也可在第三方银行开取联名账户,对押金部分进行资金监管,防止老人们的权益受到侵害、利益受到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