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中山21间养老机构,只有一间是民营,以往公办机构只免费向五保老人开放,全市24.77万名60岁以上的户籍老人中,仅有不足1成、大约1300多人入住老人机构,超过6成养老机构床位空置。
中山希望通过公建民营社会化改革,突破公办的“围墙”,让政府养老资源惠及更多社会老人。目前已经有1间市级养老机构和3家镇级敬老院实现了公建民营。
火炬开发区颐康老年服务中心就是通过“公建民营”方式,实行社会化改革的成功典型。这里入住的400多位老人中,99%是社会老人,这些老人按照料级别,每月的费用从1000多元到3000元。院长助理陈志龙说,这个收费标准,相比纯民办养老机构便宜近一半:“我们单人工工资现在都12-13万了,水电、食物等全部未计。如果算上我们每个月的缺口大概是6万,这缺口一部分靠政府专项补助,一部分靠社会热心人士、企业的资助赞助。”
陈志龙说,老年服务中心还承担了,当地政府“下单”购买的多项服务:“居家养老、送餐服务,还有对残联残疾人的配餐,还有对老人家社区医疗机构签订了家庭医生服务。”
省民政厅社会救助处处长张东霞认为,要把敬老院推向市场:“由社会组织或者社会的爱心人士,以及一些资本的投资集团,参与到公办民营的管理。把政府资源好好运用起来,更好地服务我们的供养对象,有空闲资源的话,向社会老人开放。”
市民政局局长郭丛枢表示,中山将探索适合各镇区实际的敬老院社会化模式:“设施发挥作用,不能让它闲置,形成一种资源整合,更多老人家能享受到这种设施,空出来的床位我们要进行升级改造,把它变成我们每个镇区的一个老人活动中心,一个提供临时居住的场所,成为老人家愿意去、乐意去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