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平安养老是中国最大年金基金管理者。历经十一年养老金市场的磨炼,平安养老形成了“稳中求进、赢在持续”的投资风格和理念,在养老金管理中把握安全底线,不冒进、不博最高收益,持续积累超过业绩基准的正收益,长期超过市场平均水平。近日,就相关市场热点问题,他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
基本养老基金社会化管理酝酿已久
上海证券报:目前,平安养老在养老金资管业务方面有怎样的考虑?
王承炜:我们公司的战略定位就是希望成为行业领先的养老资产管理机构。
截至2015年底,平安养老管理的企业年金基金受托、投资及其他养老资产合计规模近3400亿元,在国内专业养老保险公司中独占鳌头。其中,企业年金受托管理规模1272亿元,占法人受托份额22%;投资管理规模1326亿元,在有20家投管人的市场中占近15%的市场份额;央企年金客户68家,占已建立年金业务央企的70%,是中国最大的企业年金基金管理机构。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社会化管理酝酿已久,目前也已经在试点,一些相关的政策也在陆陆续续出台。很快,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将会甄选出管理人,平安养老有望入选,积极参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之中。这毕竟是社保基金第一次对保险开放管理人资格。
除了管理的企业年金,我们还在积极参与养老保障产品的投资管理。未来,我们还要做职业年金投资管理。
上海证券报:在争取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的投资管理方面,你们有什么优势呢?
王承炜:平安的优势非常明显。比如,平安在固定收益领域投资优势巨大,目前我们的投资金额是所有机构中最大的,业绩领先。比如平安发行的固定收益型养老金产品安益,规模最大,复合收益率最高。我相信,在未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投资主要还是固定收益类资产。再比如,平安在非资本市场投资领域也积累了很多经验,走在行业前列。我们积累了很丰富的经验,希望能够复制到基本养老基金管理当中去。
上海证券报:企业年金在过去增长很快,现在明显慢了下来,做增量是不是不像以前那么容易了?
王承炜:的确如此。一些大型央企、国企基本上已经建立了企业年金,在没有新政策支持情况下做增量有些困难,更多是在做存量市场。
我们一直在呼吁国家能在企业年金税收政策上再加大支持力度。有大量企业受自身条件限制,在建立企业年金方面积极性不高。
此外,职业年金未来增长也会很快。一旦起步,我们预计每年将约有1500亿元增量。
保险公司做养老资管有独到之处
上海证券报:作为保险公司背景的投资管理机构,你们和市场上其他类型的机构相比有哪些优势呢?
王承炜:保险公司从事泛养老资产管理有自己的特点。我总结了一下,主要有四个:第一,保险公司比较重视资产配置的作用;第二,保险公司比较重视资产配置的均衡,资产管理能力较强;第三,保险公司比较重视投资收益的稳定性、长期性;第四,保险公司注重风险的控制。正是依靠这些特点,养老金公司跻身于市场最主要的投资管理机构之列。
根据海外机构的研究以及我们的验证,养老金管理收益的90%以上取决于资产配置,资产配置决定了养老金管理的绩效。
上海证券报:年金管理的难点在哪里?
王承炜:年金管理的难点主要是配置。传统配置技术要么在控制一定风险情况下收益最大化,要么在达到收益目标情况下风险最小化。传统技术在实践中有效果,但对整个组合的影响波动太大,且严重依赖于你对资产的主观预期,但是主观预期有时候是错的。
目前,在低利率市场环境下,我们在资产配置上要尽量均衡。把能分散的风险尽量分散,不在某一类资产里面集中,这是我们目前采用的“风险平配”的配置技术。我们不希望靠所谓很激进的投资策略博取一时的收益,希望给客户提供一个长期稳定的业绩。
在投资业绩上,2012-2015年,平安养老险单一计划是市场上连续四年超越三年定存款利率的6家投资管理人之一,也是唯一达到这个目标的养老险公司。2015年在市场大幅波动的环境下,公司整体投资收益率仍达10.36%,高于市场0.48个百分点;权益类单一计划收益率12.11%,高于市场1.61个百分点,稳居市场第六。
上海证券报:平安集团给予了平安养老哪些支持?
王承炜:目前平安养老的注册资本金已达到48.6亿元,成为全市场注册资本金最大的专业养老保险公司。雄厚的财务实力使平安养老拥有充足的资本金和偿付能力,为其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平安养老依托集团金融业全牌照,是目前市场上唯一一家可覆盖所有另类投资品种的投资管理人,为年金投资新领域提供全方位支持。通过与集团内平安信托、平安银行(9.500, -0.05, -0.52%)、平安资管以及平安大华基金等兄弟公司的密切合作,平安养老能够为年金客户量身设计个性化产品,满足各种不同需求,为年金管理和服务提供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