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养老资讯>养老院 > 对话>正文

赵宝刚 与年轻人对话养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0-10 浏览次数:1714
 一部《老有所依》,有人说赵宝刚落地了;有人说赵宝刚老了。
 
凭借风靡荧屏的 “青春三部曲”(《奋斗》、《我的青春谁做主》、《北京青年》),赵宝刚成为了“青春”和“话题”的代言人。通过作品,他为80后们答疑解惑、他让80后们重新思考人生……正值外界认为赵宝刚已被“青春”弄得膨胀之时,赵宝刚180度大转身,竟然拍起了一部有关养老的题材。
 
《老有所依》目前正在北京卫视播出,收视率和话题热度节节攀升。问及转型的初衷,赵宝刚先是否认“转型”说:“《老有所依》不是老年题材的电视剧,它是拍给年轻人看的!它讲述的是 后青春 ,关于长大、成熟,关于变老以后的故事。比起《老有所依》这个剧名,我心里更愿意称其为《青春无悔》。”
 
拍摄初衷:让年轻人理解老人
 
北京晨报:有人质疑“青春三部曲”中的某些情节不够落地,比如天上掉下个有钱爸爸,说走就走的旅行,这次的《老有所依》从题材看倒很接地气儿。 
 
赵宝刚:“青春三部曲”绝对是落地的,只不过是“当代意识”的落地,不是“传统观念”的落地。什么叫“落地”,表现曾经发生的事,你们就觉得它落地了,而“青春系列”的“落地”是将要发生、是一个未来的趋势。它跟《老有所依》这种正在发生或已经发生的“落地”是一个道理。
 
北京晨报:您一直在强调《老有所依》是站在年轻人的视角上讲故事,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
 
赵宝刚:通过看这个戏,你们会觉得很伤感,很悲哀,你会产生对一个老人的理解和怜悯,而这正是我想要的,就是你对老人的理解。你在看的时候绝对会突然想到说,“哎,我要给我妈打一电话”。这个戏的一开场就是,超市一老头为了抢早市的廉价排骨,突然一下子就摔倒在地上了,江木兰看到那一幕,想起了在老家的爸爸,马上给他爸爸打一电话,剧情就从这儿开始的。这剧本的开头原来不是这样的,是我给改成这样了,因为我一定要从一个年轻人的心态,去看待老人,从这个视点来走,然后越走越深。
 
北京晨报:《老有所依》想要传达给年轻人一种什么样的养老观念?
 
赵宝刚:通过这部剧父母可以了解子女所想,子女也可以了解父母的想法。现在中国的养老还有很大的问题,养老不能光只依靠国家,靠儿女,这个“依”实际上是依靠我们自己。大家可以算一算,你结婚后关注度有多大的比例放在孩子身上,又有多大的比例在老人身上,你是否考虑过自己的晚年生活怎样度过?
 
剧本打磨 情节虐心几度修改
 
北京晨报:剧中反映的很多养老问题很现实,几个老人各有难处,您在拍摄时有没有觉得心情很压抑?
 
赵宝刚:我都抑郁了,拍完了回家我就不愿说话。其实抑郁倒不是重点,而是你通过这个戏会去思考关于中国社会的一个养老环境。我拍完的时候就说先歇半个月玩玩去,等溜一圈回来再来剪。结果我一剪这片子就不行,剪两天我就不愿意看,这片子一剪就剪了四个月。这后期就一直过不了。
 
北京晨报:会不会担心观众看完更加受不了?
 
赵宝刚:我是这么想的。我看这个戏呢,是一看就要看一天,一看就得看一个月,仨月都沉浸在这么一个情绪中。现在北京卫视一天播三集,周末播两集,一天不到两小时,每天哭一点,观众能接受这点信息量。但是这个戏不太适合一天到晚地看,会很压抑。
 
北京晨报:那一开始怎么会拍这么虐心的戏?后来经过了哪些改编和处理吗?
 
赵宝刚:这部剧的剧本筹备了一年多。剧本定了,找了一圈儿导演,没人愿意接。我看后说这个太悲了,要让我导得光明一点,编剧又拿回去改。不过说实在的,你要写这么一个戏,它实际上是必须要暴露一些社会时弊和真实的家庭情况,不然的话这个戏的力量感就没了。所以我就在保持这个戏的基础上,加了一些温暖的戏,然后再加了一条喜剧的线。
 
我对这个戏的情绪安排是不会让你看完结尾说不舒服、看完觉得特别沉重,反而你会觉得特别温暖。结尾长城搜救那场戏,你会觉得一个全社会、“不搭噶”的人都去帮助你,这是一种很有希望的感觉。而且我说的就是真事,不是瞎说的,上山营救那场戏就是取材于真实发生的事件。
 
角色解析 “作妈”方琼原型是岳母
 
北京晨报:听说剧中很多情节来自于生活中您对老人生活的所见所闻?
 
赵宝刚:几乎所有我接触过的老人,80%都像我们剧中的方琼,也就是吕中老师演的那个老太太,没少因为买药、买保健品上当受骗。包括我爱人的母亲,买了半屋子假药,我爱人就抱怨我岳父也不管管,结果老人就说一句话:“我们这岁数了,不买药买什么?”你看这话,你只能让她买,上当受骗也得让她买。就像剧中的方琼老太太,她其实买的也不是药,她就是想找人聊天。她觉得骗子整天陪她说话,比亲女儿还关心她。这部戏在描写老人的心理上特别真实,这些都是我从生活中体验出来的。
 
北京晨报:这么说的话,方琼老太太的原型就是您的岳母?
 
赵宝刚:是的,这戏里有很多事是我爱人家的。但现在不能说这事儿,因为老太太前些日子去世了。所以现在我爱人不能看这戏,一看就哭。
 
北京晨报:这部戏里还有老年人其他的典型心态吗?
 
赵宝刚:这个戏还能帮很多年轻人更多地了解老人。比如说老人永远都是说反话的。你爸妈说“你甭回来了,太忙了别看我了”什么的、“你现在来看我干什么,还买那么多东西,省点钱吧!”就这些话,其实意思都是反着的,他心里不知道多想你常回来看看他。
 
北京晨报:你有没有因为工作事业太忙而疏于“常回家看看”?
 
赵宝刚:有,当时精力肯定没有这么多,全都投入在事业上。2001年那会儿,我正计划着给我妈买套房。正琢磨这事呢,我妈被查出肺癌。我当时就提前了买房计划,一次性就付完款了,当时还比较便宜,70多万。我就希望我妈能早点住上大房子,如果突然有一天她没了,一辈子也没有住过那房子,我会遗憾一生的。现在我父亲都去世了,我妈妈还活着,已经87了。
 
衍生“产品” 筹划建设赵氏养老院
 
北京晨报:剧中老人去了养老院比在家过得还舒坦,这种情节和传统观念还是有冲突的,真实吗?
 
赵宝刚:这个情节来源于我的一位好友,他是将母亲送到养老院,他母亲起初觉得儿子的做法挺不孝的,可是一个月之后孩子再去看她,老太太反而嫌孩子老来看她,打扰她跟朋友玩,一打听为什么呢?原来人家在里边找了一老伴儿,不知道过得多开心。当然,养老院之间的条件有很大差别,还是得看具体情况。
 
北京晨报:拍戏期间跑遍大大小小的养老院,据说您现在也投身到这块事业了?
 
赵宝刚:你现在问我哪儿的养老院好,什么价钱,我门儿清!除了大家能想到的基本的设备设施外,老人最需要的是有医疗保障的养老院,这个在国内很缺乏,因为医疗是需要严格资质的。我想做的就是这样的一个养老院,我自己没有能力,现在拉了四家的人在谈这个事情,其中有三个房地产商。不过现在还只是一个初步的想法,如果真的能实现,我就让我们的所有主演都聚在一起,在我们这个赵氏养老院里养老。
 
北京晨报:您老了之后会去养老院吗?
 
赵宝刚:我可能会去养老院。现在人们有个错误的观念,好像养老要找个安静的地方,我觉得应该是找个快乐地方,我肯定要去个热热闹闹的养老院。
 
结束语
 
 
采访中令记者印象深刻的是,赵宝刚感慨,无论对于名人还是普通人,无论是有钱还是没钱,谁都逃不过“养老”这一关。养儿防老也好,去养老院也罢,这些都是在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如果活得没有尊严了,他希望用签署“生前预嘱”的方式,来掌握自己的生命归途。(注:生前预嘱是指在健康或意识清楚时签署的,说明在不可治愈的伤病末期或临终时要或不要哪种医疗护理的指示文件。)
 
《老有所依》中,吕希(张铎饰)有一天回家发现长年瘫痪的母亲严重吐血,正要送医院,母亲用仅存的力气说出了三个字:“让我走。”崩溃的吕希跑出家门,正犹豫后悔之际,母亲已经离世,妻子江木兰(刘涛饰)后来为此跟他离婚,直到发现吕母生前留下的信件才明白她的用心。“生前预嘱”这个既陌生前沿又厚重的理念,被赵宝刚用一个简单直观的故事传达了出来。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