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养老资讯>养老院 > 管理政策>正文

小区配套敬老院是大势所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0-10 浏览次数:1706
 ●主持人
 
● 本期嘉宾
 
倪赤丹深圳职业技术学院经济学院副教授
 
吴景勋深圳市老年协会课题组组长、《深圳老年》杂志社副主编
 
范国振深圳市透明和谐社区促进中心理事长、南天一花园业委会主任
 
尤凤深圳市创乐福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理事长
 
程伟巍市民
 
本期话题
 
近期,深圳市罗湖区泰宁花园小区裙楼一家养老机构在即将开业之际,因小区居民的强烈反对被叫停。去年,南山某小区也发生过同类事件。小区能不能建养老机构、建什么样的养老机构,在社会上引发了强烈的关注与热议。本期论坛聚焦问题深层次的原因,探讨在小区建养老机构如何让居民放心、安心,并可能成为小区“福利”。
 
嘉宾指出,居民抵制在小区建养老院是传统的养老观与对养老院固化的看法导致,加上居民与养老机构信息不对称,开办机构没有做好提前的信息公开与沟通,“邻避效应”之下,让一件本可以让小区老人受益的事情没有做好。
 
嘉宾与线上十多万网友热烈讨论,认为小区建养老机构让居民知情、参与是前提,在深圳已有优质的小区养老院像优质的学位房一样,不但让老人就近养老享受了高质量、有尊严的老年生活,还让小区房子一路看涨。嘉宾呼吁,深圳的常住老人已超过120万,不要让小区养老机构因为居民反对“一喊就停”,有关方面应引入第三方作出科学评估,搭建有效的平台,建立沟通机制。
 
未来逾九成深圳老年人都将在社区养老
 
刘丽华:传统的养老机构是把老人拉到城市外围,在山清水秀、远离人群的地方建养老院,我们深圳倡导的“9064”养老模式是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6%的老年人社区养老,4%的老年人机构养老。随着深圳将一夜之间跨进老年社会,可以预见小区的养老机构多么重要。我们的养老理念是不是得与时俱进?
 
倪赤丹:是,深圳传统的养老机构资本投入大,然而床位空置率却非常高,特别是一些民营的。理念非常重要,国外的实践也证明,老年人希望“融入”社会,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是大趋势,从中央到地方都提出一个养老格局——医养结合的服务体系。我们每个人、每个家庭都有养老需求,以前或许更多从物质上考虑老年人需求多,事实上社区和家庭养老在保障物质满足的同时,则更加关注他们精神层面的需求,能够让老年人更好地享受高质量、有价值、有尊严的老龄生活。
 
吴景勋:我们应该有个共识:家家有老人,人都会变老;老年人的今天,就是年轻人的明天。只有留住了年轻人,才能留住老年人,为什么这么说?老年人在小区养老机构生活,年轻人上班就放心,老年人现在都需要一个环境,老年人要有老朋友、老伴儿、老窝儿和老底儿嘛,第一句话说老年人有老朋友,指的就是社区养老机构这种组织,他才能够找到一起养老的人。
 
尤凤:深圳第一家老人日间照料中心是我们做的,我们就经历了从门庭冷落到门庭若市,我非常能理解。我们城市每个大型小区里都有很多家庭,这些家庭里肯定有老人生活,没有社区养老服务中心,也需要请保姆进行服务,要么采取其他的方式照顾老人。老人突然在家里摔倒,就可能出现生命终止的情况,而有了社区养老服务中心,可以及时处理,从而避免老人最终因为这种情况导致生命结束。
 
每个小区都应该设有养老机构
 
刘丽华:居民担心有医疗垃圾、有“临终关怀”甚至担心由此房价会跌,当然还有看不见的心理“忌讳”,深圳一再发生养老机构进不去小区,仅仅是沟通问题吗?
 
吴景勋:中国传统观念是居家养老为主。自理老人、半自理老人应该都在家里和社区,失能的时候才需要去养老院。其实,按照老年化的进程,深圳每个小区都应该设有养老机构。现在很多人对于老年化的到来没有准备好,认为这种养老机构有一个临终关怀的环节。事实上,养老机构就是管老年人吃、住、行,管他们健康、娱乐和照护的机构,一般情况下没有设临终关怀。
 
程伟巍:作为一个老人,我对这事特别关注。社区养老对行动不便、岁数比较大或者儿女不在身边的老人非常有必要。我觉得小区业主反对可能是考虑得太狭隘了,我看到的都是健康的或者比较健康的老人,需要特别照料的快临终的不在这种机构,也没有医疗垃圾这些东西。
 
倪赤丹:肯定不仅仅是沟通问题,这里面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第一,文化的缺失。中国传统的孝文化中缺乏养老文化的教育,缺失生命和死亡教育,往往把老与死等同起来。第二,制度层面也有缺失。如果对养老机构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市民看到后,知道里面是做什么的,抵制情绪就可以化解。第三,服务不太健全,大家对于老年社会问题认识不足,老年服务体系也还在建设中。
 
尤凤:我必须要说“小区养老机构的定位决定了居民的担心多余了”。2008年我们做深圳第一家时也遇到现在这种状况,周边社区居民也在质疑“怎么搞这个”,连取的名字他们都有意见。一路走到现在,现在周边居民不但非常支持、赞同,自己老人要进去因为名额有限他们会说“我可是这个小区的,我家老人得进去”。我觉得要让小区居民让市民了解这项服务究竟涵盖的内容是什么,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允许什么样的服务,将来达到什么样的服务效果。居民担心的医疗垃圾,担心的120急救车频繁出现,担心有人烧纸,我们都没有遇到过,因为社区的养老机构定位决定了。
 
刘丽华:这么看来,居民对小区养老机构的认识有盲区、有误区,可是还是有居民担心建了养老院小区的房价会跌,你怎么看居民的担心?
 
范国振:有不同声音是正常的。从物权法来讲,改变住宅用途需要2/3业主投票同意,这一次业主之前并不知情。你提了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要我说搞得不好房价会跌,搞得好房价会涨。我知道我们小区附近的几栋房子,里面有养老机构,就跟这个房子旁边有名校一样,很多人考虑父母老了养老机构就在旁边,因为这个房价会涨。我还告诉你一个有意思的事,一个小区里当时极力反对的人,在得知小区养老院的功能和内容后,把自己的老母亲送进了养老院。他本身成了一个受益者。
 
尤凤:要用有前瞻性的发展的眼光来看,20多年前我买房子时希望离学校远一点,怕吵闹。后来政府开始规划,凡是建房子的地方,就要配套幼儿园,我慢慢也觉得这是一件好事情。现在的社区建养老服务中心和20多年前幼儿园的感觉是一样的。
 
倪赤丹:应该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养老机构分级分类的管理经验,,哪些机构可以进社区,哪些要到临终关怀中心。最近山东出台了相关政策,根据护理级别分类,这个我们可以借鉴,就可能避免这类纠纷一再出现。
 
做好沟通消除误解
 
破解“邻避效应”
 
刘丽华:网友322说“现在别说养老院,什么社康中心、垃圾站,都不让建在家门口,不论这个养老机构什么功能,就是日间中心也坚决不让建”,网上不少网友在呼吁,“如果没有规范解决的机制,一闹就停,可能并不利于更多社会资本进入,想想公立养老机构那么少,社会资本又被强大的壁垒挡在外面”,你们给个思路,当下养老机构怎么进小区?
 
倪赤丹:确实存在“邻避效应”,就是“不要建在我家后院”的意思。这个东西大家都需要,但是别离我太近,居民把小区养老机构看作了“邻避设施”了。要化解“邻避效应”,首先,请第三方评估机构进行环境、社会影响和投资效益评估,居民应参与式的环评。第二,可以邀请一些居民到这家机构提供的服务进行体验,了解养老到底怎么做。
 
尤凤:泰宁花园居民反映的,是他们对项目本身不了解。现在政府尤其民政局对养老服务机构的一些要求划分得非常清楚,临终关怀这一块,一般来说很少进入社区。但从尊重的角度看,机构还是要反思,如果开始建之前就跟社区居民议事会、社区工作站、街道等沟通好,可能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我非常欢迎他们来我们养老机构看看,考察之后也许很多想法会改变。
 
范国振:第一,政府在新的小区要规划先行。第二,要沟通对话,要花时间消除误解。第三,居民理解,才能支持,要好好做工作。现在一搞就反对,反对以后就停止了,就变成短平快的动作,这是不行的。
 
 
程伟巍:希望政府加大宣传力度,小区配备日照中心是未来必然趋势,让老年人受益,让很多家庭受益。以后可能所有完善的社区都有幼儿园和老年日照中心,相互匹配。
 
   刘丽华:破解“邻避效应”看来是一个坎,网友687说:可以预测像今天的“学区房”一样,随着深圳老龄化进一步加快,老年人越来越多,不信等着吧,五到十年之后,家门口有养老机构的小区一定是最受欢迎的。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