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养老资讯>养老>正文

“走读式养老”读出自由味道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0-10 浏览次数:1556
走读,不用住校,上学去学校,放学就回家。
 
养老,也可以“走读”,想在家,就在,想去养老机构,就去。
 
重阳才过,天高云阔,万类霜天竞自由,即便到了人生晚秋,更要活得自由自在。
 
今年,沪上出现了“走读式养老”,让人读出了自由的味道。最近20年,不断创新养老模式,让不同的老人各取所需,也正是申城积极老龄化的鲜明特征。
 
1979年,申城在全国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此后经年,老年人口占比不停攀升,最近5年,深度老龄化接踵而来。不同的家庭状况,不同的收入状况,决定了老年人养老方式的多元化需求。在申城9073的养老格局中,90%的老人在家养老,7%的老人享受政府购买服务的社区居家养老,3%的老人机构养老。其中,3%看似微小,面对数百万计的老年人口基数,如何让高、中、低收入老人各得其所,却绝非小事一桩。
 
“自家人”创办18年,专门服务低收入老人。1998年,下岗女工孙保珍创办了“自家人托老所”。15年后,“自家人”从虹口区延伸到杨浦区、长宁区、浦东新区,迄今已是申城低端养老市场的知名品牌,累计服务老人3150位。
 
“自家人“的口号是:别人不收的我收,别人不要的我要。入住老人大多没有退休金,90%都失能失智,月均收费远低于同类养老机构。“自家人”创办之初,属于非正规就业,照规定,一般非正规就业组织过3年就好转成“正规”,但要办养老机构,面积必须达到1250平方米才能转正。可“自家人”都办在社区,见缝插针,让它长到1250平方米,难!转不成正规养老机构,就意味着无法享受政府补贴,“自家人”的硬环境、软实力,就难提升。2013年,一个重大政策利好是,有10个人入住,就能开办正规养老机构。2016年初,市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明确从事社区养老服务享受税费减免、建设补助、运营补贴等一系列优惠政策,无疑,这是“自家人”企盼的又一重大利好。
 
“亲和源”创办8年,推行的,是 “实力老人”以房养老。2008年5月,在原南汇区康桥镇,出现了国内第一家老年社区“亲和源”。在“亲和源”,“以房养老”通过“会员卡”来实现。当时,一张不记名会员卡,价值50万元,可永久拥有公寓的居住使用权。这张卡可转让、继承,也可进入二手市场;在国家有关物业使用政策的期限内,持卡人可以指定他人入住公寓,但要符合入住条件。
 
时至今日,50万元的会员卡已经升值逾百万元,入住老人,最初二三十位,迄今早已逾千。不记名会员卡受欢迎,因为它不但有助于从市场中获取养老红利,更不妨碍子女继承,一张卡,多元选择,让老人、子女、企业实现多赢,也缓解了公办养老机构的床位压力。
 
无论“自家人”,还是“亲和源”,都是近20年来民营资本逐步进入申城养老产业的缩影。这种参与,缓解了政府压力,释放了民间创业能量,激活了积极老龄化的更大创意空间。
 
今天,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为老人提供有质量的生活,无论机构养老,还是居家养老,医养融合,都是迫切需求。截至2015年底,本市约有2万张以医疗为主的养老护理床位,加上各个养老机构的床位,“十二五”末本市实际拥有各类养老床位达12.6万张。到2020年,全市养老床位数将达户籍老年人口的3.75%,包括普通养老床位和老年护理床位,前者达到户籍老年人口的2.25%,后者达到1.5%。立法调研表明,50%的市人大代表认为“医养融合”是申城养老服务的短板,实现医养结合,服务资源有序共享,是老年问题的重点关注。为此,《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给出了清晰路径。
 
 
路径一,有医保。卫生计生部门支持在养老机构设置医疗机构,指导设置老年护理床位,其中的医疗机构和老年护理床位,纳入医保支付,并与医保联网结算;鼓励各类医疗机构为养老机构提供医疗支持。
 
路径二,有平台。区政府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平台,整合各类医疗卫生和社会资源,与社区老年人托养机构、养老机构开展合作,提供基本医疗护理服务。
 
有了制度保障,养老实践,有底气,更有创造。今年,亲和源的“医养结合”让专业化的护理进入会员家庭——老两口,需要照护的那位,在家就能享受专业照护;硬朗的那位,可以在家,去机构享受高品质的养老服务,也行,随您高兴——这种“走读式养老”,够自由。
 
岁岁重阳,面对深度老龄化,养老方式模式,年年岁岁推陈出新,让有保障、有尊严、有体面的老年生活成为“普遍感受”,才不负这伟大时代带来的空前机遇。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