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养老资讯>养老院>正文

经济聚焦: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10-19 浏览次数:2251
        老有所依、老有所养,是我们每个人的生活理想,这个理想随着全国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变得日益丰满起来。这不,西宁市正围绕建设“幸福西宁”的目标,坚持服务型居家养老和托底性机构养老相结合,坚持满足老年人需求和发展服务业相结合,不断推动政府购买服务,支持养老服务业发展,促进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融合,加大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具有西宁特色的“9064”养老服务模式,已经快步迈入全国和西部城市的前列,探索出了一条西部城市居家养老的新路子,开启“西宁模式”。

  单身住在家里,一个按键、一个电话呼叫,社区提供的托老、上门服务随叫随到。近年来,西宁市这种“不离亲、不离家、不离群”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让不少的老人在家门口就享受到了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的红利。“一刻钟生活服务圈”,率先在西宁市城北区的社区和村镇实现基本覆盖。

  多层面服务:

  幸福养老有尊严

  城北区机床厂社区老人张桂兰一说起社区工作人员的服务,就打开了话匣子,这个退休的老教师两年前老伴去世,子女们又不在本地。她说:“生活质量是一年不如一年了。没想到,自从有了呼叫中心的工作人员,平常买米买面不在话下,有一天自己想吃饺子了,工作人员二话不说撸起袖子就进了厨房,为我包了一顿暖心的饺子。我感觉不但有所依靠,更重要的是老年人的生活也有了尊严!”

  陶北村的李长友大爷今年已经75岁了,还是老年协会的会长。年轻时老人在家一直有老伴儿伺候,从来不干家务活。自从村里建起“老年之家”,这个“甩手掌柜”却成了地地道道的服务员,每天忙前忙后给老人们做饭、洗菜、刷碗,忙得不亦乐乎。被同村的老哥们笑话,他也嘿嘿一笑了之。等到西宁市民政局的工作人员下去,他才拉着手说了实话,政府的养老政策多好啊,建起这么漂亮的“老年之家”,我再不为乡亲们做点儿啥就真没用了,一句话惹笑了大家……

  如今,在西宁市问起老人们,哪里养老最方便呀?很多人都会指向城北区。这里的养老不仅起步早,而且在全市率先建起了功能完善的“城北区居家养老呼叫服务中心”,事实证明,依托这个基础,城北区的居家养老变得更加扎实、可靠。

  走进中心,超大的屏幕上,不时有老人呼叫的信息弹出来,随之,老人的健康档案、子女的联系方式、家庭住址等等,都在屏幕上显示出来。中心主任祁登萍介绍:“如果老人拨通电话却没有说清要求,就可能出现健康方面的问题,呼叫中心立刻联系子女、医疗单位和工作人员赶赴老人家。目前,城北区38个村、23个社区已经覆盖在这个中心范围内。”

  翻看中心的呼叫登记,本子上详细记录着每天的内容:事件概要、呼叫事项、处理情况等等,工作人员郭秀萍说:“这些记录每一项都会有落实,屏幕上处理过的工单会隐藏,没处理好的会不时跳出来。针对容易走失的老人,呼叫中心为他们配备了‘防走失牌’,路人见到扫二维码,就可以显示老人信息。中心这边有卫星定位,可尽快找到老人。”

  2014年以来,西宁市已经连续三年将政府购买养老服务、养老服务改革和放开养老服务市场纳入市委、市政府的重点改革任务或为民办实事项目。将养老服务业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和发展总体规划,全面满足了中长期全市老年群体机构、社区、家庭养老多样化的服务需求。

  多方位供养:

  养老资源集中出力

  10月上旬,当记者走进西宁市民政局马海龙副局长的办公室时,几位三十几岁的妇女走了出来,相互之间还在不停争论着什么。与马海龙攀谈得知,这也是一个刚刚成立的养老服务机构,跑到市上准备承接政府养老项目。

  当记者问起这样的组织现在多吗,马海龙和在场的社会福利和慈善促进处处长高波相视一笑,说:“何止是多?因为西宁市的养老政策力度大,政府购买投入的资金多,现在民间资本嗅觉灵的很呢!”

  高波也补充道:“西宁市的养老从没有抓手到市场自觉,已经走在很多城市的前面。目前,西宁市已经培养出了十几个比较成熟的承接组织,全市已经有60%的项目从政府的手中被成功接力,变成市场化的专业服务模式。”

  西宁市近两年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参与,改变传统运营模式,将从前由社区直接管理变为引入社会专业团队管理。除了引进青海省海都公众服务有限公司、光彩集团、高原红颐养院等有一定知名度的养老品牌外,还加快本土化养老社会组织的培育。目前共培育“乐缘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巾帼家政服务中心”、“瀚慈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等18个社会组织,为居家老年人提供的助餐、助浴、助洁、助医、助聊等亲情服务。

  其中,海都养老服务中心搭建了全国统一服务号码95060的客服中心和养老服务信息平台,采取“平台+基础服务提供商+自营”的模式,充分整合社会上各类为老服务资源。

  青海光彩家政服务有限公司引进了国家民政部批准的光彩家居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创建了“互联网+居家养老”模式,运行仅仅一年半,俨然成为了西宁市新型养老的一张“新名片”。

  多条腿走路:

  服务政府购买养老

  “从2014年开始,政府进入购买养老服务摸索起步阶段。老年化产业的‘蛋糕’需要我们提前考虑。”马海龙副局长说。

  据西宁市城北区民政局局长苟甫君介绍:“城北区目前有老年人3.7万多人,占比12.47%,其中政府通过城北区光彩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经购买养老服务1166人,投入资金513万元,涵盖了社区内低保、高龄、空巢、优抚、独居、残疾等各类老人,并通过‘有偿带动无偿’,实现了城北区养老服务模式的良性循环。”

  “如今,穿‘绿马甲’养老中心服务人员已经成了北区老年人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有的工作人员因为深受老人信任被认成女儿,将存折、低保卡都交给工作人员保管。2016年因为中心在北区服务的口碑,西区部分社区也中标了。”祁登萍说。

  西宁市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养老服务工作正在全力推进,从2014年底开始,在全市按照困难程度和服务类型为老人提供不同标准的居家、社区、保险和信息服务, 2015年共为10.97万名老年人购买服务3337万元,占当年全市财政支出的1.2‰。2016年预计支出将达到6000万元以上。

  西宁模式成型:

  向全国居家养老试点城市迈进

  随着西宁市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养老服务、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养老机构综合责任险、民办养老服务机构资助办法、日间照料准入制度等政策的出台,通过税费减免、床位补贴、运行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扶持社会资本投资兴办养老服务设施、参与养老服务业,促进了养老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十二五”期间,西宁市先后投入7.88亿元建设了24所老年福利机构, 130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374个农村互助幸福院,养老设施建设支出占全市“十二五”财政总支出的7.4‰。

  现在按照“养老机构设置合理化、养老服务布局均衡化”的发展思路,围绕打造“9064”(90%的老年人家庭养老,6%的老年人社区养老,4%的老年人机构养老)养老服务格局,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正在初步建立。

  依托西宁养老服务模式,西宁市正在积极申报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不断健全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覆盖城乡的具有西宁特色的养老服务体系,力图将西宁打造成老年幸福之城。

  据了解,到“十三五”末,西宁养老服务设施将覆盖全市所有社区、90%以上乡镇和60%以上农村,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35张,总养老床位达到1.3万张以上。

  而在养老服务市场的难点问题——医养结合方面,西宁市正在尝试通过促进医疗卫生服务与养老服务有机衔接,建立健全健康养老政策体系和服务体系,不断满足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需求。目前,已有23所公办养老机构,18个养老服务承接企业及组织与医疗机构签订了合作协议,实现功能互补、资源共享,形成了以生活照料为核心,涵盖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援等内容的综合服务模式。

  同时,加快开放养老服务市场、加强服务队伍建设等都在紧锣密鼓进行中。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