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养老资讯>社保>正文

税延养老保险:不仅是一个补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3-22 浏览次数:816
        当我国社会老龄化的脚步越来越近时,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的目标也越来越紧迫。

  从历年的两会代表委员的提案议案中不难发现,养老保险税优政策已成为6年间不断被提及的热点。可喜的是,今年两会期间,备受关注的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方案终于有望破冰。财政部表示,对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涉及的相关政策和技术问题,目前已基本形成政策建议。这项政策实则将税收优惠将扩至商业养老保险,对促进我国养老保险“第三支柱”的发展、构建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将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全国老龄委预测,2015年至2035年将是我国老龄化急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从2.12亿增加到4.18亿,年均增长1000万人左右,到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将占总人口28.7%。更令人担忧的是,目前,全国有数量庞大的老年人群患有慢性病、失能和半失能老人4000万人口。对于这一群体来说,医疗需求变得将和吃饭一样重要。然而医改六年来,以公立医院为主的医疗体系和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并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善,根本无法满足他们的需求。

  可以说,解决养老问题是世界各个国家的大问题。因此,我国建设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都是未来实现的重要目标。“发展商业养老保险、丰富养老产品服务供给”,不仅是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养老问题的焦点,同时也与“十三五”时期民生保障的主旋律高度吻合。

  对于保险业而言,充分发挥专业优势,从提供资金支持、风险保障、服务衔接等方面,多角度、全方位参与养老服务业发展,不仅是解决我国养老服务供给不足、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途径,也是金融业自身转型升级的内在要求和服务实体经济的有益尝试。

  老有所养的基础是医养结合。但现实中可以看到,我国医养结合存在三大不足:一是机构数量不足,仅有2.8万个养老机构、13.7万张老年病床,远不能满足2.2亿老年人的需求;二是专业人才不足,我国需要4万名老年科医生、110万名养老机构护士、1000万名养老护理员,而前两者不足1万人,护理员只有50万人;三是保险保障体系不足。

  从2013年以来,我国实行”先试先行、小步慢走“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多地已涌现出了“医养结合”、“护有所保”等模式,同时还有”以政府主导的互助式保险为主体、商业化承保管理为依托“的海淀模式、以“险种独立、保障基本、发展补充型和叠加型商业保险”为核心的上海模式等多个模范样本。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发展,截至今年1月,共有16家险企开展了护理保险业务,在售保险产品166款。

  尽管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已向网络化、信息化不断扩大,然而全面推广还需要解决资金和模式等问题。从资金来源方面来看,应有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社保及商业保险)、社会支持资金(慈善捐赠、福彩基金等)和未参保居民缴费资金三个渠道。从模式方面来看,应以失能老人为重点,构建多层级长期护理服务模式,并且从“长期住院护理-出院医养机构护理-居家护理”三个层面来探索长期护理模式、服务对象界定及保险覆盖的比例。

  可以清晰的看到,“十三五”时期,解决老龄化所带来的养老问题,应是大力推动第三支柱建设,使基本养老金、企事业单位年金、个人储蓄养老三个支柱全面平衡发展是关键。而发展税延养老保险,在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同时,有利于扩大内需、改善民生和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在国外,税收激励是商业养老保险一个非常重要的驱动。对于个人而言,个人税收递延型商业养老保险可以使退休后税负更轻;对政府而言,税延养老将舒缓养老财政压力、弥补养老资金缺口;对商业保险公司而言,这同样是重大利好,因为它的推出可以刺激养老险第三支柱的发展。据保险公司内部测算,试点将为上海带来年均逾100亿元的保费增量。若将来向全国推广,则将为全国保费增量提供不竭动力。

  从短期来讲,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的实施,势必会减少财政收入,但实施这项公共政策后,保险公司会随着业务量和营业额的大幅度增长,上缴的营业税和所得税也会有大比例增长。显然,这项政策可以间接地通过保险公司所增加的税款来弥补个税减少的部分。

  由此可见,如果政府能够通过税收激励来扶持商业养老险的发展,它将真正成为整个养老体系的支柱之一,而不仅仅是一个补充。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