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16年底,南京市鼓楼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约21万人,约占户籍总人口的22.8%。
为此鼓楼区民政部门花大力气搭建平台,盘活资源、整合力量,提档升级助餐体系,建成13个中心厨房、110个助餐点,年助餐人次多达160万,占全市助餐人次的43%,养老助餐服务更加贴心、舒心,得到老人们的一致“点赞”。
服务秉承“政府出政策、社区让空间、企业来运作”的工作思路,挖潜整合区域内养老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资源,培育大型助餐企业,统一规划、均衡布点,以“中心厨房+助餐点”方式,开展“就餐、配餐、送餐”服务,打通老人吃饭难“最后一公里”服务。
工人新村睦邻中心助餐资源互通效益叠加
让我们通过三个“+”来了解鼓楼是怎么做的。
1、高位建章立制,政府搭台+社会参与
鼓楼作为中心城区,老年人口存在相对密度更大、需求更高的现实问题。区民政局高度重视老年助餐工作,结合区情实际,多次通过现场会、民意征集会、座谈研讨会,下沉一线调研助餐情况,掌握老人用餐难的一手素材,率先在全市推动了相关制度政策的落实。
升级养老服务补贴制度
2015年出台《鼓楼区关于加快养老服务发展的实施意见》,在省、市专项补贴外增加区级助餐专项补贴,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对鼓楼籍“五类”人群开展助餐服务,按每人每餐(只限每天一餐)给予2元补贴,对鼓楼户籍独居、困难老人开展助餐服务,按每人每餐(只限每天1餐)给予1元补贴。截至2015年底共发放市区两级助餐补贴208万元。
积极落实全市关于“社区40%的服务用房用于养老服务”政策要求,支持社会组织进驻社区开展助餐服务,举办养老服务资源和项目推介会,为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搭建政策、资源、信息互动平台。
在实践中提炼经验,探索老年助餐服务标准化,规划建立“1+2+N”的老年餐管理服务体系,即:建立一个信息中心;传统老年餐桌与冷链方式相结合;N个区域型助餐方式,稳步推进助餐服务的健康有序发展。
2、精准定位主体,资源集约+服务提档
“小、散、短”是原有的老年餐桌存在的一些问题,设置在小饭店、小吃店的老年餐桌,内部空间小、卫生情况不尽人意。为此鼓楼区积极引入优质社会力量介入,引导助餐服务向专业化、连锁化、规范化发展。
规模化助餐推动资源集约对设施较为完善、功能基本齐全的老年餐桌进行巩固和规范,鼓励街道引进社会力量运营中心厨房,为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及有需求的居家老年人提供有规模的配餐服务。
如携才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已设立了51个助餐点,幸福天地老年公寓设立了5个助餐点,南秀村、南山园等52家养老机构及社区居家服务中心均设立助餐点。云水百都中心厨房则依托社区志愿者骨干,为行动不便老人提供送餐服务,并设置助餐热线咨询等,全区实现助餐社会化运营率100%。
以主体参与倒逼服务提档
全区先后拿出近百个房源供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无偿使用,在大幅降低社会组织运营成本基础上,引导社会组织致力于提供质优价廉味美的餐品,让老年人得到真正实惠。
创新设立老年助餐委员会,激活“60+”年龄段老年人力资源,自管、自助、监察助餐服务,及时收集反馈老人用餐的建议需求,调动老人参与助餐服务的积极性。
公司负责人直接对接助餐投诉并实时解决,实现助餐服务满意度高达98.9%。深化老年营养膳食体系研究,在确保四菜一汤的硬达标基础上,尽量做到荤素均衡、营养搭配、口味适中。
携才助餐点
3、聚焦需求导向生活管家+智能平台
在完善助餐服务体系基础上,致力建设集“身心能娱乐、生活能照料、健康能保障、修养能提高”全功能一站式社区生活服务管家。
生活管家功能多元化
开辟日间照料、文化娱乐、康复护理、心灵茶吧、音乐照顾等特色服务,积极拓展助浴、助洁、助急、助医、助乐等定制服务,增设日托床位、老年超市、老年代购等。
依据老人兴趣爱好和特长,鼓励其发挥余热,成立书画、茶艺、养生保健等各类才艺协会并常态化开展活动。
科技汇聚服务智能化
推动建设大数据信息平台,用科技手段更加精确地规范流程、调配资源,实现老年助餐服务线上线下结合推进,线上推出服务热线、子女联动APP、微信服务号等多样化的、方便快捷的订餐服务方式;线下逐步布局老年餐移动互联网通道与智能自助终端设备。
通过信息平台实现与家庭资源、社会资源的有效对接,探索“嵌入式”社区居家养老助餐服务模式,形成全区域立体化、网格化、多元化的管理和服务结构,渐进式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尤其是助餐服务,只有“一碗汤的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