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养老资讯>养老 > 居家养老>正文

农村养老:痛在何处?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9-08 浏览次数:396
        面对较早迈入老龄化阶段、经济发展相对不足的现实,面对未富先老、集中爆发、数量庞大的现状,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养老事业,超前谋划部署,优化顶层设计,推进工作落实,我省养老事业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但是由于历史的原因,资源分配失衡,财政用于养老的资金大多分配给城市,农村养老供给不足、资源紧缺、质量不高兼而有之,养老设施、服务能力严重滞后于城市,矛盾凸显。

        据人口六普数据显示,我省农村老龄化程度比城市高5个百分点,农村老人占全省老年人口的64%,规模是城市的1.8倍。 2012年抽样调查,农村人口老龄化系数达20.2%,高出城镇8个百分点,呈持续攀升状态。

        权威数据还表明,城镇老人人均收入是农村老人的4.7倍,农村老人贫困发生率是城镇的3倍以上。另外,农村老年人抚养比远高于城市,养老需求与政府供给出现错位,社会化管理严重缺位。

家庭养老功能弱化

        “家庭养老曾经是农村最普遍的养老方式。但农村经济结构、人口结构的巨大变化严重冲击了这一传统的养老方式。”省政协常委杨增权说,由于子女举家外出务工,农村老人各类“空巢”的比例达50%以上,同时面对城市高企的房价、不菲的生活费用和教育医疗开支,子女养老已成不可承受之重,甚至有心无力。加之“养儿防老”意识淡化和“421”家庭结构,都严重削弱了家庭养老功能。

进城养老沟壑难越

        目前,农村土地养老能力正逐渐降低。杨增权指出,土地是农民最重要的谋生手段,也是农村养老的重要防线。但是随着种地比较效益的下降,依靠土地农民既要解决吃饭问题,还要完成盖房子、娶儿媳的使命,甚至不惜背负不菲的债务。完成使命的他们已经是背驼、眼花、发白的老人了。土地没有带来养老积蓄和养老保障。

        另一方面是进城养老沟壑难越。这首先表现为水土不服,远离鸡犬相闻的熟人社会,缺少拉呱聊天的朋友,无法参与城市老人的休闲娱乐,根深蒂固的乡土情结难以舍弃。其次就是观念难变。农村老人进城,意味着要摈弃多年来形成的生活习惯,进入钢筋水泥下的环境,面对完全陌生的生活方式和人际关系,很难适应。尤其是在被科技重构的城市生活中,习惯了田间地头使得他们显得迟钝自卑,无所适从。

精神慰藉缺失严重

        杨增权指出,在生产方面,中青年大规模向城市流动,造成一些老人不顾身体状况和年龄依然忙着种地,甚至成为部分农村的主要劳动力。半数以上的老人还要担当隔代教育的 “家庭老师”和照顾孙辈的“贴心保姆”。在生活方面,茶余饭后聚到一起张家长李家短地聊聊天,偶尔看看电视几乎是多数农村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的全部。有的村虽然安装了健身器材,但不适合老年人使用,成了摆设;有些村文化活动室、阅览室经常“铁将军”把门。由于生活分割,老人与子女的感情纽带变得脆弱,普遍处于寂寞孤独状态。

        值得关注的是,老年人是各类疾病多发的群体,有的老年性疾病、慢性病,需要每天吃药打针,是一笔很大的开支。新农合虽然缓解了看病贵的状况,但报销比例低、范围受限,一旦遇着大病、重病、“绝症”,一些老人甚至放弃治疗。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时有发生。

把农村养老摆上位置

        杨增权建议今后政府应提高站位,把农村养老摆上位置。 “农民是朴实的、勤劳的,他们劳动一生,同样为国家和社会做出了贡献,理应得到尊重和回报,这是政府和社会的责任,绝不是恩赐。”杨增权说,不能认为一个乡建了一所敬老院,农村养老任务就完成了,更不能让敬老院成了领导检查的“盆景”,而忽视居住分散数量众多的农村老人的养老现实。要着力加强对农村养老问题的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做到当前的急事立即启动,长远的要事运筹帷幄。

探索养老“安徽模式”

        杨增权建议今后应加快乡镇养老院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型进程,广泛利用废弃校舍等闲置资源建设农村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让农村老人也能居家享受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服务,享受“日间统一照料、夜间分散居住”的便利,最大范围的满足他们“离家不离邻,离户不离村”的要求,构建低成本、广覆盖、就地入住、服务灵活的农村养老体系。

        要高度关注农村失独家庭、高龄空巢、失智失能老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向他们发放养老服务券,提供护理型养老服务。还要加强农村养老产品的设计,加大养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力度,把养老院空置的床位利用起来,让能活动的老人有所为,支持互助性养老服务建设,努力探索建立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养老“安徽模式”。

好政策还需落地生根

        2013年以来,国务院和省政府先后颁发了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政策、规划和实施意见。杨增权呼吁,要按照“双随机”原则对农村养老工作实施精细化督查、科学化考评,确保责任到位、任务落实、老人受益。对2020年之前必须完成的任务,要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进一步明晰责任,倒排工期,强力推进。

        今后我省还要建立与省情相符的财政投入机制,并重点向农村倾斜;要畅通渠道,支持引导城市的资金、资产、资源投向农村养老;要为农民开通全省乃至全国统一的养老账户,逐步提高新农保补贴标准,使其能够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让农村老人共享发展成果。

特殊政策让老有所医

        杨增权建议,要创造条件,尽快减免特困、高龄老人的参合费用,并扩大报销范围;对60岁以上的农村老人增加财政保险补助标准,梯次提高住院报销比例;由个人和政府出资,建立大病扶助基金,彻底解决农村老人看不起大病的问题。

        此外,鉴于家庭对老年人情感寄托和精神慰藉有其特殊功效,杨增权建议要将“孝亲敬老光荣、虐老弃老可耻”列入村规民约,重构以“孝文化”为核心、以家庭为载体的养老模式。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