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养老资讯>社保 > 常见问题>正文

外资险企在华风云录:健康、养老、巨灾保险等领域展身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7-09-12 浏览次数:332
       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的谈判中,开放保险业成为中国在金融领域对外开放的前沿。随后,中国保险业开始不无担忧地迎接这一挑战。出乎意料的是,外资保险公司并未成为市场的“猎食者”,反倒是中资保险公司迅速发展壮大,形成了中外资保险公司相辅相成的发展局面。

      保监会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共有来自16个国家和地区的境外保险公司在我国设立了57家外资保险公司,下设各级分支机构1800多家,世界500强中的外国保险公司均进入了中国市场。

      不仅如此,对外开放的趋势还会进一步扩大。日前,在保监会召开的外资保险公司座谈会上,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介绍了保险业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考虑,鼓励外资保险公司以更积极的姿态参与中国保险市场发展,强调“中国保险业仍处在蓬勃发展的黄金机遇期,外资保险公司要坚定对保险市场发展和中国对外开放的信心”。
大浪淘沙

      回顾在华发展十余载历程,外资保险公司感慨良多。瑞士再保险中国总裁陈东辉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瑞士再保险是首批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再保险公司之一。在加入WTO前,中国再保险市场处于垄断格局,很多商业分保业务不能在国内得到妥善安排。2001年,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保险业全面开放了再保险市场;从2003年起,逐年降低法定分保业务比例,入世后的4年内20%的法定分保业务限制规定取消,再保险市场以商业分保为主的竞争格局逐步形成,中国再保险市场与国际再保险市场逐步接轨。”

      当然,这一过程并非一蹴而就。陈东辉续称,“中国加入WTO之时,并未承诺允许外资保险公司经营强制保险业务,因此外资财险公司一直被挡在交强险业务的门外,其商业车险市场的拓展也举步维艰。交强险的政策瓶颈直接影响了外资财险公司的发展规模,位于产业链上游的再保险公司也不例外。2012年,保监会修改了《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正式向外资财险公司开放交强险市场,中国保险业进入全面开放阶段。”

      除政策逐步放开外,外资保险公司在华发展亦需要磨合的过程,有的实现凤凰涅槃,而有的则是“败走麦城”。以成立于2003年的同方全球人寿为例,其外资股东始终为荷兰全球人寿,而中资股东经历过一次变更。2015年,同方全球人寿实现股权变更,同方股份受让中海石油投资控股公司所持股份,成为其新的中资股东。

      此后,同方全球人寿发展步入快车道。2016年,其新业务价值实现了109%的增长,13个月持续率超过90%;投资回报率稳定在6.0%;偿付能力充足率达到 214% 。

      与之相比,中法人寿却是命运多舛。2005年,中法人寿成立,中国邮政与法国人寿分别为其中外资股东。2009年,中国邮政另起炉灶成立中邮人寿,自此中法人寿的经营情况便日益堪忧。

      中法人寿2017年二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显示,其二季度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与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均为-1843.06%,相较一季度末大幅下滑;二季度末的保险业务收入仅为16.5万元,净利润-2040万元,净资产-4673万元;最近一期风险综合评级结果为D级。

      据悉,中法人寿正在推动增资扩股工作,拟增资13亿元,原股东鸿商产业控股集团公司、北京人济九鼎资管公司参与增资,并引入新的投资股东。不过,中法人寿能否顺利实现增资及增资后的发展情况有待观察。
人文差异

      整体而言,外资保险公司市场份额逐步扩大,从入世之初不足1%增长到2016年的5.19%。截至2017年7月末,外资保险公司总资产达到10022.50亿元,而入世之初仅为30亿元。

      不过,外资保险公司在华存在发展相对缓慢、份额占比仍然较小等问题。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2017年二季度末,27家外资人身险公司保险业务收入328.09亿元,净利润15.85亿元,净资产688.75亿元;22家外资财产险公司保险业务收入61.35亿元,净利润1.53亿元,净资产147.7亿元。

      究其原因,多位受访人士表示这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德华安顾人寿总经理殷晓松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外资保险公司与中资保险公司在经营模式和发展思路上存在差异,如机构开设、资产管理和风险控制等方面。”

      “长期以来,中资保险公司机构布局迅速,开业前几年便会完成全国二三四级机构布局,甚至部分老牌保险公司会把机构拓展到五六级机构;由于监管政策和经营策略的差别,外资保险公司一般在经济较发达的一二线城市开设二级机构以后,再有选择性地开设三级机构,并不深入县域和乡镇经营。”殷晓松举例说。

      南开大学金融学院教授朱铭来则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从表面看,合作伙伴之间可能对发展战略、业务结构具有不同意义,导致在公司治理上频频出现问题;但实际上,更多是因为规模扩张式的经营模式在中国保险市场中占据上风,而外资保险公司成熟的市场经验并不吃香。”

      对此,同方全球人寿首席人力资源兼行政官裁王前进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外资保险公司既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在于,外资保险公司经营会更稳健,更偏向于传统寿险的销售,注重价值成长,更为关注新业务价值和内含价值等业务衡量指标;投资方面不会出现激进行为;重视合规和风险防控。”

      “劣势在于,经营机构和经营网点分布较少;在先进技术、产品研发、管理模式等方面的本土化过程中,需要较长的时间以真正适应中国市场需求。此外,一些外资保险公司本土化不够,结合客户需求不够,注重业务发展和分公司经营不够。 ”王前进续称。

      根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统计,友邦保险、工银安盛人寿、信诚人寿、招商信诺人寿、中英人寿、安盛天平财险等保险业务收入、净利润指标在外资保险公司中排名靠前。例如,2017年二季度末,友邦保险保险业务收入51.2亿元,净利润3.75亿元;安盛天平财险保险业务收入20.39亿元,净利润0.7亿元。
导向明确

      总结以往得失,更应该风物长宜放眼量。陈文辉在前述场合透露,监管部门将继续提升中国保险市场对外资保险机构吸引力。

      陈文辉表示,对于已经进入中国市场的外资保险公司,进一步优化监管环境,鼓励其进入健康、养老、巨灾保险等专业业务领域,参与保险业经营的新模式,支持其参与国家和保险业的各项改革,促进其健康快速发展;对于尚未进入中国市场的外国保险机构,进一步优化准入政策,通过引入更多优秀的境外保险机构,完善保险市场主体结构,增强市场活力,促进行业有序竞争。

      对此,在健康、养老领域,王前进表示,“希望能够多参与试点项目,如健康险和养老险税优试点,积极发挥外资公司的特长与优势。”

      中英人寿亦提出多条建议,例如,希望能够鼓励外险公司与社会保险系统对接;鼓励外资保险公司开发长期类型的健康险;鼓励民办养老机构、私立的救援机构和健康管理公司,能够更多与外资保险公司对接,开发品类多样的新型健康险,如包括失能、养老的照护等;以及希望政策能够支持外资公司设立涉及养老等方面的专业公司。

      在巨灾保险上,陈东辉介绍,瑞士再保险已经组织了专家团队对中国主要地区各类自然灾害分布、灾害频度和强度、关联历史损失事件、当前涉灾保险的渗透率等因素进行了系统化的分析和研究。例如,瑞士再保险作为独家再保人,协助广东省财政厅在十个试点地市启动了“广东省财政风险巨灾指数保险”项目。

      值得注意的是,保监会希望通过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推动外资保险公司为中国保险业注入“正能量”。陈文辉强调,外资保险公司要立足和适应中国市场,不断调整、完善经营策略和管理方式,加强对先进技术和经验的运用、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坚守“保险业姓保”,发挥风险保障和长期储蓄的核心功能,努力成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继续加强风险防控,做好保险消费者权益保护,坚持依法合规经营,发挥积极示范作用。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