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奶奶,阿拉吃饭了哦。”中午11时许,郭志娟来到房间,辅助卧床的老人吃午餐。把床摇高30度到45度,让卧床老人的头偏向一侧,在老人胸前垫上毛巾,端起碗,轻轻用手背贴近碗壁试试温度,随后用勺子舀起一口汤,送到老人嘴边……“王奶奶今天表现真好,吃得老多了!”这套动作,上海市第三社会福利院介护区护理组长郭志娟已不间断地做了17年。
“都以为我们的活没啥技术含量,其实远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说起养老护理,许多人的第一印象还停留在帮助老人“吃喝拉撒睡”。在郭志娟看来,这份工作不仅是“辛苦活”,也是“技术活”,更是一份“良心活”。
只要用心,就能换回真心
这天上午,郭志娟还在上幼儿园大班的孩子突发腮腺炎,刚在医院把小孩安顿好,她就赶来了福利院。“如果我哪一天没来,这里的爷爷奶奶都会念叨我,‘小郭上哪去啦?’”
郭志娟说,她之所以受老人们欢迎,原因很简单,“每一个老人,我都把他们当作家人来对待。”在每位老人的床头,有一张护理项目卡,上面不仅注明老人的年龄、所患疾病,还有提供护理时的注意事项,如防压疮、防噎食、防跌倒、防走失等;还注明老人的饮食类型,如普食、全流食、半流食、鼻饲等。这些都是郭志娟制作的,每位老人来到福利院,作为生活区的护理组长,她都会对他们的健康状况进行评估,并登记在案。一层楼26名老人,不管说起哪一位,她都了如指掌。
郭志娟向护理员们传授护理知识和技能。
郭志娟23岁就进入福利院,从事养老护理工作。其他年轻小姑娘帮老人擦身、排便时,偶尔也会面露难色,拿取脏衣服、脏毛巾时要戴手套,郭志娟却毫不犹豫,撸起袖子就干。那时的她也以为,把老人服侍好,让他们吃饱穿暖,就万事大吉了。如今,郭志娟有了更多领悟:“对老人的照护,不仅是身体上、生活上,更要在心理和情绪上关怀。”不管在工作之外遇到什么烦心事,只要走进福利院的大楼,她总是面带微笑。从老人的一个眼神,她就能看出喜怒哀乐。她说,对待老人其实就像“哄小孩”,只要用心,就能换回真心。
91岁的王爱珍奶奶,来福利院已有4年。起初,她患有背部三度压疮,疮口溃烂流脓,老伴离世,无人陪伴,子女虽孝顺,无奈不懂护理知识,只能将老人安顿于此。
“太淡了,不要吃!”“不要吃饭,要吃面!”刚进福利院,不适应集体生活的老太太闹起脾气,护理阿姨只得向郭志娟求助。郭志娟不仅安排厨房为给老人做小锅菜,加强营养,还与子女沟通,不时从家里带来饭菜。在生活上,她为老人安排压疮监控,定时为老人翻身,保持干燥。慢慢地,老人的压疮痊愈了,胃口也好了,心理防备放下了。如今,王奶奶已经可以坐着轮椅去院子里晒太阳,还能参加福利院组织的绘画、唱歌等活动。
国庆假期刚过,被亲属接回家的王奶奶回到福利院,一见到郭志娟,就握住她的手不放:“回家几天,想你了。”
心很细,什么事情都想到
2014年,郭志娟参加上海市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竞赛,在144名选手中获得个人第一;2015年,她又在全国第三届养老护理员技能竞赛中排名第七,获得个人一等奖并晋升为技师。作为行业中的佼佼者,说起养老护理的要领,郭志娟给出两个字“用心”。在和人交流时,郭志娟却总是“三心二意”。这并非心不在焉,而是职业习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老人有什么需求,哪里需要帮助,都逃不过她的视线。
郭志娟为年逾九旬、行动不便的黄奶奶修剪指甲。
81岁的石引娟住进福利院两年了,由于患有脑梗后遗症,左边一侧肢体功能障碍,不仅走路要搀扶,生活中也有很多不便。
为帮助老人起身,福利院的卫生间坐便器旁安装了不锈钢扶手,但扶手通常安装在左侧,対石奶奶来说形同虚设。有次查房,郭志娟发现这个问题,第二天就叫来师傅在右侧加装了扶手。针对老人左手力量弱,手指不能活动,洗完手水分不能完全散发易导致皮疹的问题,郭志娟又与同事一起创新护理方法,改进护理用具,用棉布制作手指分割把握器,帮助老人时刻保持手掌的干燥。
“她心很细的,什么事情都能想到。”在石奶奶眼中,郭志娟不是家人却胜似家人,不仅热心,还肯花心思。作为福利院技能创新工作室的一员,郭志娟参与设计的偏瘫老人助步鞋,有效帮助偏瘫老人进行身体恢复。
除了认真做好日常护理工作,郭志娟还承担着对院内派遣制护理员的日常培训带教工作,定期为结对帮扶的养老院提供护理操作指导,将自己所积累的护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每一名学员。
这项工作虽平凡而艰辛,但郭志娟表示,随着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养老护理员的社会地位正不断提高,她将不断将“老人至上”的服务理念践行下去,“老人和家属的笑容,就是对我们工作的最大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