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通苑小区的一间普通民居里,一百余平方米的三居室内整齐地摆放着十几张床。每张床上都躺着一位老人,有几位老人还戴着鼻吸管。四个身穿蓝色工作服的护工,在屋内走动,观察着老人的状况。卫生间里整齐地摆放着几个轮椅,厨房里有淡淡的饭菜香味。
这是一家名为“福祉之家”的社区养老院,负责人蔡冬冬正在例行检查老人们的身体状况。“中午了,您怎么还睁着眼睛不睡觉呢?疼吗?小李,把王叔手底下垫个毛巾,不然他的手把胸下面的皮肤磨破了!”蔡冬冬介绍,这位老人是脑梗后遗症,手缩在胸前,会越来越紧。但是老人现在说不了话,所以必须密切观察他的状况。
在这个福祉之家,住的都是失能、半失能的老人。脑梗、脑溢血、骨折、晚期癌症使这些老人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住进这家社区养老院后,他们在自己家门口获得了专门的照护。
开在家门口的
福祉之家
八十多岁的李德顺(化名)患上了脑梗,瘫痪在床。几年前,为了让父亲获得更好的护理,李德顺的儿子把他送到了位于大兴的一家养老院。刚住进去时,李德顺一个劲跟儿子说:“你能不能一个星期来看我两次啊?”
“但是我家住在天通苑,去大兴一趟,来回路上就得5个小时。基本上一去就得花费一天的时间了。如果一礼拜要去看父亲两趟的话,只有跟单位请假了。每周都请假的话我又担心单位有意见。” 李德顺的儿子为难地说。
儿子断断续续跑了几趟大兴的养老院,有一次,李德顺拉着他说:“我想吃你做的红烧肉了。”
“我知道,我爸不是真的想吃红烧肉,他只是找个辙,让我多来看他一次。后来我爸又说,‘我要死了都见不到你,你离我太远了。’我听了之后心里酸酸的,下定决心要给他找一个离家近的养老院。”
后来,李德顺的儿子发现,在同一个小区就有一家专门服务失能、半失能老人的养老院。考察满意后,他把父亲从大兴转入了位于天通苑东三区49号楼的福祉之家,这里离自己家不过几百米的距离。每天下班后,一家人都能过去探望李德顺,步行不过几分钟。
福祉之家养老院负责人蔡冬冬介绍,在这里,住的大多是八九十岁的老人。“这些老人的儿女都已经五六十岁了。让五六十岁的人再去照顾八九十岁的老人,是很不容易的。特别是失能、半失能老人,吃饭睡觉都必须得搬上搬下。对于他们,专门的护理很有必要。但是,很多老人不愿意离家太远。中国是家文化,养儿防老。老人们不想拖累儿女,但没有儿女在身边照顾,他们会觉得很孤独。所以我就想开几家离家近的养老院,就开在社区里。”
目前,福祉之家在北京共有五家分院,其中有三家位于天通苑社区。据蔡冬冬介绍,因为天通苑人口众多,人口老龄化问题也比较突出。
家属可随时看
远程视频
在每一家福祉之家养老院,护工护理老人的过程都会被摄像头记录下来。家属只需下载福祉之家的App,就可以从手机上远程查看自家老人的状况。据蔡冬冬介绍,自2014年第一家福祉之家养老院开办以来,她就开发了这个程序。现在,系统升级后,家属还可以在手机上转动摄像头的视角,多角度查看老人的状态。
数字化管理
助力看护
蔡冬冬表示,“很多家属会担心失能老人受到虐待,开发视频程序,是希望家属们可以共同监督护工的工作,而不是我们管理层去单方面督导。如果护工有对老人不恭敬的行为,或是工作有不到位的地方,我们都可以通过这个视频去追溯。而对护工来说,把工作过程记录下来,万一老人身体状况出现问题,我们也可以调出视频,弄清楚责任是否出在护工身上,避免扯皮。”而一些涉及隐私的操作,比如说给老人换尿布时,护工会拉上帘子。
“很多人觉得养老标准化、专业化是一个问题,因为即使有护工的照料,家属也不知道护工的做法是否标准。为此,我们还开发了一套程序,记录下老人们一整天的活动与精神状态。”蔡冬冬介绍。
在每一个老人的床铺上,都挂着一个iPad。护工给老人翻身、喂饭之后,都要拿起iPad点一下。iPad屏幕左侧分为早上、上午、中午、下午、晚上等几栏。点开每一栏,都会出现几个事项。比如上午有康复按摩、室内训练、床铺管理等几个事项。护工记录下每一项服务的具体时刻,在每一个事项旁边还附上了操作视频的说明,护工们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可以点击播放视频进行学习。利用这个iPad,护理人员可以描绘出一天照顾老人的工作。家属可以调取iPad内的数据,结合室内摄像,监督护工是否按时、标准地完成服务。
失能老人引发
两大难题
这家养老院的开设,源于几年前创始人蔡冬冬所面临的难题。“我母亲双侧胯骨骨折在家里不能动,父亲是老年痴呆。我开车还没到单位呢,女儿就打电话叫我回去,说姥爷又发狂了,在摔东西。家里请了保姆,可是父亲发起病来,保姆也管不了,我一天到晚都得往家里跑,成宿睡不了觉。因为父亲他不睡觉,在屋里到处游走,弄得我很茫然。那时候家是我战斗的第二个岗位,而不是休息的港湾。” 蔡冬冬告诉记者,“我知道失能老人家属的想法是什么,我们是既想尽孝,又力不从心。”
和蔡冬冬家的情况类似,王潇(化名)的父亲瘫痪在床。王潇平时得上班,就专门请了保姆在家照顾父亲。“后来邻居告诉我,说我前脚刚出门,后脚我家保姆就去广场上跳操了。我快下班时,保姆才回家弄饭给父亲吃。因为父亲瘫痪后说不了话,我都完全不知情。”
蔡冬冬介绍,如果请住家保姆,可能会遭遇两大难题,一是老人脾气古怪,或时常发病,保姆管不了;二是保姆偷懒,不为老人清洗身体,或不按时喂饭。“其实,这些失能、半失能老人才是家人必须面对的人生难关。真到床都起不来的时候,是家属最揪心的时候,也是照顾难度最大的时候。”
李秀梅老人是一位脑梗患者,瘫痪在床。在住进福祉之家前,她就靠着女儿照顾。早上女儿上班前给她喂水喂饭,晚上女儿回来给她清理排泄物。电视机一直开着,她一个人在家动不了,困了就睡,醒来就看电视。
据福祉之家的工作人员介绍,还有很多像李秀梅一样的失能老人,家人会给他们找保姆,可是大多数保姆都更愿意照顾能走动的老人,干不了几天就换人了。还有的失能老人住进了养老院,但是因为普通养老院内缺乏针对失能老人的专业护理,老人们很容易生病,住不了多久又会去医院。
高端不高端
不看装修
“现在很多养老院都装修得很豪华,但这不是老人的刚需,他们需要的是精心的照顾,最高端的养老院应该是重在服务的。”蔡冬冬表示。
因为女儿要送外孙出国上学,李秀梅住进了福祉之家养老院。“她刚住进来时,特别瘦,还不会说话。因为是第一个入住福祉之家的老人,我们每天都有人逗她,和她说话,给她弄得特别干净。她特别爱美,院长还给她钩了个红帽子,她戴着拍照可开心了。后来,李秀梅的女儿从国外回来,接她回家。李秀梅说,这里有人照顾自己,不回去了,让女儿放心。”福祉之家的工作人员介绍。
记者走访时,李秀梅老人衣着整洁地躺在床上,咧开嘴笑着。同一间屋里住的都是卧床不起的老人,室内整洁,没有异味。
李秀梅邻床的包淑惠老人曾经患结肠癌,医生不让她下地,怕站立起来肿瘤破了大出血。包淑惠出院后就一直住在福祉之家,已经一年多了。“在这吃得好、睡得好、环境好、服务态度也好。儿子离得也近,我的精神状态也好。儿女不在跟前就得护工伺候了,他们服务得跟儿女也差不多,夜里起来五六次给我们换尿片。一年到头都很干净。” 包淑惠声音底气十足地告诉记者。
除了人工照护之外,福祉之家养老院中还使用了一些专为失能老人设计的医疗设备。无障碍轮椅、移位机、爬楼机等。护工们在经过专业培训后,可以操作这些机器为老人服务。
“我们还会给老人设计一些游戏,比如摆蒜瓣、穿珠子,也让他们活动一下。过节时,我们还联系了社区幼儿园给老人们表演歌舞,他们可开心了。很多老人刚进来的时候目光呆滞,现在精神状态也好了。我的父亲也住在这,每一个失能老人都跟我们的亲人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