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养老”成为两会热词。老年健康服务保障需求日益凸显,如何借助互联网推进养老产业智慧型、普惠化发展,调动养老服务业与志愿者的积极参与,迫在眉睫。在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有代表亮出了自己的观点,提议设立“时间银行”,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其中。(详见本报1月30日A04版)
孔子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出“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这一理想社会形态,而“老有所终”居于第一位,可见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对“养老”问题始终最为关注,毕竟这关涉我们每一个人在辛劳半世之后,能否有一个安稳幸福的晚年。我国为了探索最佳养老模式,这些年在不断做出尝试,一些地方也陆续进行了各式各样的养老模式试点,其中不乏亮点,譬如“居家养老”、“年轻人入住养老院辅助养老”、“时间银行”等。这些模式操作不同,却有着一个共同指向,就是希望整个社会的养老尽量实现多元化,整合家庭、社会等多方力量,找到养老的最优解。
在探索过程中,我国已经逐渐形成“传统养老”向“社会与家庭结合养老”的过渡,这其中,就涉及到了社会力量的运用,尤其是志愿者的积极参与。前段时间有一条新闻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杭州市一批年轻人住进了养老院,每天为那里的老人提供一定时间的服务,以换取在养老院的住宿。虽然带有交换性质,但也有着志愿色彩,让年轻人在付出劳动力和时间的同时,也感受到了生命处于暮年时的孤独无助,从而更能唤起他们的同理心,让他们感同身受,更加真诚,更具悲悯,更好地服务好老人。
将志愿者力量纳入到养老中来,除了可以充分调动多方的积极性,形成社会养老的新格局,还可以实现互惠,譬如设立“时间银行”。“时间银行”这一概念由美国人先提了出来,意思是志愿者将参与公益服务的时间存进“时间银行”,当自己遭遇困难时就可以从中支取“被服务的时间”。也就是说,志愿者在年轻时服务老人,待他老去之后,也可以获得同等的被服务时间,这无疑是一个带有传承性的良性循环,为整个社会的互助养老打下基础。
当然,“时间银行”在制度设计上是美好的,但在实践过程中,还面临不少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老龄化社会中,老人数量越来越多,服务需求也越来越大,志愿服务是否能达到匹配量?另外,目前“时间银行”只在一些城市的个别社区进行小范围探索,没有完善的制度做支撑,维持时间都不长,譬如上海晋阳居委会,以手工记录为主,时间记录和支取不规范,缺乏有力的制度保障,2003年就停止了。由于“时间银行”这些年宣传不到位,早期又缺乏政府政策支持,导致管理上陷入随意无序,使得其效率和可持续发展都大打折扣。
但是,“时间银行”就其模式来说,对中国的养老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关键是在具体的施行过程中需要借鉴一些地方的成功经验,建立更大规模、更广范围的统一运行的时间银行平台,通过互联网手段,使需求能够得到对接,使影响扩大,让更多的人能够参与其中,以更好地整合志愿者力量,让我国的养老这一社会系统工程建设更趋合理化、多元化、人性化。
努力让“时间银行”成为养老无忧的保障
发布日期:2018-01-31
浏览次数:323
上一篇:我市企业退休人员每月
下一篇:上海| 明确今年民政工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共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