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日,记者从交运集团获悉,该集团计划投资8000万元,分别在青岛市市北区、李沧区、城阳区、即墨区,规划建设约3万平方米的健康养老项目,新增1000张医养结合床位,充分发挥该集团现有的医养护理优势,为岛城市民提供更专业、更温馨的医疗养老服务。据悉,4个项目将于年内陆续开工建设,并尽快投入使用。
今年2月份,省委书记刘家义在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动员大会上,讲到要着力做优做强做大“十强”产业,其中“医养健康产业”便是要重点培育的五大新兴产业之一。青岛市作为首批国家级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在“医养结合”探索上已经形成了“医中有养、养中有医、医联结合、养医签约、两院一体、居家巡诊”六种医养结合类型。据了解,早在八年前,交运集团就开始涉足医养结合产业,时至今日,规模逐渐扩大,经验比较成熟。
据介绍,2010年,交运集团投资2000余万元对所属青岛市交通医院进行装修改造,安装更新了供热、消防、污水处理和监控系统,添置更新了数字化摄片系统、全自动生化仪、中心供氧系统、病房呼叫仪和高压氧舱等医疗设备,同时开辟专门楼层用于打造医养结合项目。有了先进的硬件设备的保障,2012年,交通医院温馨护理院及医疗专护病房相继投入使用,专门接收失能、半失能以及大病手术后需长期卧床治疗的老人。随着老龄化的加剧,同时受限于交通医院的场地因素,现有的近一百张医养结合床位基本处于一直满员状态,无法满足社会的需要,且缺口较大。
“从去年年底开始,我们就开始积极规划建设新的医疗健康项目。”交运集团董事长刘永康介绍,目前初步计划投资8000万元,规划了分布在市北区、李沧区、城阳区、即墨区等4个医养健康项目。这些项目集医疗、保健、康复、养老于一体,项目规划总面积达3万平方米,可提供床位1000张,依托青岛市交通医院温馨护理院、医疗专护病房丰富的经验,为青岛市民打造覆盖地域更广、硬件质量更高、服务水平更优的健康养老园地。
据介绍,这4个项目将于近期陆续开始建设,并尽快投入使用。
专护病房专收失能老人
4月9日早上8点,在青岛市交通医院3楼医疗专护病房里,护士长邹丽带着当班的8名护士,逐个病房查看在院的40多名老人。她一边微笑着跟老人打招呼,一边为老人做全面检查,还不时叮嘱护士们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据邹丽介绍,生活在医疗专护病房的老人,年龄大多在80岁以上,还有几位已是百岁老人。他们的生活完全不能自理,并且身患较严重的疾病,需要24小时不间断的医疗服务和贴身护理。
而交通医院5楼则是温馨护理院,在专护病房接受服务的老人,病情好转后即转到护理院接受后期护理。有的身体条件改善后可回家生活,还有的在这里安详地度过了人生最后时光。这种公寓式的住院环境温馨舒适,房间内配有可摇式病床、衣橱、电视、空调等设施。老人们或在床上休养,或坐上轮椅到休息区散心,有的还扶着墙上的扶手缓慢地行动锻炼。医生、护士、护工往来穿梭,为老人们提供各种服务和照顾。
“重症或者丧失自理能力的患者住在医疗专护病房,有行动能力和自理能力的老年人居住在温馨护理院。他们由专业的护士和有经验的护工来护理,有内外科的医生来治疗。患者一出现病重或突发情况,医生可第一时间来到病房为其诊治,也可以直接转到医院其他楼层的内外科病房治疗,同时可以享受到大病医疗报销等相关政策补助,为治疗和康复赢得宝贵时间,真正做到了省钱省心。”院长李燃介绍。
年轻护士挑“大梁”
在医疗专护病房服务的是一群80后、90后的年轻护士,服务对象则是80岁、90岁以上失去自理能力的老人。这些年轻的护士们每日与老人们朝昔相处,凭借着优质的服务和过硬的专业技能,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肯定。据介绍,医疗专护病房和温馨护理院目前70%以上的医护人员拥有初、中、高级职称。
入住专护病房的老人需要长期保留胃管、胆道外引流管、造瘘管、深静脉置换管等各种医疗插管,需要长期依靠呼吸机等医疗设备维持生命体征。专护病房的医护人员不仅需要承担日常的医疗护理,还要进行细心的生活护理,包括为老人进行口腔清洁和护理、喂饭、翻身、扣背、吸痰等。护士们要确保至少每两小时一次的病房巡视。
在专护病房,还有一群平均年龄50岁左右的专业护工。有着12年专业陪护经历的护工李仙亚,今年48岁了。“我从专护病房成立那天开始,就在这里工作了。”服务手法娴熟、业务能力过硬的李仙亚独自承担了5位老人的护理工作,给老人擦洗、翻身、按摩等,流程繁琐不说,还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他们24小时与老人生活在一起。夜里老人一旦出现不适的情况,都要第一时间检查、护理,及时通知值班医生和护士,几乎每天晚上都睡不上一个囫囵觉。
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与病人和家属进行良好的沟通,都是工作的要求。遇到不好沟通的、不好说话的老人和家属,受委屈也是常有的事儿。“我护理的一位患有恶性肿瘤的老太太,她情绪起伏特别大,对我们的服务非常不配合,常常说一些刺耳的话。但我总是把她当做自己的父母去体谅,所以无论老人对我什么态度,我总是微笑着服务,一有时间就开导她,慢慢的,老人的情绪好了不少。这位老人我服务了3年,直至她走完生命最后一段路。”护工邹丽说。
“多年来,不少在大医院被认为距离生命终点仅几个月的老人,在我们的照料下生活了一年多甚至几年。有的老人在这里养好了身体,康复出院了。”服务工作细心而周到,要做好这项工作仅凭专业是不够的,“在我们心里早已把这些老人当成了自己的爷爷奶奶看待,用我们的爱心和耐心留住最美的夕阳。”邹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