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养老资讯>养老 > 养老资讯>正文

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做客“2018年民生访谈” 谈医疗救助、养老服务等问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8-04-17 浏览次数:167

416日上午,上海电台“市民政务通—2018年民生访谈”拉开帷幕,市民政局局长朱勤皓作为第一期嘉宾,就市民关心的医疗救助、养老服务等问题展开话题。据透露,本市正加紧完善医疗救助政策,适度扩大医疗救助对象。

 

  适度调整医疗救助内容和标准

 

  “近年来,我们积极回应困难群众需求,不断完善社会救助政策。”朱勤皓透露了一个好消息:由市民政局牵头,会同卫生、人保、医保、保监等多个部门,正在加紧完善医疗救助有关政策,力争制订一个既符合上海实际,又能部分解决因病支出型贫困家庭的医疗救助政策体系。

 

  朱勤皓说,即将推出的政策考虑方向是,适度扩大医疗救助对象,在低保对象、特殊救济对象、低收入困难家庭的基础上,增加“支出型贫困家庭”。适度调整医疗救助内容和医疗救助标准。本市还将进一步支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对不符合刚性条件或经救助后仍有困难的群众,将通过慈善帮困、综合帮扶等方式给予帮助。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虑把商业保险机制引入救助项目。

 

  截至今年初,全市基本生活救助对象总数约19.51万人,较去年下降4.6%

 

  用三年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

 

  朱勤皓说,今年在养老服务方面,本市将继续加快设施建设,提高服务水平。“从全市层面看,农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无论是设施建设还是服务提供,较中心城区还有较大差距,存在短板。”从去年下半年起,市民政局联手相关职能部门开展系统性调研,拟制定《上海农村地区养老服务美好生活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即准备用3年时间,形成镇(街)有“院”、片区(村)有“所”、村(组)有“点”的布局,提升农村地区养老服务水平。

 

  镇(街)有“院”,指的是在农村地区,每个街镇至少建一家标准化养老机构,需尽快完成对80家—100家薄弱养老机构的改造;片区(村)有“所”,指的是在农村地区,在某个大行政村或几个行政村连成的片区,要建设具有托养功能的社区为老服务场所,比如各种形式的“托老所”“长者照护之家”,以及“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等;村(组)有“点”,指的是在农村地区的村组层面,大力发展“睦邻点”,或依托老年活动室发展具有一定生活照料功能的服务场所,推动互助式养老。根据计划,到2020年,上海纯农地区的村组“示范睦邻点”达到1500家。

 

  街镇将试点“养老顾问”制度

 

  目前,本市已有703家养老院、127家社区长者照护之家、560家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300多家社区居家服务组织。然而,市民政局在居村社区的基层调研中发现,不少老年人在需要养老服务时,仍感到对政策不清楚、找资源有困难。“这是老年人对身边养老服务资源不了解、不熟悉以及供需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朱勤皓说,为解决这一问题,去年,全市选取42个街镇,进行“养老服务包”探索试点,对街镇辖区内的各类养老服务设施、项目等资源,进行梳理、分类、打包,形成服务清单和服务指引。今年,在此基础上,本市将进一步推出“养老顾问”制度,即利用各类社会服务设施、机构和人员等资源,为市民特别是老年人寻找养老服务提供支撑。

 

  这项制度下个月起将从街镇层面试点,依托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现有工作力量和街镇养老工作的管理人员,在中心内设立“顾问点”,提供相关咨询。下一步还会把“顾问点”直接设进居村委会。

 

  朱勤皓说,未来,在“养老顾问”的基础上,还将考虑在街镇、居村层面推出一系列“社区民生顾问”制度,在各类民生需求和各项民生保障政策之间架起直接沟通的桥梁和机制,更有针对性地满足群众的个性化需求。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