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养老资讯>政策法规>正文

西安两会:远景展望 养老凸现新思路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6-02-26 浏览次数:134
         作为第一代独生子女,38岁的王先生深刻体会到了人到中年的压力,“上有老下有小,我们夫妻两个人要供养4位老人,经济和精力上都很吃力。”尽 管二孩政策已经全面放开,但对王先生来讲,生与不生都是纠结。“现在照顾4个老人1个娃已经筋疲力尽,再生一个吧,实在没有精力。不生吧,只怕将来我们的 孩子要面临比我们这一代更严峻的赡养压力。”

 “老龄化社会已经到来,我想向两会的委员代表提问,社会养老是如何规划的?城市养老院一床难求能不能缓解?”和王先生提出同样问题的市民还不 少。事实上,“养老”不仅仅是民众最为关切的话题,也是历年来两会代表和委员们建言献策的重点领域。记者带着市民的提问,在“两会”上进行了一番采访。

 涉老政策:西安的养老规划走在全国前列

 李改草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截止2014年底,西安市60岁以上老年人约129.67万人,占总人口的15%,老年人口增速达到了5.7%。西安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加速发展期。

 西安市养老产业发展很快,目前西安的涉老政策框架基本健全,有些标准在全国,尤其是在西北地区是比较高的,可以说,西安市养老政策的规划与设计 走在全国前列。《西安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和运营补助管理办法》《西安市农村丧失劳动能力和贫困老年人生活补贴管理办法》等政策基本覆盖了各个层面。

 “养老是一个大话题,单靠政府或者个人是不可能协调发展的,必须引起全社会的关注。”李改草介绍说,西安市的老龄工作走得快,很大程度是源于各种力量积极参与,政府、社会力量、基层社区、志愿者、普通群众,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

 养老模式:创新模式效果好推广快

 “目前,西安市发展比较成熟的养老模式主要有两种。”李改草介绍,一种是以未央区为代表的发展民办养老机构,一种是以莲湖区为代表的社区居家养 老服务模式,这两种养老模式的投资不大,但是很实用,落地效果好,推广起来也比较快,全国各地的专家和机构经常到西安来考察学习。

  “我市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上有独特的创新之处。”李改草说:“西安市把政府各部门力量、社区力量、基层力量,都集合在一起,确保对老年人的各项 服务能真正落地。比如说我们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各种力量就各司其职共同合作,政府协调把服务站台子搭起来;理发、家政等养老企业成立居家养老服务公 司,做好具体的服务工作;社区则履行监督管理职能。”

 今年重点:试点社区居家养老和农村幸福苑

 去年,西安市被确定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地区,这给西安市的养老产业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今年,我们把社区居家养老和农村幸福苑作为工作重点,首先建立起试点,成熟后再进行推广。”

 李改草建议,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的活动室、图书室等公共服务空间可以与社区其他活动场所建在一起,避免重复建设。社区要承担起建立养老服务档案、老年公共服务和对社会力量监督的职能。

 农村幸福苑建设则要因地制宜,不能一刀切、格式化。“农村老年人和城市老年人需求不同,在农村很多老年人还是家庭劳力,让他们住到幸福苑不现 实,究竟怎样发展农村幸福苑,必须要通过实地调研,摸清老人的真实需求,从实际出发把农村养老的政策框架和基本模式摸索建立起来。”

 理顺关系:该谁担责的谁担责

 “该政府解决的政府责无旁贷,其他的要放手交给社会力量。”在采访中,李改草始终强调要理顺关系。“以前我们全靠社区工作人员搞居家养老,带来 了不少问题,一是服务不专业,二是容易变成做样子走形式。现在我们进行试点摸底,就是要把各级政府、社会力量、社区力量的职能分工理清理顺。政府负责制定 规划、落实政策、加强监督;社会力量通过市场调节的方式积极参与。政府主导和市场调节共同作用,促进养老产业协调发展。”

 “现在我们的养老规划上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养老需求还要进一步探索。比如在城里,养老服务机构床位入住率高,经常一床难 求,而在农村恰恰相反。”李改草介绍,“今年政府将着力构建全市养老布局规划,统筹协调城乡养老产业发展,将目标任务分解到区县,纳入到政府目标考评范 畴,把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任务落到实处。”

 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发展

 在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政协委员苏秀莹建议,应有效整合现有的养老资源和医疗资源,加快推动我市医养结合发展步伐。

 在调研中苏秀莹发现,养老机构内设的卫生室医疗水平普遍偏低,无能力与医疗机构相对接,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缺乏专业人员,难以满足老年人护理需求,而大型医院又难以提供长期养老服务,中小型医疗机构则资源闲置。如何解决养老床位“短缺”与“闲置”这一突出矛盾?

 “所以,要推进医养结合发展。”苏秀莹建议,在有条件的医疗机构设立老年护理院、康复院,同时在具备医疗护理要求的养老院完善医疗设施,“这既能有效整合养老医疗资源,又能满足老年人的医疗服务需求。”

 作为一种新的养老模式,她认为应该多渠道推进。应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建立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合作机制;鼓励在养老机 构中设置医疗机构;鼓励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定期体检、上门巡诊、家庭病床和社区护理等便捷服务,并将符合规定的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支持范围。

 对于服务对象,她认为应明确针对失能、半失能老人。“对这些对象,养老服务是基础,医疗服务是重点,在进行生活护理服务的同时,着重为他们提供医疗诊治、大病康复和临终关怀服务。”

 医养结合的模式,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支持。为此,她建议,我市应积极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人社、卫计、民政和财政部门应积极开展建立长期护理保险调研,做好与医保政策的有效衔接,发挥医保基金效益,缓解失能老人护理费用支出压力。”

 建信息化居家养老服务平台

 “互联网时代,信息化养老模式已经是大家共同关注的焦点。”在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政协委员李秀萍带来了几点思考,建议我市加强信息化居家养老服务平台建设。

 “传统式居家养老服务内容较单一,家政服务占主导地位,而情感咨询、谈话聊天类比例较低,虽然‘老人机’等产品广泛应用,但产品功能并不完善。”李秀萍认为,传统模式所提供的服务与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存在脱节现象。

 “应利用智能化手段,建立居家养老服务信息供求平台,整合医、食、住、行等各类养老服务信息资源,提高服务的时效性与精准性。”李秀萍说,当老 年人需要帮助时,只需通过手机屏幕一个指令,平台电脑屏幕上就会同步跳出按键老人的姓名、住址、病史、兴趣爱好等基本信息,服务人员可根据具体指令提供相 应服务。

 她认为,信息平台可优化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比如,根据老年人的年龄、性别、经济能力、病史等基本特点对老年人进行分类,分别提供无偿、低偿、有偿、义工、社会力量认购服务等,注重有形服务与无形服务、分散服务与集中服务的结合。”

 培养护工人才提高专业水平

 “如何解决护工人员短缺的问题?如何让更多的人投身到这个行业?如何提高护工的专业知识?”在市政协十三届五次会议上,政协委员李晓丽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李晓丽经营着一家老年公寓已有数年,参会前,她又走访了我市多家老年公寓,她发现,和她经营中遇到的问题一样,护工人才短缺、专业知识不够。 “目前的护工,年龄偏大、文化程度偏低,在护理的专业性以及和老年人的沟通交流方面还存在不足,有时导致老人子女不满。但如果要雇佣年轻的、学历高的、专 业技能好的,成本就会更高。”为此,她建议,“由政府相关部门牵头,进行护工的专场招聘。”

 有了人员,还得有技术。“可以通过定期培训,提高招聘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李晓丽直言,培训的内容应该系统化、做到循序渐进,最终持证上岗,实现专业化护理。同时,还应该加大养老服务志愿者队伍建设,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行业。
      除此之外,她认为,我市应该在大专院校和职业技术学校设置老龄护理、家政服务和临终关怀等专业,推动养老服务队伍向专业化、职业化发展。

她还建议,将护工纳入公益性岗位,出台与医养结合人员相适应的岗位补贴、工资福利政策;每年在护工群体筛选优秀人员,进行表彰激励。“通过给予 物质和精神奖励,这个行业就有了更多优势,自然就能吸引来更多的人投身其中,其人员规模和服务水平自然就能增加、提升,肯定能更快更好推动我市养老事业发 展。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