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突破
筑牢养老服务改革“顶板”
高标准制订改革试点方案,实行挂图作战。市级创新出台涵盖老人社会保障、优待与福利、养老设施建设、服务供给、产业发展等30余项引领的政策性文件,优化养老改革发展制度设计。
大力实施养老用房“三个一批”,即“协商、行政、司法等途径集中清理一批,购买、租借、置换等方式集中调剂一批,规划布点、项目配套、整合共享等方式集中新建一批”,为养老发展打破瓶颈、打开局面。市县两级财政投入9347万元足额配套改革试点,安排调剂财政资金为老旧小区租赁社区养老服务用房,确保居家社区养老有钱有人有地方。
发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既要“筑巢引凤”,更要“化蛹成蝶”。徐州市全方位打造本土化“社康”养老品牌,实施服务惠老、健康助老、旅居养老、文化润老、代办帮老“五老工程”,建起150个居家养老服务示范点,实现年营业总收入达2000多万元,赢得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绩效考核组的高度赞扬。《中国社会报》报道了徐州本土化发展养老服务的经验。
多元放活
拉长养老市场培育“短板”
按照分类扶持、精准推动的思路,对新建成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按10万-30万元标准“补砖头”;对已运营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按3万-6万元标准“补人头”;对提供日间照料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参照养老机构标准“补床头”。同时,把政府购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列入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引导合格供应商进驻,享受水、电、暖、气、有线电视等各项费用减免政策。
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引导房地产开发商、保险公司、大型养老企业、社会爱心人士参与,激活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投入,投资兴建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老年人日间照料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和老年关爱之家,全市建成各类居家养老服务设施2047个。
分类明确县(市)、片区、镇(街)、村(居)、自然村养老服务设施发展导向,通过“政府+社会力量”携手打造高、中、低档配套、功能完善、结构合理的居家养老服务。将已经建成的各类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采用公建民营、委托经营、连锁运营等方式,引入“九如城”“唯老汇”“爱馨养老”等20多个品牌养老企业经营管理,连锁运营居家养老服务设施109个,社会力量逐步成为养老服务运营主体。
融合发展
加固养老服务供给“底板”
坚持系统化思维和问题导向,瞄准居家和社区养老痛点,综合施策,以“五个融合”增加养老服务优质供给,赢得全市老年人的认可与满意。
居家与机构融合。立足解决居家养老供给不足、质量不高问题,实施“养老机构服务社区化”,城乡116家养老机构打开“围墙”,为周边社区老人提供餐饮、洗浴、康复、护理等专业服务,充分发挥专业资源最大效应;立足老人不愿离家、不愿离开社区的实际,实施“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化”,大力发展嵌入式小型养老机构,一批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成为居家、社区与机构的桥梁。(下转2版)
医疗与养老融合。全市养医签约式、养中有医式、医中有养式、社区居家巡诊式“医养融合”机构达214家。通过在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内设健康小屋、依托村卫生室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点等方式,为高龄、重病、失能、部分失能等重点老年人群体提供居家健康管理、家庭病床服务。实施长期照护保险制度并逐步提标,为5300名失能失智老人开展了上门照护。
标准化与专业化融合。市级拿出30万元公开招标编制居家和社区养老工作规范,提优功能配置、管理服务、监督管理、标识形象等“5大规范”。邳州市社会福利中心成为全国养老服务标准化试点单位,日间照料“五助”服务获江苏省质监局标准立项,养老经验做法在央视专题报道。成立淮海健康养老职业教育集团,部分驻徐大中专院校开办养老护理专业,开展养老护理员培训,全市持证养老护理员达2462人。
线上与线下融合。将“互联网+养老”纳入智慧城市发展项目,建成市居家养老信息平台、“安康通”大健康管理平台、“马上到家”智慧社区平台,综合利用信息技术和智能终端设备,构建起“线上+线下”相结合的“互联网+”养老服务体系,年服务老人数达13.6万人次,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7.2%,真正打通养老服务“最后一米”。
文化与法治融合。依托在全省率先成立的民政综合行政执法支队,加强养老服务领域综合执法。对照《提升养老院服务质量实施方案》标准要求,大力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提升行动,全面实施消防达标工程,实现养老服务机构100%合格化运行。同时,举办全国道德模范——周长芝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全市评选表彰星级养老院、“最美养老护理员”和“十佳养老院院长”,开展全市性老年艺术节、老年体育节、老年春晚,打响了“动起来的夕阳红”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