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完善社会基本养老保险,政府还应积极鼓励养老金第三支柱的发展,以此分担政府的压力,推动国人养老准备的多元化。为此,应研究推出有利于第三支柱发展的政策,推出统一的个人退休账户制度,鼓励个人自主选择适合自身需要和偏好的储蓄金额和投资策略;推出并发展相应的税收优惠养老政策,鼓励个人储蓄,提升个人储蓄量。同时,还应积极支持养老目标基金、商业养老年金保险、养老信托产品、住房反向抵押等养老金融产品的发展。
根据调研结果,中国居民的金融素养和其他14个国家的居民相比,并没有呈现出明显的优势。政府应大力推动金融知识的普及,提高国人的基本金融素养,这将有助于人们更加积极和有效地为自己的养老作好财务准备。为此,政府需要联合各类金融机构和媒体,普及相关金融产品知识,提升居民养老责任意识和金融素养水平,提升人们对养老金融产品的接受度。
中国居民养老最看重的因素是“完善的医疗服务”,“良好的居住和服务设施”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因此政府除了通过财务手段提升国人的养老生活水平,还可以利用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和组织管理能力,推行新型养老社区建设,丰富社区的养老、医疗、日常照料等功能,让社区成为满足居民多方面、多层次需求的功能单元,使居家养老成为可能,满足居民的养老愿景。
(二)个人责任:防患未然,及时行动
养老是人生大事,中国居民应当不断增强养老准备意识,尤其是培养责任意识、时间意识以及行动意识。所谓责任意识,指居民应重视对自身养老责任的承担。近年来,随着消费的升级,人们越来越注重当前的生活品质,而忽视了未来养老面临的严峻形势。根据央行发布的数据,2018年中国居民的储蓄率仅为46.38%,已创近几十年来的新低,而家庭负债率节节攀升,这无疑加大了退休后的不确定性风险。时间意识是指居民应该提早开始准备,根据调研数据,即使到了45-55岁,仍有近85%的受访者尚未进行过具体规划。只有提早规划,才能够根据现实情况变化而及时调整、完善,并有更长的时间去积累资金。行动意识则是要求居民将退休规划付诸行动,而不是停留在脑海中,比如将退休计划记录下来,坚持锻炼以保持身体健康等。
此外,提升个人金融素养对作好养老准备至关重要。个人应及时充分了解国家在社会保险和退休政策方面的变化,认真科学评估家庭未来的收支水平和主要结构,寻求专业人员的建议,选择合适的养老金融产品。
(三)金融机构:产品和服务的改善
金融机构应当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养老金融产品的功能和特点的研究,积极开展产品和服务方面的创新。在以保障为主的产品功能设计上,应充分注意到居民在养老阶段最主要的需求是健康保障,而良好的财务状况是支撑居民健康保障需求的主要手段。因此,在设计相关金融产品时,将金融产品与医疗、护理、健康管理等服务相互嵌套。在以投资为主的产品功能设计上,应注意到购买者“对损失比收益更敏感”的特点,作好风险与收益的权衡。
在为老年人提供金融服务的渠道方面,对传统渠道和新兴渠道的利用均应加以重视。目前,商业银行、保险经纪和代理机构以及基金公司等是养老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但互联网第三方平台正以其便捷、高效、整合优势成为更多人投资养老的主要平台。各类金融机构应当在继续重视传统渠道的同时,开拓新兴渠道,着力提升养老产品在较年青一代新目标人群中的渗透力。
在服务内容上,应当做好投资咨询与辅导。目前市面上与养老相关的金融产品众多,金融机构应重视和加强对消费者进行养老投资方面的差异化咨询和辅导,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要。同时,还应为消费者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服务。例如,针对我国居民金融素养和金融知识普及程度不高、对收益和风险的关系认识不足等问题,需要金融机构的专业人员进行知识普及;针对居民对未来医疗保健支出占比和需要长期护理的可能性认识不足的问题,需要加强养老准备教育,以缓解认知程度不够可能带来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