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养老资讯>要闻速递>正文

长三角有个淀山湖︱在淀山湖边养老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1-16 浏览次数:385
     医保政策差异成为上海老人到周边地区养老的最大绊脚石。澎湃新闻 张泽红 制图

   2006年,上海人薛钢出售了在长宁区万航渡路的老公房,和老伴来到江苏省昆山市花桥镇安家。“原来家楼下就是菜场,很方便,同学也多,但是上海房子太小,没有电梯,六楼爬不动了。我们也换不起房。”

   薛钢没有想到,自己在花桥一住就是12年。据薛钢介绍,12年前,花桥新房均价每平方米四五千元,周边还未开发,都是农地。“现在习惯了,这里空气好,也安静。”

2016年10月,上海市老龄科学研究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舆情研究实验室针对老年人的养老意愿调查发现,31.6%的老年受访者表示会选择异地养老,其中29.4%的上海老年人表示会“短期异地养老”。

江浙地区,因为与上海有相似的地域文化,相当的经济发展水平,再加上便利的交通,成为上海老人异地养老的首选。

薛钢所在的绿地社区居委会书记韩红告诉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目前社区7346套住宅中有2000多户是上海户籍,其中约六成是老夫妻二人。

随着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高峰期的人群逐步进入老年阶段,中国人口老龄化进程加速。长三角地区作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先行地区,其养老产业也根据市场需求变化。

养老产业薄弱是环淀山湖区域的普遍问题。

澎湃新闻 张泽红 制图

养老产业的在地发展

薛钢居住的绿地21城孝贤坊是纯地产项目。澎湃新闻记者了解到,由于售楼后并不提供后续的养老服务,小区对老年人并不很“友好”:入住时免费提供的往返于小区和上海中山公园的班车开始收费;小区附近三层高的“老年大学”空间使用率不到三成;12年前销售时宣传的与同济医院合作的医疗机构落地时变成了东方绿地医院,其住院部目前尚在建设中。多位居住在孝贤坊里老人均表示目前生活全靠自理或是通过居委会互帮互助。

 

活动中心进门墙上写着“上海老年大学绿地分校”,整栋建筑空间使用率不到三成。

文中图片均由澎湃新闻记者董怿翎 拍摄 (除注明外)

对企业来说,纯地产项目虽然能保证收益,但老人养老的需求并没有实现,这些需求已由单纯的居住环境改善转变为精神、文化、社交、健康等多元需求。正如上海社科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所长周海旺所说,“只是一个房子,服务跟不上,不能说是真正意义的养老社区。”

2000年初,中国养老产业处于起步阶段,异地养老观念方兴未艾,养老仅仅是房地产开发商销售楼盘的噱头之一。但是近年来,长三角地区人口老龄化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周海旺所在的课题组(下称“课题组”)预计,到2020年,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规模将增至4600万人,而这一数字到2035年将达7500万,需要照护的人口规模将大增。

长三角三省一市2010-2015年常住人口老龄化增幅和增速(单位:万人,%)。 文中表格均由课题组提供

近五年,中央及各地政府对人口老龄化问题高度重视。2017年,长三角各省市编制了本地区的“十三五”老龄事业或养老服务业发展规划。

政策利好吸引了更多资本向养老领域聚集。课题组2018年调研了长三角三省一市机构养老的发展情况,目前社会资本参与发展的趋势——除安徽省外,各地共办养老机构占大多数或与民办养老机构持平。

2017年长三角三省一市机构养老发展情况。

昆山市民政局老龄科工作人员告诉澎湃新闻记者,2018年,上海的一家企业正在昆山建养老院。

资本集聚必然加剧竞争,而竞争也催生了多样化的养老机构运营模式。

课题组总结出了长三角地区两类养老机构运营模式,一类是“重资产经营”,即企业负责养老机构的建设和运营,另一类是“轻资产经营”,即养老企业只提供技术、人员、管理、服务、装修或运营资金,九如城淀山湖护理院(下称“护理院”)则属于这一类。

九如城淀山湖护理院门口。

护理院位于昆山市淀山湖镇,距离淀山湖景区车程20分钟。2018年10月17日,护理院正式运营,成为昆山市第二家公建民营的护理机构。“我们的养老机构进到一个城市,优先考虑四级养老体系(注:综合体),但也要根据当地政府和物业的允许范围调整。”护理院院长陈雪君告诉澎湃新闻。护理院属于“因地制宜”。

标准四人间,护理院一层尚未有老人入住。

据陈雪君介绍,九如城所在的养老院由昆山市淀山湖镇人民政府建于2014年,原来用于无家可归、无依无靠、无生活来源的三无老人,但服务对象减少,而昆山市区民营护理院一床难求,当地政府资源再利用,在此处物业上采用公建民营形式,引入九如城进行运营与管理。

护理院三楼的老人在公共区域活动。

陈雪君坦言,护理院仍处于资金投入阶段,主要面临两方面的挑战。首先是成本问题。护理院必须按国家卫生部印发的《护理院基本标准(2011版)》进行人员配备,“每床至少配备0.8名护理人员,其中,注册护士与护理员之比为1:2-2.5。”但陈雪君表示,在当地四五千元的工资找护理员难,而且人员不稳定,“社会地位的观念和收入上的原因都有。”如果护理院想申请更多护理床位以服务刚需老人,人员成本则更高。

其次是老人的来源。目前护理院有30多位老人入住,而护理院拥有211张床位(其中100张的护理床位)。陈雪君说,大部分郊区老人仍然选择居家养老,据了解,来护理院养老的老人人均每月需花费3000至5000元,市区老人虽然观念更先进,但护理院位置较远,有些子女不愿意让老人来。

虽然,昆山市政府重视养老产业的发展,但是近五年新成立的养老机构并不多。据上述昆山市民政局老龄科工作人员介绍,2012年以来,昆山新建养老机构4所。

周海旺认为,养老产业薄弱是环淀山湖区域的普遍问题。“不少养老机构条件比较简陋,医疗护理服务水平有待提高,青浦区和江苏吴江区有一些养老机构,但是入住率还比较低,医疗护理服务还比较少。”

在周海旺看来,环淀山湖区域发展养老产业具有地理区位和环境优势,这个条件更有利于它成为推进长三角一体化的一个抓手,可以考虑在该区域建设医学教育和医疗科研、养老产品研发和生产、医院和康复护理院、养老机构和养老社区的联合体,规划成为未来长三角地区的养老中心。

各地政府也对养老产业协作发展表示重视与支持。“共建区域养老服务业联合平台”、“共同规范基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关系的跨区域转移接续”均被列入由青浦、昆山、吴江、嘉善共同制定的《环淀山湖战略协同区一体化对接具体事项清单(2018-2020)》。

现实难题:医保和补贴政策差异明显

“上海前来咨询的人不少,但因为医保政策差异而不让老人在淀山湖养老。”陈雪君很希望上海的老人能来淀山湖养老,但是,医保政策差异成为最大的绊脚石。

2018年9月,长三角地区开始试点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上海长期在外地居住的参保人员到江苏省南通市、盐城市、徐州市,浙江省嘉兴市、宁波市,安徽省滁州市、马鞍山市等8个统筹地区的试点医院门诊就医时,可以按规定直接拉卡结算。

同时,苏浙皖8个试点地区的参保人员也可按照当地规定,备案后按照转诊就医和分级诊疗的规定,在上海15家三级医院和金山区、松江区两区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享有异地就医门诊费用直接结算待遇。

此前,各地省内的医疗保险结算基本可以互通,但对于跨省结算基本只对住院费用结算有效。而现阶段异地养老的老年人大多身体健康,对于门诊服务的使用率远远高出住院。周海旺指出,在调研中老年人反映异地养老最关键的就是就医问题。

薛钢和同样来自上海的小区邻居杨留芳都表示异地看病“很麻烦”——医保就医关系在上海的老人在外地看门诊需自费;看急诊虽然可以凭外省市医院的急诊章回上海医保中心报销,但也会因两地标准不统一而引发问题。“你去看感冒,开感冒药,医院给你盖个急诊章,但是你拿去上海医保中心报销就不行,认为这个病不属于急诊。”

根据现行政策,常住外省市的上海老人可以申请办理就医关系转移,转移后可在转移地实现医保异地就医门诊直接结算。但是,原则上就医关系转移后6个月内不得再转,且转出期间在上海看病只能是急诊或者转诊。

老人不愿转移就医关系除了医保制度,还有一个原因是地区间医疗水平存在差异,病历资料也不能互联互通。

薛钢患有心血管疾病,曾尝试去离花桥更近的嘉定区安亭医院看门诊,但那里配不到他需要的药。“我需要吃半片可达龙,他只给你开1/4片,说我没这个水平开你这个药量,要吃死的。”所以,为了找熟悉他病情的医生看诊,每月至少一次,他要往返花桥和上海中山医院,路程五个小时。

老人最关心的还有政府的福利补贴政策。

“我们有居住证还办了昆通卡,70岁以上免费乘车,现在我们(60-69周岁老人)享受优惠……经常出去旅游,附近有周庄、锦西、千灯等等。”杨留芳对目前享受的政策基本满意,但是她表示:“大家还是希望有个助餐点。”

薛钢也提到,“在昆山养老有两个问题,一个是看病,一个是没有助餐。”截至2017年底,上海市共有社区老年人助餐服务点815家。虽然各区街道助餐门槛和补贴力度有差异,但有约8万名老年人从中受益。

记者向花桥经济开发区社会事业局民政办主任张雪了解到,目前当地户籍老人可以去镇上的日间照料中心用午餐,每餐老人支付5元,送餐到家再加1元,其余由政府补贴。

两省市都有类似的政策,可是老人却无法在异地享受同等待遇。“各地老人的基本福利应该一致。比如像苏南浙北地区,和上海经济发展水平比较接近,如果每个地方政府积极去做改变,障碍完全能够解决。”周海旺说,“身体健康状况和家庭收入经过评估,应该享受养老服务补贴的老人离开上海到江苏养老了,补贴应该跟过去。”

户籍所在地老年福利津贴及养老服务补贴不同主要是因为当前各地财政投入以区为单位,经济形势更好的区,福利就更好。这也是造成当前许多老人人户分离的主要原因。福利政策协同以及信息互通也将是未来长三角养老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任务。

韩红告诉记者,虽然孝贤坊上海户籍住户的数量较稳定,但像薛钢这样的一手房住户中更老龄的老人已经陆续卖了房子回上海。“我们这边八十几岁的老人很多被子女送去上海的民营康复中心或者敬老院。条件允许的基本都走了。”

上述课题组在2018年的调研中发现,选择异地养老的老人多在60岁到70岁左右。

继续住在昆山,还是回上海养老,在年近七旬的薛钢眼里已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怎么做计划?我的钱不够去住养老院。”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