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上,通过保险的方式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个问题,针对失能、失智老人建立长期护理保险的提议也已出现多年,北京、青岛等地已进行长期护理保险的尝试。而从今年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来看,多地已将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列入了今年的重点工作。
沪苏鲁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长期护理保险将由理论走向实践,由试点逐渐到全面铺开。从2016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不少地方将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列入了今年的重点工作。
记者看到,在今年的地方政府工作报告中,至少有上海、江苏、山东等省(市、自治区)在2016年的重点工作中提出要设立长期护理保险。
其中,上海的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医养结合,强化社区居家养老的医疗服务,新增50家养老机构设置的医疗机构,扩大高龄老人医疗护理计划试点范围,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
江苏提出:“全面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深入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大病保险运行机制,深化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强化基本医疗、大病保险与医疗救助的衔接,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
山东提出:“完善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开展非营利性民办学校教师社会保障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待遇试点。建立职工大病保险制度,开展职工长期护理保险。提高基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城乡低保等保障水平。”
由此可见,很多地方已经将与居民养老问题密切相关的长期护理保险推进工作提到了重要的位置。
青岛北京已有尝试
在此之前,多地已开展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试点,业内人士呼吁,应继续扩大这一险种的覆盖范围,最终目标是实现跟现有的五大基本社保并列的第六大险种。
在山东,人保健康青岛分公司与青岛市社会保险事业局正式签署《青岛市职工长期医疗护理保险委托经办服务合同》,承保青岛市243万职工的长期医疗护理保险。
在北京,人保寿险北京分公司与海淀区民政局合作推出长期护理保险。据了解,该保险覆盖了海淀区所有18岁以上户籍居民,对重度失能老人,政府最高补贴50%的保费,享受最高每月2500元的上门护理服务。
但整体而言,目前的试点还很少。相关的保险产品与3500万失能半失能老人的护理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相关调查显示,86.1%的受访者支持将长期护理保险纳入社会保险体系,解决老有所养、老有所依的问题。
业内人士认为,应进一步扩大护理保险的覆盖面,成为一种普惠的保险制度。例如,民革上海市委的提案提出建议: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实施全民参保计划,保险应覆盖至最基本的医疗照护服务,超出基本之外的医疗照护服务,由市场来配置。“从长远来看,应建立政府补贴、保险缴费和使用者负担‘三源合一’的筹资机制。”提案建议道。还有业内人士提出,长期护理保险应当成为继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这五大基本保险之外的第六个社保险种。
在近日召开的人社部新闻发布会上,人社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进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顶层设计,开展实践探索,更好地发挥保险的社会稳定器的作用。
资金筹集成为拦路虎
尽管长期护理保险的需求很大,发展该险种的必要性也已得到了充分的论证,不过,《证券日报》记者在采访中得知,目前推进比较困难的一个现实原因还是在于资金筹集较难。
失能老人不比普通老人,需要全天候护理,其费用也相当昂贵,如果完全按照商业化的运作方式推行长期护理保险,无疑是不现实的。有钱的人不会买,没钱的人买不起,但疾病不会考虑个人的经济条件。因此,护理保险必须带有政策性,要作为一种普惠制度来解决老年人的护理问题。
但也有业内人士指出,在目前的情况下,在五大基本保险之外增加长期护理保险,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企业,社保费用无疑都将进一步增加。如何在不增加、少增加各方负担的情况下,给老年人提供更好的保障,依然是个难题。
业内人士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建立政府、企业、个人多方共同出资的模式。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林宝撰文指出,中国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该建立政府补贴、保险缴费和使用者负担“三源合一”的筹资机制。其中,保险缴费应该成为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主要资金来源,建议其占比为60%-70%,可由雇主缴费和个人缴费共同承担。不过,使用者负担比例不宜过高,建议其占比在20%以下。
针对企业可能反对的负担增加,民革上海市委的提案指出,可以利用当前各地降低保险费率的机会之窗,适时推进长期护理保险的设立,最大程度地减少企业用人成本,缓解在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初期可能来自用人单位的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