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我市老龄化发展态势迅猛,截至2018年底,全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人151.3万,较预计提前两年达到占总人口的1/4。其中,全市80岁及以上高龄老人21.8万,纯老家庭老年人口约57万。预计到2025年,全市60周岁及以上户籍老人占总人口的1/3。
今天,我们如何养老的问题,已真切地扑面而来。面对老龄化迅猛、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现实困境,去年,我市出台了全省首部居家养老服务地方性法规——《宁波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这对于有95%选择在家养老的宁波老人而言,是一个福音。
诚然,条例要有效落地,需配套机制来解决衔接和执行的问题。市民政局提前筹划,紧锣密鼓,“1+11”配套政策文件已于日前正式出炉。“1”,指的是《市政府贯彻落实<宁波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的实施意见》,“11”,是围绕三年行动计划、医养结合、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居家养老服务补助、老年人生活能力评估办法及标准、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水电气优惠、行政处罚裁量规定等方面的11个具体贯彻性的配套政策文件。
这些政策文件,回答了“居家幸福养老”如何从当下构筑。那么,它有哪些亮点和突破?昨日,市民政局进行了解读。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有了统一刚性标准
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首先要破解的就是“用房难”。众所周知,市中心老旧小区老年人口居多,最应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事业,但老城区寸土寸金,用房非常紧张。
怎么解决?《宁波市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实施办法》明确,已建成住宅小区的居家养老服务用房按照每百户不少于15平方米建筑面积标准配建,未达到配建标准的,区县(市)人民政府应当以社区为单位,通过购置、置换、租赁、建设等方式,统筹配置居家养老服务用房。
市民政局福利慈善处相关负责人说,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纳入社区公共设施配套范围,早在2006年我市便出台了相关文件予以规定,但缺乏刚性规定,且地区间标准存在差异,这次是从法规层面给出了统一刚性标准。
新建住宅小区,则按照每百户(不足百户的,按照百户计)不少于20平方米建筑面积标准配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土地出让合同等约定,及时移交给乡镇(街道)管理使用,不得改变用途或者擅自拆除。经批准拆除的,要按照不少于原建筑面积标准原地或者就近配置。
《实施办法》对设施配建标准、设施规划设计、设施配建要求等提出了具体要求。比如建筑要求,二层及以上楼层、地下室、半地下室设置老年人用房时应设电梯,电梯应为无障碍电梯,且至少1台能容纳担架。居家养老服务设施的主要出入口应单独设置,同时应配建无障碍设施。老年人居室和老年人休息室不应与电梯井道、有噪声振动的设备机房相邻布置。老年人使用的楼梯严禁采用弧形楼梯和螺旋楼梯。
居家养老设施建设中,提到了老年人非常关注的“老年护理照料中心”,配套文件明确,街道、中心镇应通过新建或利用闲置的各类公建用房和商用设施,建设拥有5张以上床位的老年护理照料中心,为辖区老年人尤其是失能老年人提供日托、中短期全托、康复护理等服务。到2020年底,每个街道和中心镇至少建有1个老年护理照料中心。
居家养老服务补助扩面3大类28项内容可按需组合
特殊和困难老年人养老,分外牵动人心。《宁波市居家养老服务补助实施办法》对补助对象进行了扩面,确保应补尽补。
该办法明确,要为具有本市户籍并居住在本市的享受国家定期抚恤补助优抚对象、本人及子女获得县级以上见义勇为荣誉称号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中的重度失能失智、中度失能失智老年人提供一定时间的免费居家养老服务,其中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每人每月45小时,中度失能失智老年
人每人每月30小时。
同时,也要为具有本市户籍并居住在本市的80周岁(含)以上居家老年人以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中70周岁(含)以上居家老年人,每人每月提供3小时的免费居家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服务补助项目指导性目录同时出台,包括了生活照料、健康护理、精神慰藉等三大类28项。其中,生活照料有:起居照料、洗头、理发、指/趾甲修剪、洗脚、助浴、喂食、送餐、制作老年餐、衣物清洗、室内清洁、失禁清理、助行、日间托养、代缴费、代购物品、陪医等小项;健康护理有:分压疮预防护理、鼻饲管护理、导尿管护理、失智症老人的非药物干预和指导等内容。符合居家养老服务补助的老年人,可根据自身需求自行选择。
“这些服务要有一定资质的专业服务机构来承接,目前我市各地按照公开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正在抓紧拟订完善操作细则,选择确定相应服务机构。”福利慈善处工作人员说,因为要确保服务的精准,需要由专业评估机构对老人的生活能力进行评估,配套文件对评估办法以及规范评估机构管理都作了明确规定。
据悉,2018年,我市投入约1亿元,有3.4万余名困难老年人享受政府养老服务补助,预计今年底享受政府补助服务的老年人超过20万名。
意外保险开创全新模式高龄老人多了一层安全保障
耄耋之年,可能会出现的意外让人担心。配套文件《关于开展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工作的实施意见》《宁波市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方案》捧出了满满的诚意,为老年人加了一道安全锁。
据了解,“老年人意外险”的参保对象为具有本市户籍并居住在本市的60周岁(含)以上居家老年人。80周岁(含)以上老年人投保标准为每人每年40元,其他对象每人每年35元。
其中,80周岁(含)以上的老年人及计划生育特殊家庭、最低生活保障家庭、最低生活保障边缘家庭中的老年人购买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各级财政按规定给予全额补助。
“我们学习调研了杭州等地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工作和方案开展情况,并多次与相关部门及保险公司商议,最终确立了总体思路和基本框架,保险责任、保险范围、理赔标准等都有突破。”福利慈善处工作人员说。
记者注意到,保险范围明确了特定区域、其他区域两大类保障范围,重点关注了常被“忽视”或未曾“覆盖”的领域。比如,特定区域是指宁波市区域内具有公益性质的文化设施和体育场馆,包括各类博物馆(院),美术、科技和纪念场馆,烈士纪念建筑物,名人故居,公共图书馆等公益性文化设施;为老年人提供优惠的公共体育场馆;各级文化馆(站、宫、活动中心),社区服务中心和老年活动中心(室),老年学习培训场所。其他区域,包括宁波市区域范围内的各类公园,小区周围广场、道路等居所之外的日常活动空间。
据悉,“老年人意外险”最大亮点是推出了“保险+基金+服务”这一全新模式。其中,设立了公益资金,保险机构按保本微利原则经营“老年意外险”业务,扣除赔付支出和经核定的运营成本后的结余超过总保费3%以上的部分,留存“宁波市老年人意外险基金”。
此外,我市将全面建立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政策性综合保险机制,到2020年底,全市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参保率达到100%。
评说
让老人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
老年人行动不便,可享受上门陪护服务;不愿做饭烧菜或做饭烧菜有困难,可享受上门送餐服务,也可去社区老年食堂享受营养餐……老人住在家里,享受社区提供的助餐、助洁、助购、助浴、助医,甚至助乐等服务,这是宁波近几年来普遍实行的居家养老模式,它帮助很多老年人解决了日常生活困难和精神需求。
我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权益保障工作尤为重要,如何解决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头等社会问题,而社区化居家养老模式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模式,也是符合中国的国情。从客观上说,大多数老年人的物质条件尚不充裕,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相比,具有成本较低、覆盖面广、服务方式灵活等诸多优点;同时,失能老人、高龄老人、空巢老人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他们分散居住在各自家庭中,其养老不仅有生活照料、精神慰藉问题,更有医疗护理问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具有一定的医疗护理知识和技能,能较好解决这些问题。从主观上说,很多老年人不愿离开自己居住的家庭和社区,到一个新的环境去养老。居家养老适应了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满足了老年人的心理需求。所以,我市有95%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
这些年,宁波陆续出台了多个关于居家养老服务的文件,但其中有些是指导性、原则性的意见,没有刚性的规定,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不少是各地在自行探索。这次《宁波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1+11”配套政策文件出台,使居家养老服务工作有了具体的操作细则和刚性要求,这对于进一步促进和规范宁波的居家养老服务有着重要的意义。
居家养老是一个新兴产业,有着巨大的潜力和市场,只有政府、社会、家庭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不断完善养老模式,才能使其达到理想的养老效果,让老人安享晚年的幸福生活。
新闻1+1
“1+11”配套政策文件内涵很丰富
《宁波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1+11”配套政策文件内涵丰富,旨在把发展居家养老服务作为改善民生、增进福祉的重要内容,不断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切实增强老年人获得感和幸福感。
从配套文件《宁波市居家养老服务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中,可见一斑。“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了八大工程20项重点工作任务,有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工程、老年助餐服务供给工程、居家养老服务融合工程、居家养老服务保障工程、居家养老服务运营管理工程、居家养老服务风险管控工程、居家养老服务队伍建设工程和老年文体教育工程。
每项任务都细分了小项和目标。比如老年人关心的“助餐”服务,推进老年人助餐服务机构建设,推广社区老年食堂、社区助餐点及养老机构(企业)配送餐、互联网+送餐等模式,重点为失能失智和高龄、独居等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到2020年底,实现老年助餐、配送餐服务社区(村)全覆盖。
又比如居家养老服务保障工程,包括了居家养老服务基本保障项目、基本服务项目、老年人生活能力评估项目、无障碍设施改造项目和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化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