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个人卫生支出占国家卫生费用总支出比例维持在29%左右,同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个人卫生支出占比在10%-15%之间相比,我国居民的个人卫生支出占比仍处高位。人口老龄化加剧、个人医疗支出负担重,是我国社会目前面临的事实和亟待解决的问题。(见下图)
《报告》认为,结合国际经验和减税降费的背景,作为对第一支柱的必要补充,商业保险担负着更为重要的责任和义务去做大、做强,协助政府减轻社保压力。
财政和税收政策驱动在大健康产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部署实施了一系列力度大、内容实、范围广的减税降费政策措施,有效推动了经济社会发展。减税降费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对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促进经济增长具有重要作用。
《报告》认为,大健康产业作为“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在财税政策扶持方面还存在政策效益进一步充分释放的空间。财税政策引导产业发展,激发市场活力,企业赢得更好发展环境,会为社会贡献更多的税收。长远来看,消费者健康水平得到提升,保险公司有效降低理赔成本,同时减轻了政府卫生费用负担,实现多方共赢。
具体来看,《报告》以“赋能社会、财税助力”为主题,围绕保险、医养、科技三大篇章,聚焦大健康产业八大财税热点,提出引导和支持产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建议,鼓励商业保险和民营医疗、养老机构,担负起更重要的责任。
保险:做大支付端,为大健康产业提供保障
商业保险在我国现行医疗养老保障体制中属于第二、第三支柱,发挥着对第一支柱的补充和调节作用。近几年来我国商业保险业务增速较快,2014年至2018年的总计原保费收入约增长1倍,其中健康险原保费收入从2014年的1578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5448亿元,增长约2.4倍,占原保费总收入比例从7.84%增长到14.33%。
但是,从保险覆盖的深度和密度来看,仍然存在巨大空间。以健康险为例,2018年我国健康险密度约为390.44元/人,保险深度为0.61%,而发达国家的健康险深度在21世纪初期就已达到了1%的平均水平。
《报告》预期,在有利的财税政策扶持下,商业保险可以更活跃,更好的发挥对社会保险的补充作用。而随着商业保险深度和密度的提高,一方面可以在协助政府减轻社保压力的同时,保证国民得到更好的保障,另一方面保险公司及相关上下游行业的做大做强也会带来其经营收入和税收贡献的增长,最终实现居民、产业和国家的三赢。
《报告》建议,从需方角度,通过税收优惠政策刺激企业需方和个人需方的购买意愿,调动需方参保积极性。从供方角度,调整和出台更符合商业保险公司发展的财税政策,推动商业保险公司的产品创新和持续发展。
具体来说,在企业端,《报告》提到,目前各地税务机关尚未统一商业补充保险产品和其他商业保险产品的界定标准,购买方可于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的支出受限额限制等,影响企业购买商业补充保险产品,建议明确并扩大税前扣除的范围,并扩大税前扣除的限额。
在个人端,《报告》认为,目前税优健康险、税延养老险的税收优惠力度偏低,个人自行购买时抵税流程复杂,影响个人购买动力,建议根据社会平均工资水平,动态调整税优额度,并简化抵税流程。
在保险公司端,《报告》提到,目前财税改策下保险公司的痛点包括:手续费佣金在企业所得税前列支限额偏低,增值税上,金融商品转让负差不可结转至下一会计年度,大健康产业基金相较证券投资基金缺少税收红利,扶贫小额意外险缺乏税收政策支持。建议提高保险公司手续费及佣金的企业所得税扣除力度、金融商品转让负差可结转至以后年度抵扣、大健康产业基金税收优惠政策与证券投资基金趋同、扶贫小额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可免征增值税。
医养: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做大、做强医养服务领域
从2017年统计数据来看,中国目前的医疗、养老资源与国家《民政事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中设定的目标相比,仍存在供需缺口:医疗资源方面,预计医疗卫生机构床位缺口达42.97万张,全科医生缺口达2.64万人;养老资源方面,预计养老床位缺口达251万张。
因此,民间资本参与医疗及养老服务机构的建设、运营,正是对我国医疗及养老资源的有效补充。
在医疗资源端,截至2017年,民营医院占比已超过半数,且呈增长状态。波士顿咨询公司在2018年发布的社会办医报告中指出,自2012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对医疗相构投资的交易金额年复合增长率高达80%,增长约50倍。医疗机构领域资本市场的参与方主要有医药集团、保险公司、房地产企业及风险及私募投资相构。其中,医药集团、保险公司、房地产企业均依托自身优势,提供多样化医疗服务。
但是,民营医院的诊疗人次占各类医院诊疗人次的比例依然很低,不超过15%(数据来源:《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18)。此外,人才短缺和政策壁垒等“瓶颈”捆住了民营医院的手脚。
《报告》认为,民营医院发展面临的痛点是税费优惠政策向非营利性医院倾斜,建议争取营利性医院在优惠政策上与非营利性医院趋同,营利性医院可将节省的资金投入到医疗卫生服务条件的改善和优质医护人员的引入中去,将医疗服务和产品研发做大做强,从而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形成良性循环。此外,建议对民营医院给予延长税务亏损弥补期限至10年或以上的税收政策,缓解民营医院盈利初期的税务压力,促进提升民营医院的服务质量。
在养老资源端,我国营利性养老机构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主要在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和企业所得税四个税种方面存在税收优惠政策差异。
《报告》认为,由于营利性养老机构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均对社会承担养老职责,考虑到养老机构的薄利特性,建议向营利性养老机构给予与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相同的税收优惠政策。
2019年2月,《关于印发的通知》(发改社会[2019]333号)中提出,“营利性养老机构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均可享受床位运营等财政补贴”,“养老机构用电、用水、用气、用热按居民生活类价格执行”。目前在部分城市试点,政府已在逐步鼓励营利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政策趋同。
《报告》建议加快城企联动普惠养老专项行动在全国范围的推行,解除优惠政策对养老机构营利属性的限制,缩小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养老机构的补贴政策差别待遇,为营利性养老机构提供公平竞争环境,促进养老产业的健康发展。
科技:积极投入布局大健康产业
在智慧健康方面,《报告》认为,尽管科技在大健康产业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家也相继出台政策鼓励智慧健康的发展,然而企业布局大健康产业过程中,还在数据流通和研发加计扣除方面存在着困境。例如,数据传输壁垒高,影响使用效率,部分大健康研发支出无法加计扣除。
以保险公司为例,医疗数据的不流通使得保险公司只能通过实地走访的形式取得核保和理赔所需的数据,严重增加了人工和交通等成本,不利于业务的开展。目前行业内部分机构采用逐一联系医疗和社保机构破除传递壁垒的方式获取基础数据,但是此方法对企业的资金实力及业务规模要求较高,不适合行业内大部分企业效仿。
《报告》建议,由政府主导构建医疗大数据应用体系,供经审核后符合资质的大健康产业、医疗研发中心等机构合规获取数据;在科研方面,建议扩大大健康产业可加计扣除的研发支出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