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所养、老有颐养,我们要让老人的晚年生活有温度!”区民政局局长江新胜如是说。
近日,记者实地走访了部分养老服务机构,深入社区嵌入式养老的内核,充分感受这份献给全区人民的温暖。
奶奶厨房:三天不露脸,爬窗看明白
奶奶厨房是黉门街社区“四妹”刘道笠为周边院落的老人们提供便餐的小厨房。东坡肘子、麻婆豆腐、梅菜扣肉……一道道美味的家常菜,解决了街坊邻居们日常的就餐需要,米凉粉、龙抄手等地道的成都小吃,更是为大家找回了儿时的记忆。
今年已经70岁的刘道笠告诉记者,我们的院落大多没有电梯,很多老人的餐食都是做好后直接送到家里的,这就给了她们一个亲近老人、照顾老人的机会。由于儿女平日都忙于工作,工作日根本无暇顾及老人,奶奶厨房就利用送餐的机会,了解老人们的需求,为老人们做一些简单的护理。
“完全发自内心的照顾。”刘道笠说,“大家都是邻居,相处这么多年,是有感情的。”
黉门街社区书记申明辉告诉记者,社区聚集着多个老旧院落,社区的老年人数量很庞大。由于大部分老年人与儿女分开居住,儿女又都要上班,“空巢”问题就不得不面对。
“严格意义上讲,奶奶厨房算不上养老机构,但是它把养老服务完美的嵌入进了社区的日常生活,为我们破解居家养老服务难题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申明辉说。
申明辉对奶奶厨房的认可是有依据的。就在不久前,奶奶厨房送餐的一名志愿者发现位于二楼的张老汉已经三天没有打电话订餐了,感觉不正常。会不会出什么事了?在无数个电话无人应答后,刘道笠和众人的心里产生了不好的预感。
“我们还是去看下吧!”有人提议道。
就这样,奶奶厨房全体出动,来到张老汉的家门口,刘道笠带头敲起了门。十多分钟过去了,张老汉家始终无人应答,只有座机电话响个不停。
“我们爬梯子在窗户上看下屋头有人没得!”掌勺的薛师傅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说时迟,那时快,几名老人说干就干。找来梯子后,最年轻的庞阿姨要求完成这个艰难的任务。经艰难的攀爬,庞阿姨来到了张老汉家的窗户下。一番仔细的查验,庞阿姨始终没有发现张老汉的影子。
“客厅和卧室都是没得人,厨房厕所看不到,要不……”庞阿姨的意思很明确。
“不行,我给社区打电话求助!”刘道笠果断的做出决定。
在社区的帮助下,刘道笠和张老汉的儿子联系上了。原来,众人多虑了。张老汉的儿子休年假,带着父亲出去旅游了。因为行程比较匆忙,没有来得及告诉奶奶厨房。
“因为找联系电话,我才知道这么一回事。”申明辉说,“尽管只是虚惊一场,但奶奶厨房能够把居家养老服务做到如此地步,着实让我们感动,她们的做法也值得我们深思。”
而就在今年五一节期间,黉门街社区打造的养老院开门营业了。这家轻装修、重装饰的社区养老院位于电信路1号院,拥有93张床位,距离院落大门100米左右,是十足的居民们家门口养老院,较好地实现了养老服务向社区的“嵌入”。
“长寿食坊”:破解居家养老的午餐难题
为了给辖区老年人中午就餐提供方便,从2013年11月初开始,武侯区设立的社区“长寿食坊”相继对外营业,
中午11点半,当记者来到了位于玉林东路社区的“长寿食坊”时,门口已经来了很多老年人。不多时,老人们纷纷买好了饭菜,三三两两地围着吃起来。88岁的熊姓老人是这里的常客。据他介绍,自“长寿食坊”开门以来,他就在开始在这里就餐了。记者注意到,老人的今天吃的是苦瓜肉丝、粉丝莴笋和花菜,旁边还有一份白菜汤。
“两荤一素一汤才10元钱,价格很公道,味道也很可口,适合老年人吃。”他笑着说,“不像外面的餐馆,油烟大不说,卫生也得不到保障。”
78岁的高姓老人则表示,自己最喜欢吃“长寿食坊”的粉蒸肉。一旁的李大爷夫妇则表示,“长寿食坊”的饭菜干净卫生,还比较方便,更重要的是,老俩口每天11点半准时吃午饭,生活很有规律。
如今,在各级部门的共同努力下,武侯区的“长寿食坊”也不仅是老人们解决午餐的地方,更是成为大家休闲娱乐的好去处。熊姓老人表示,这几年,“长寿食坊”不仅解决了午饭问题,还帮他认识了不少邻居,大家都成了无话不谈的好朋友。
江新胜告诉记者,目前,全区70岁以上的老人超过5万人,这其中又有超过90%的老人选择了居家养老,午饭问题正成为这一养老方式的巨大障碍。为了做好这顿老人的营养午餐,我区通过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的方式,打造了社区养老助餐体系,在全区建立起30家“长寿食坊”,每年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20余万人次,有效解决了老年人午餐难的问题。
据了解,按照以奖代补的办法,我区积极鼓励街道、社区与社会组织、餐饮企业的合作,建立“社区长寿食坊”,并按照普通老人3元/餐、低保老人5元/餐的标准给予补贴,打造出具有武侯特色的养老助餐体系,成功实现养老服务向社区“嵌入”。同时,我区积极整合养老资源,因地制宜的解决社区养老服务场所问题。在全区13个街道87个社区实现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日间照料中心)全覆盖,形成“一院一中心多站点”的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网络体系。而以“颐居通”社区和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信息平台为代表的养老智慧化平台的搭建,则成功实现了线上养老向社区的“嵌入”。截至目前,我区“颐居通”社区居家养老综合服务信息平台用户达6万余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4.4万人次。
江胜新表示,在2018年,我区以物联网技术为依托,针对空巢、独居、高龄老人,通过增设烟雾传感器、可燃气体传感器、关闭门传感器、红外生命体征传感器等设备,为老人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安全守护,着力实现实现适老宜居环境向困难老年人家庭“嵌入”。这一做法先后在晋阳、玉林、望江路等三个街道试点,目前已经在全区铺开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推进社区嵌入式养老,建设高品质和谐宜居生活社区,全面提升居家养老服务质量,着力破解居家养老难题,用人性的温度为全区人民建设一个没有围墙的养老环境。”江胜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