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上海嘉定区葛隆村有一个农村信用社即将搬迁,面对空置出来的小楼,72岁的浦逸敏老人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买下它和朋友一起“抱团养老”。
浦奶奶回忆称,当她提出这个想法后,立即得到了身边人的支持,而信用社方面更是愿意以5万元的超低价格将这栋楼卖给浦奶奶。
然而在90年代,万元户都屈指可数,这5万元对于一个年过七旬的老奶奶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为了买下这栋楼,浦奶奶又想出一个办法——众筹。在大家的帮助下,浦奶奶终于买下了这栋小楼,并将其取名“慈舟养老院”。最多的时候这栋小楼里住了20多位老人。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当初尚能自理的“小老人”慢慢变成了步履蹒跚,疾病缠身的“老老人”。许多老人开始选择聘请护工居家养老或是进入正规养老院,2017年起,这栋小楼逐渐沉寂,直至最后93岁的浦奶奶也离开这里,住进了正规养老院。
虽说人去楼空,但毕竟住了近20年,浦奶奶走后仍旧挂念着这里。为了让其物尽其用,浦奶奶和当初一起买楼的老伙伴们商量后决定,将这栋小楼无偿捐献给村里继续服务群众。
回看整个经过,这则新闻之所以会引起关注,最主要的原因有三点:
大家被“93岁老人无偿捐楼”的行为感动;
对老人九十年代就有“抱团养老”观念并付诸实践的行为心生敬意;
对“抱团养老”这一新型养老模式的好奇与争议。
变老这件事没有人能逃脱,变老以后如何生活,是所有人都要面对的抉择。
经典美剧《老友记》中提到过一种近乎理想的生活场景:爱人在身边,好友在对面。充满90后青春回忆的《爱情公寓》里也有句经典台词:最好的朋友在身边,最爱的人在对面。
老了以后可以和喜欢的朋友,最爱的爱人生活在一起,无疑是最美好的选择。但现实却很难尽如人意。
以上“抱团养老”的真实案例提醒我们:当同龄的朋友、爱人相继老去,单是疾病这一项,就足以让这种近乎完美的养老方式走向尽头。
前不久,刚刚看到一则令人痛心的消息:
“一对老夫妻在家中暑身亡,数天后才被人发现......”
据悉,这家的男主人,是南京某高校的退休副教授,他和老伴育有一子,在上海工作,夫妻俩是典型的“留守老人”。虽然生活无忧,但一辈子节俭惯了,所以家里一直没有安空调。当儿子闻讯赶回家后,父母早已与他天人永隔。
子欲养而亲不待!他说,自己怎么也没想到父母会以这样的方式离开。
人都有老去的一天,晚年有个好归宿,是所有人梦寐以求的。盘点一下常见的养老方式,无非以下几种:
1、居家养老
居家养老,是中国人最传统的一种养老方式。
在孩子多的家庭——
如果两个老人只剩下一个,且不能自理,一般会让老人在几个孩子家轮流居住。这样做,一来可以分担压力,二来公平公正,孩子们不会有怨言,表面上看皆大欢喜,但老人内心的心酸又有谁知?
年轻时候辛苦养育几个子女,到老了还要撑着一把老骨头,在几个孩子家中来回迁徙,光是想想,就觉得十分心酸。
如果两个老人有幸相伴到老,那么等到他们无法自理,孩子们一般会选择把两个老人分开,一家管一个。听上去有些残忍,但确是很多家庭正在经历的现状。
现代社会生存压力巨大,一个家庭很难兼顾照顾好两个老人,把父母分开养老,既能减轻孩子们的负担,又公平公正。只是苦了两个老人。
俗话说:少年夫妻老来伴。人老了,老伴才是自己最大的精神安慰和支撑。儿女就算能让老人吃好,喝好,但却无法给于精神上的安慰和陪伴。被迫分开的两个老人,一个在这家,一个在那家,一旦有个万一,以后可能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另外,若家中只有一个孩子,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聘请保姆。
但这种方式也有两个弊端,一是聘请保姆费用极高,若老人没有积蓄,完全靠孩子负担,恐怕难以支撑;二是近几年保姆背后殴打老人事件频发,弄得人心惶惶,很多人不敢再请保姆。
所以,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来说,一般都会选择下面这种方式养老↓
2、住养老院
一直以来,人们对于去养老院养老的利弊,褒贬不一。
有些人认为,去养老院养老既能给孩子减轻负担,又能多一些同龄的伙伴互相陪伴,是一件双赢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