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养老资讯>生活>正文

年轻人不愿来?留不住?干不长?养老人才短缺待遇是痛点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0-07-30 浏览次数:340
  
 
毕业生进入北京市养老服务机构专职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可获最高6万元入职奖励;在养老机构护理岗位上从事一线护理工作的养老护理员,每人每月可获1000元奖励津贴……近日,由北京市民政局发布的《北京市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刚刚结束了面向社会的意见征集工作,其中数条明确的经济鼓励手段令人期待。研究者希望,以此尽力消弭“校方积极办学,年轻人兴趣缺缺”、“工作不愁找,待遇却缺乏吸引力”等横亘在理想和现实间的落差。
 
一线护理强度大难度高招人难
 
“我们这儿入住的老人,不少都行动不便,护理起来强度大、难度高。帮老人排便也是常事,所以很多人往往工作一段时间就做不下去了。”晓芳在北京一家养老院担任护理员已有5年多了,虽然刚过四十,也已经成了整个养老院一线护理人员中资格最老的“大姐”。
 
晓芳告诉记者,像她这样的一线普通护理员,工资也就是四、五千元的水平。好在食宿都由公司解决,每月还能攒下一点钱,但生活压力依然很大。“养老护理员工作琐碎,都是照顾老人的吃喝拉撒,家里条件好的孩子几乎不会来应聘,更不会坚持干下去。多数从业者都是‘苦孩子’出身,每个月等着这笔辛苦钱养家呢!”
 
遇到特殊时期,养老护理员同样难以摆脱影响。晓芳所在的养老院实力较强,整个疫情期间还能够保证工资的正常发放。但很多她之前认识的,在其他养老机构工作的朋友都遭遇了降薪,有的甚至是连续半年的停薪留职。
 
对于可能会有的每月1000元一线养老护理服务奖励津贴,晓芳十分期待。“之前这个补贴只发给北京户籍的一线护理员,但真正在一线工作的护理员几乎没有京籍的,我这好几年才碰到过一个,干了不到一年就走了。”
 
至于补贴如何发放,晓芳也提出了自己的盼望——审核后直接发放到个人工资账户。“我们公司应该不会扣我们的钱,但有些公司就很难说了。”
 
数年未收“科班”毕业生
 
而在补贴之外,晓芳坦言一线护理人员更缺乏社会上的理解与尊重。养老行业虽然是新兴行业,但没有成熟的模式,职业美誉度、从业者的幸福感和获得感都很低。“做养老工作不是很被大多数人看好,大家都觉得这个工作不体面。哪怕工资更低些,有的人也宁愿选择其他职业。”
 
记者了解到,其实早在2017年1月,北京市民政局曾经发布《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当时即提出大学毕业生从事养老护理工作将获得入职补贴,对于非京籍养老服务人才,将实施积分落户优待政策,年老后优先入住养老机构。获得技师及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可按相关规定申请建立“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或“北京市首席技师工作室”等一系列养老服务人才优待政策。
 
但三年多过去了,在晓芳日常感受中,这些优待政策似乎“并没有增加我们行业的吸引力”。晓芳说,整个一线养老护理员中,几乎没有科班毕业的,“这几年养老院招来的新人,从业前几乎都是没有学过护理知识,也没有技能基础的,多数都是工作后由公司进行培训,自己在实践中逐渐摸索总结的。”
 
事实上,晓芳工作的养老院这些年也跟不少开设养老护理专业的学校对接过,但这些“科班出身”的年轻人实习过后,均无法坚持下去,可以说养老院还没有接收到一个真正来自养老护理专业的毕业生。“学养老护理专业的不干养老护理工作,进入养老行业、从事养老护理工作的,都没有学过养老护理专业”,几乎形成了养老行业的怪现状。
 
办学热忱遭遇生源尴尬
 
作为养老人才培养培训领域的专家,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乐龄研究院院长杨根来,参与了此次《北京市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前期起草工作。他告诉记者,截至2018年底,全国从事养老照料工作的职工与照护对象比例为1:12,北京这一比例略低,程度稍好。但基本情况大同小异——人才数量缺口严重、不能满足首都日益旺盛的养老服务需求。
 
“老龄化”虽然是近十年才渐渐凸显出来的问题,但高校老年专业的设立其实远比人们想象中要早。杨根来介绍,1999年,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和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分别开办了老年专业。2004年,教育部将其列入高职专业目录。2013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文件发布,至2015年,全国已有65所职业院校开办老年专业。
 
而据教育部公布的高职专业备案情况,仅2020年开设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的高校就新增57所,总数一跃达到278所!可以说呈“井喷”态势。不仅数量,软硬件建设也都在改善。“养老专业的教学、实习、环境装备等标准体系均已设立,教材也出了至少七八个版本,资源库非常丰富。”
 
培养条件如此优渥,为何人才依旧短缺?杨根来指出,从“入口”看,院校的办学热忱遭遇了生源并未积极增加的现实尴尬。作为教育部、民政部等共同认定的“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养老服务类示范专业点”,北京社会职业管理学院老年专业从2014年招生才突破100人,2016年招到140人,算是这么多年的最高峰,但从未达到200人的招生计划。“我们这里尚且如此,更别提其他院校了。”据他观察,全国仅有不超过5%的院校老年专业招生能突破200人。“今年刚开老年专业的这57所院校,还不知道招生情况,但我预估不会很乐观。”
 
再看“出口”,好不容易招来的学生,毕业时往往又不愿从事本专业工作。与晓芳感受类似,杨根来坦言自己担任系主任时,每年所带学生都有在实习后不从事养老工作的。“带6个学生,就有2个不做养老。还有一年带4个学生,一个也不做的。”
 
对学生的选择,杨根来表示理解。他回忆,2014年第三方教育评价机构麦可思为学校做了一次调查。老年专业的学生就业率最高,还没毕业就有两三个机构等着要。但待遇最低,每月仅2000多元,在学校所有14个专业中垫底。即便到岗,从全国养老职业教育发展来看,第一年流失率可能达到30%,第二年50%,第三年70%甚至更高。
 
入职奖励将分级分期发放
 
据杨根来观察,虽然大背景暂时算不上乐观,近两三年养老行业也有了一些促进和提升。例如从薪酬上来说,差不多能达到5000元的水平了,吃饭在单位有补贴,住宿不用自己花钱。“尤其北京养老驿站发展得比较蓬勃,在这些地方工作,累倒也不算是非常累,护理员流失率比前几年稍有缓解,但在老龄化进程面前仍显得比较吃力。”
 
由此,《北京市养老服务人才培养培训实施办法》(征求意见稿)直击“待遇”这一痛点,以明确提出的资金奖励作为抓手,希望撬动解决专业人才“不愿来、留不住、干不长”的问题。
 
奖励的发放方式也经过深思熟虑——如入职奖励,针对的是国家统招北京生源或北京地区普通高等院校、中高等职业学校的应届毕业生和毕业一年以内的往届毕业生。凡进入本市养老服务机构专职从事养老服务工作的,从入职满一年后分三年发放一次性入职奖励。
 
在金额区分上,本科及以上学生可拿到6万元,专科(高职)为5万元,中职为4万元,每年按照总额的30%、30%、40%比例发放。这样算来,一位学生想要把所有奖励拿到手,需要至少坚持工作4年。且最后一年拿到的奖励金额最高,针对的即是流失率逐年走高现象。向养老护理员发放的每月1000元一线养老护理服务奖励津贴,也是依据市社会福利综合管理平台登记信息,由区民政局直接发放给养老护理员本人,使津贴发放更加具有精准性,增强从业人员获得感。
 
7月23日,该《办法》结束了面向社会的意见征集工作。杨根来坦言,希望它的正式出台不要是一场“马拉松”,且能够得到各区县财政的支持,真正将相关补贴列入到年度预算安排之中,以满足社会期待。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