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中国宗教学会与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主办,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编辑部、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青城山道教协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马克思主义宗教观研究室承办的“第二届中国宗教学高峰论坛”在四川大学举行。
本次会议是继2016年9月17日在山东大学举办的以“提高宗教学的学科地位,推动中国宗教学发展”为主题的首届中国宗教学高峰论坛之后,又一次宗教学的高峰论坛。本次论坛的主题为“宗教研究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与会学者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学理论研究”“中国宗教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研究”“儒释道耶四教会通与传统文化关系考论”“道教的宗派历史、文化传承与教义思想新探”“佛教的中国化、现代化及经典研究”“少数民族宗教文献、民间信仰与文化传承研究”“区域道教的历史、仪式与传播研究”等方面展开交流。来自内地及港台的8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所长卓新平认为,对于人类宗教文化和中华宗教文化的评价与定位,是我国当前没有解决或没有很好解决的一大问题。对此,应从全球文明史和思想史的视野,来重新审视和客观评价中国宗教文化传统,并以发展变动的眼光看待文化的发展和创新,进一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中国宗教文化进行正确阐释。要有面向世界的文化自觉和自信,在开放的世界中,展示中国宗教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道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陷入迷茫的当今世界带来希望。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陈兵回忆了40年中国宗教研究的历史,指出学者不能只坐在书斋,而应努力关注现实的宗教向度,承担重大的社会责任,促进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教授詹石窗立足道教本有的大生命观、护佑生命平安的精神,做了关于“生命道教”的主题发言。他认为,道教要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积极的精神滋养作用,还需要进行一番理论现代化的创新工程,而“生命道教”便是比较能够反映道教思想文化内涵的一个概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员金泽认为,中国的宗教学理论研究要有中国文化的底蕴,不能仅仅就宗教研究宗教,而需要将它放入中国大的社会历史文化进程、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中来理解。同时,学者应有反思意识,反思中国社会文化中的一些独特因素对于宗教的影响,也要反思自己的立场、观点、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南京大学教授洪修平指出,外来佛教经过中国化而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这是文明交流互鉴的历史佳话。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三大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传承与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如何使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与儒道文化一起,继续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和精神动力,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