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宗教文化>寻根之旅>正文

想去西藏?先了解西藏历史和宗教文化(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1-15 浏览次数:513
 ●吉祥八宝

 吉祥八宝,藏语称“扎西达杰”,八宝分别是:吉祥结、金轮、妙莲、双鱼、法螺、宝伞、宝瓶、胜利幢。八宝的图案在藏区被广泛地用作装饰,那极具想象力的图案和色彩存在于生活的各个角落,是藏族绘画里最常见而又被赋予深刻内涵的一种组合式绘画精品。这八种吉祥物的标志与佛陀和佛法息息相关,其图案在各种藏族生活用品、服装饰品中也非常常见。

●蒙人驭虎和财神牵象

蒙人驭虎图与财神牵象图是藏族传统吉祥图案,广泛地绘于寺庙和大部分传统建筑的入口处,类似于汉族的门神。蒙人驭虎图中的蒙古勇士和猛虎要面向外或与门背对,以表示驱除一切灾祸、障碍,并将一切晦气拒之门外,永绝不祥。财神牵象图为一婆罗门装束的行脚僧牵着一头驮着满载喷焰摩尼宝盘的大象,面向里屋行走之相,为招财进宝之意。

●十相自在图

十相自在图是藏传佛教里常见的趋吉避凶的图案,十相自在分别意为寿命自在、心自在、愿自在、业自在、受生自在、解自在、神力自在、资具自在、法自在、智自在。令具信者免除刀兵、疾疫、饿懂及水、火、风等灾难,使所在之处吉祥圆满、眷属和睦、身心安康、去处通达、所求如愿。

●和气四瑞

藏族吉祥画和气四瑞也是在寺庙常见的绘画内容。其源于有关佛陀的故事《本生经》,是一则有关尊敬长辈和上师的寓言故事,象征着长幼有序。很久以前,在一片森林中生活着羊角鸟、山兔、猴子、大象四只动物,它们和睦相处,过着快乐的生活。一天,四只动物商议道:“我们应该恭敬年长者。”为了分出谁长谁幼,它们便以一棵烈卓达树为参照物进行比较。大象首先发言道:“我小时候就见过这棵树,当时它和我现在的身体一样高。”猴子接着说:“我小的时候,这棵树和我现在一样高。”山免说:“我小的时候,这棵树只有两片嫩叶,我还舔过两片叶子上的露水。”羊角鸟最后说:“我以前吃过一棵树的果实,在这里排便,后来从粪中长出了这棵树。”四只动物遂排出了长幼顺序:年龄最小的是大象,之后是猴子,再后是山兔,最大的是羊角鸟。自此以后,四只动物无论做什么事都按照长幼顺序次第相偕。每当途经艰险难行之处,大象身上蹲立猴子,猴子肩扛山兔,山兔头顶羊角鸟。后来四只动物又发誓共同持戒行善,在它们的带动下,整个森林中的动物逐渐也都持戒行善。这四只动物就是“和气四瑞”,当时的羊角鸟就是后来的释迦牟尼佛,山兔是舍利子,猴子是目犍连,大象是阿难。

●唐卡

唐卡是藏文音译词,指用彩缎装被后悬挂供奉的宗教卷轴画。唐卡的历史悠久,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其绘制方法极为复杂,用料极其考究,颜料全为天然矿物及植物原料,色泽艳丽,可保存数百年而不褪色。唐卡的内容多为西藏宗教、历史、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题材,凝聚着藏族人民的信仰和智慧,记载着西藏的文明、历史和发展,堪称藏民族的百科全书。

根据制作唐卡所用的材料,可以将唐卡分为两大类,一类用刺绣和织锦制成的唐卡叫“国唐”。刺绣唐卡是按设计的图案在绣料上构成花纹、人物图案等。它以不同色彩、粗细的绣线和运针方法表现出物象的质感,达到完整和谐的审美效果。刺绣技艺来自汉族地区,与藏族绘画相结合后,题材丰富、色彩明快、神态生动,极具高原生活的艺术穿透力。织锦唐卡是内地织作工艺,是以缎纹为底,以数色之丝为纬,间错提花而织造的布画,多为神像和人物传记,织工精细,色泽鲜艳。

另一种用颜料绘制的唐卡叫“止唐”,相比“国唐”更为常见。根据画的背景,“止唐”又分为用各色颜料绘成的“彩唐”;以金粉作为主要颜的“金唐”;以朱砂为主要颜料的“红唐”和以黑色为基底,用金粉勾勒的“黑唐”。

绘画唐卡常见的有四大流派。齐岗画派由齐乌岗巴活佛创立,13世纪主要流行于卫藏地区。齐岗画派继承吐蕃时期绘画的神韵,吸收尼泊尔画风的某些特色,把愤怒的神像画得身材矮小、腹部大而鼓起、头部硕大,而人物描绘则趋于自然流畅,装饰图案缜密,笔触精致,服装更具变化。

勉唐画派是藏区15世纪以后影响最大的绘画流派,主要流行于卫藏地区,该画派因其创始人顿珠嘉措出生于洛扎的勉唐地区而得名。该画派造像法度精严,线条工整流畅,色调变化丰富,活泼鲜亮。公元17世纪,后藏画师曲英嘉措在继承旧勉唐画派精华的基础上创立了新勉唐画派,从而开辟了一代新风。

钦则画派形成于15世纪中叶以后,主要流行于后藏和山南地区,据传山南贡嘎曲德寺的壁画即出自此画派的创始人钦则庆莫之手。该画派在构图上继承了齐岗面派的特点,擅长绘制愤怒的神像,神像面相威严孔武,造型丰满圆润,形象稳健而又多跃然舞姿;色彩沉着饱满,善于使用对比色,强烈而跳跃,配色细腻讲究,装饰性很强,样式独特,刻画精致绝伦,纹样繁密华丽,令人叹为观止。

噶赤画派形成于16世纪下半叶,17世纪以后走向繁荣,以昌都为中心,主要流行于康区一带。创始人南喀扎西将勉唐画派的传统技法与印度金铜塑像的直接临摹相结合,人物造像趋于优美自然。在背景描绘、色彩运用等方面则吸收汉地明代工笔画的表现手法,人物造像大胆随意,富于夸张。艺术表现上强调个性;线条刚劲流畅,讲究功力;设色偏重青绿,雅逸清丽;画面风景吸取工笔重彩画山石瀑布、花鸟树木的表现方法,把人引入美妙神奇的艺术世界。

丧葬形式

对于佛教信徒来讲,死亡并非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精神与肉体的脱离只是六道轮回之中的一个过程。因此,西藏众多的丧葬形式都与藏传佛教相关,是结合逝者的身份和死亡方式以及所处环境而形成的一种特定的仪轨。总体来说,西藏的丧葬形式按高低级别可分为塔葬、天葬、火葬、水葬、土葬几种方式,在部分边远地区还有树葬、石棺葬和岩葬的习俗。

塔葬

塔葬是藏族最为高贵、最高待遇与最高规格的一种葬式,只有极少数大活佛圆寂之后才能实行这种葬礼。当高僧圆寂后,先给尸体脱水,再用各种药物和香料处理后永久保存,然后根据其地位将其供奉于金、银、铜、木或泥制的灵塔内。布达拉宫内所保存的诸世达赖喇嘛的灵塔,就是最高级别的塔葬。

天葬

天葬是藏区最普遍的一种葬俗,其形式就是将死者的尸体喂鹫鹰,这种丧葬形式正契合了藏传佛教中舍身布施的教义。天葬在天葬场举行,各地有固定地点,人死后,停尸数日,请喇嘛念经择日送葬。出殡一般很早,有专人将尸体送至天葬场。天葬师首先焚香供神,秃就见烟火而聚集在天葬场周围。天葬师随即将衣服从尸体上剥去,按一定程序肢解尸体,肉骨剥离,骨头用石头捣碎,并拌以楷粑,肉切成小块放置一旁。最后用哨声呼来鹫,按骨、肉顺序分别喂食直到尸体被吞食净尽,赞鹰食后飞上天空,则认为死者顺利升天。

火葬

火葬在藏区是一种古老的丧葬习俗,起源于印度,并随佛教一同传入西藏。火葬曾是活佛和喇嘛的一种专属葬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普通民众也逐渐可以火葬了。遗体火化时,要请僧人念经,念经的同时用酥油引燃。火葬后的骨灰要做特殊处理,一般是与土掺拌,制成各式各样的“擦擦”,存放到佛塔之中或基座顶部,供奉起来。

水葬

水葬是将尸体投入水中的一种葬式,通俗来讲,天葬是将身体布施给鹫鹰,而水葬则是布施给水中之鱼。西藏地区水葬时,把死者背到河边,将尸体肢解后投入洪流之中,也有的用白布裹尸,整尸抛入江中。康巴藏区也盛行水葬,水葬时将尸体坠以石块,在一固定地点投入江河之中,也有先将尸体装入木箱或背鲍内,然后再投入江中的。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