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姜姓在河南灵宝的函谷关以东发展为望族,后西迁定居关中,其后在天水形成著名的姜姓望族。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姜姓在鲁皖江浙地区蔓延开来,唐宋时进入闽粤地区。清朝时,东北地区姜姓发展迅速,异军突起。目前,全国已形成四川西部、山东东部和东北三大块姜姓聚集区。姜姓为当代ー百大姓之一,总人口大约450万,占当代人口的0.37%。
姜姓自炎帝神农氏以降,后裔分支命氏,共计为二百四十七个姓氏,可知姜姓起源之早。姜姓是典型的北方姓氏。其源于北方,又盛于北方。姜姓以孝行著闻。如东汉隐士姜肱,兄弟友善,常同被而眠,故有“姜被”之典故,又东汉广汉人姜诗与其妻以事母至孝闻名。姜姓字行辈分严谨有序。据1917年姜正芳所修《姜氏家谱》所载,江苏常州姜姓一支字行为:“中俊法仁,炳习志士,国良翰广,思茂。”
姜姓属炎帝系列,姓氏起源主要有二:1.出自神农氏。传说少典娶有娇氏女,生炎帝,号烈山氏,亦即神农氏。炎帝生于姜水,在今陕西岐山县西,因以水命姓为姜。炎帝裔孙伯夷,号太岳,虞夏之际辅佐禹治水有功被封于吕,今河南南阳西。伯夷是吕国的开国始祖,侯爵,复赐姓姜,以奉炎帝之祀。吕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商朝末,其后裔吕尚,也称姜子牙、太公望,辅佐周文王灭商,周初封于齐,为周朝东部的重要诸侯国。
夏、商时期,炎帝的姜姓后裔在西周初有齐、吕、许、申等十几国。因姜姓源自西北高原,留于陕西宝鸡、晚县一带人戎秋的史称姜戎,后来逐渐东迁,到春秋中期迁晋南,附晋。齐国是姜姓后裔中最大的一支,到战国中期,为田氏所灭,子孙分散,有以国为氏者为齐氏,或以姓为氏者为姜氏姜姓的历史悠悠达5000年以上。2.出自外族的改姓。进人汉晋南北朝之后,北方战争纷乱,中原百姓南述:外族人居华北。
外族基因流人北方汉民中的事件不断地发生,北方姜姓中融入外族的血液主要发生在西汉以后,比较重要的事件有南北朝梁国的武兴姜氏为氐族大姓;北魏的雍州蜀族也有姜姓北宋叶谷浑部中的羌人中也有姜姓清朝满洲人有姜姓,世居沈阳,首口先来自汉民,入旗满化,武清朝中逐渐又汉化成为东北地区的姜姓汉族,此外,此外,清满洲八旗的姜佳氏族全部、章佳氏族一部集体改姓姜氏。
于是,当代汉族姜姓的成分中由外族加入的数量可能远远超过了原炎帝后裔姜姓的数量。姜姓是中国最古老的姓氏之,也是融人外族成分最多的姓氏之一。姜子牙,名尚,字子牙,东海人。传说是炎帝的后代,商末周初杰出的政治家,周朝最重要的开国功臣。说姜尚年过古稀,家境贫寒,虽有经世之オ、排兵布阵之术,可惜生不逢时,没有遇到“慧眼识珠”的明主,于是自己甘守清贫而不求官。
当时纣王当政,忞行强暴,残虐生民,以致天下怨声载道,民不聊生。姜子牙这时迁居东海之畔,整天在海滨垂钓,丝不设饵,钓不曲钩,别人对他不理解,把他当成傻子,就连他的妻子也十分不解。己会这样,不觉已过三年,他须眉全白,与樵牧之徒和睦相处,一时间颇有名望。此时,胸怀大志的西伯侯姬昌寻访名土,见一白发老翁用直钩在江边钓鱼,深以为奇人,就请他出山相助。
姜尚被姬昌的真诚所打动,便投靠了他。后来姬昌自立为王,即周文王,拜姜子牙为丞相,之后起兵讨伐商纣。此后姜子牙辅佐周文王实行仁政,广招人才,和悦百姓,并向外征讨了西方的犬戎、密须和黎国等,使西周的势力日渐强大,为伐纣莫定了坚实的基础。文王逝世后,武王继续重用姜尚。在姜尚的辅佐下,武王举行了孟津会盟,此后又发动牧野之战,最后举灭掉了商朝。
周王朝建立后,他被封到齐国,称为齐国的始祖。他治国赏罚分明,又努力发展渔业、盐业和手工业,使齐国成为诸侯中的富国。相传他一百多岁オ去世,葬在镐京。他在当时就有太公之称,后人习惯地称他为姜太公。姜维(204-236年),字伯约,三国时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人,蜀汉后期大将。姜维早年丧父,与寡母一起艰辛生活。他爱好诗书,并且喜欢读兵书,且武艺高强。
公元227年,蜀国请葛亮第一次北伐时,他任曹魏天水郡参军。与蜀军交锋时,他多次识破诸葛亮的计谋,导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败,于是被诸葛亮视作人才用计收降。姜维投降蜀国后,诸葛亮对他加以培养和重用,27岁就封侯拜将。可以说,姜维是诸葛亮一出祁山的最大收获。
后来他向蜀国后主推荐姜维任职中监军、征西大将军。随后跟随诸葛亮多次参加北伐,营中用计,阵上斩将,多次立功。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后,他成为诸葛亮既定的接班人。公元243年诸葛亮死于五丈原,临终时将毕生所学兵法授予姜维。姜维接过诸葛亮的班后,蜀国后主加封姜维右监军、辅汉将军,统率诸军,平襄侯。
姜维多次率军伐魏,但由于后主昏庸,加上连年征战使得民怨沸腾,始终未能取得成功。而此时,魏国却趁蜀国国势日衰,屡屡进犯蜀国边境。不久,大将邓艾率军直抵成都,后主刘禅投降,并降旨命令姜维率部投降。姜维无奈之下,只得暂时诈降钟会,准备伺机而动。后来,钟会与邓艾争功,姜维认为时机已到,便想利用钟会重兴汉室,不料事情泄露,被魏所杀。
从公元247年至蜀国灭亡,姜维共九次北伐中原,在“蜀中无大将,廖化做先锋”的情况下,独力与魏国众多将领作战,互有胜负,曾将司马昭围困于铁笼山,几乎使司马昭送命。由于姜维多年劳师动众,致使蜀国国力加速衰弱,并最终于263年被魏国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