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宗教文化>寻根之旅>正文

礼乐渊源,薪火原地丨于岐山开启寻根之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2-27 浏览次数:780
      

岐山,古称西岐,地处黄河流域关中平原西部。华夏文明在这里生根,周朝在这里肇基,周文化在这里起源。当声声礼乐唤醒周原大地,薪火便在这里相传,站在岐山周文化的基点上,足可找寻到民族文化的﹃乡愁﹄所在。

岐山周文化效果图

追溯千年的文化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是三国时著名政治家曹操歌颂周公用以自励的诗。诗中说的周公就是姬旦。

姬旦即为周公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武王死后,成王年幼,由他摄政当国。周公不仅是西周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

周公像

《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摄政七年,提出了各方面根本性的典章制度,创始了礼乐制度,完善了分封制和井田制。这些制度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精微严密,蔚为大观。

其中礼乐制度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奠定了坚实基础。礼乐制度是以“乐”从属“礼”的思想制度。“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缓解社会矛盾。礼乐制的实施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促进了音乐的发展。

周公庙民间祭拜

公祭周公姬旦大典现场

而周王朝在分封制、井田制、宗法制、礼乐制四大制度的保障下,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方面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周王朝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

后礼乐制度经过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继承创新和汉唐宋明经学理学的弘扬发展,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气质和心态结构,成为具有长久生命力的文化体系,成为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思想、政治基础和儒学思想的源头,影响了周以后近3000年的中华文明史。

位于陕西岐山县城西北6公里处凤凰山南麓的岐山周公庙,是周人迁居岐山以后的重要活动场所。至今,每年大年初一,岐山群众都会到周公庙祭拜,插一炷香,许一个愿,寄托一份乡愁。

周公庙民间祭拜

传承至今的民俗

岐山是周朝的发源地,从西周开始至今,周礼一直在传承中发扬光大,成为人们的精神食粮。西周时期,节庆文化是十分讲究的,经过3000多年的发展演化,成为独特的岐山节庆习俗文化符号。

岐山转鼓表演

“年”的名称出现比较晚。据《尔雅》记载,尧舜时称年曰“载”,夏代称年为“岁”,商代改岁为“祀”,周代才称之为“年”。周朝起于岐山,所以岐山也保留了很多浓厚的周礼气息,而周代用来给“大武”伴奏的鼓,现如今已成为岐山人过年必不可少的演出乐器。

岐山转鼓

据考证,鼓居古代八音之首,周公在晚年制礼作乐,从那时起就有鼓流行于西岐民间。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岐山转鼓,民间称之为“跑鼓”或“跑转鼓”,是根据民间鼓谱“二槌”“三槌”打法和民间鼓舞特点改编,历经几代人的摸索和改进,演变成的一种打击方法,鼓手、钹手在表演中不断变换位置,夹杂舞蹈动作,风格以粗放、激昂雄壮见长,气势磅礴,震憾人心,给人以视觉、听觉上的享受和精神上的振奋,极富表现力。

岐山车社火

在岐山地区,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谚语:“春节要热闹,锣鼓加社火。”过年期间,在街上总会看到身着长衫,头扎白毛巾的鼓手,个个精神抖擞,卖力击打,在社火前面烘托气氛。岐山社火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其类型有二芯子(俗称高芯子)、高跷(俗称柳木腿)、车社火、马社火、背社火、纸社火、山社火、竹马、旱船、抬懒婆娘等,是一种大型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而与社火紧密相连的岐山脸谱则记载着周秦文化最辉煌的民俗过程,社火马勺脸谱的图案内容多取自《封神榜》等民间传说具有法力和正义人物的造型,表现人们祝福纳祥的美好愿望。当今的社火马勺脸谱,出自民间贫苦资深艺人之手,他们以深厚扎实的画工,配以多层次的图案,风格稳重,意境深远,使作品显出大红大绿的关中西部特色。

脸谱

礼乐渊源

薪火原地

TIPS

景点推荐:岐山周公庙、五丈原诸葛亮庙、岐山县周原博物馆、崛山森林公园

美食推荐:岐山臊子面、岐山擀面皮、岐山醋粉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