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宗教文化>姓氏之源>正文

杨曙明原创丨宗教与信仰交融,古朴与时尚辉映——以色列纪行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3-14 浏览次数:958
 

宗教与信仰交融,古朴与时尚辉映

——以色列纪行

作者:杨曙明

以色列是个神秘的国度,早就想到那儿去看看,前不久利用春节假期,终于心想事成。时间虽然仅有四五天,但感慨却有千语万言。

说起以色列,国人多有不安全感,其实,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感觉。说起这种“误感”的成因,还得从当年的“美、以反动派”说起。

建国之初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由于和前苏联结盟,美国自然就成为“美帝”,特别是朝鲜战争的爆发,使得中美两国似乎不共戴天。以色列是美国的朋友,基于“敌人的朋友是敌人,敌人的敌人是朋友”的理念,以色列也就间接成为我们的敌人。其实,就历史和现实而言,中国与以色列,前世无仇,后世无怨,把其与美国视为共同的“反动派”,实在有些荒谬。

对立国家之间,擅长负面报道不足为怪,美国对我们是这样,我们对美国同样也是如此。由于以色列成了“非白即黑”的“反动派”,所以媒体多年来对它多是负面报道,而负面报道又难免偏颇。近些年,虽然这种情况有所收敛,但积习难改,距离客观、公正、全面还相差甚远,以致让我们很多国人对以色列产生了不安全的误感。

说实说,以色列自建国以来,与周边国家的确纷争不断,尤其是与巴勒斯坦人,更是常有擦枪走火的情况。不过从总体情况看,以色列自建国以来,除了那几次较大规模的“中东战争”,擦枪走火的情况再怎么说也是零星个案。此行在北京机场集合出发之前,随团领队给我们说的第一句话就是:“以色列很安全,我不会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开玩笑。”真实情况也的确如她所说,以色列是很安全的,这是绝大多数到过那里的人的共同感知。此行以色列,无论是在海法、特拉维夫、耶路撒冷,还是在巴勒斯坦控制下的伯利恒,我们都没有看到战争的迹象,更没有感受到战争的恐慌。即便是在耶路撒冷老城,也就是以色列人与巴勒斯坦人矛盾最冲突的地方,虽有几个荷枪实弹的军警,但并没有给熙攘的人群造成恐慌。

以色列是“三教”(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圣地,每年都有几百万各国游客前往游览、朝觐,我们至今没听说过有哪国游客在以色列旅行、朝觐时受到伤害。“谣言千遍是真理”,那是谣言在谎言面前,因为谣言在真实情况面前,终归是谎言。

在中国游客眼里,以色列或许不算什么旅游胜地,可是就宗教而言,以色列的“看头”绝对不亚于泰国、印度、罗马和伊斯坦布尔等。特别是有关基督耶稣的故事,那里绝对值得信奉上帝的教徒们去朝觐、祭拜。时下我们国家信仰基督教和天主教的人数不算少,可前往以色列祭拜、朝觐得却很少,以致以色列的旅游线路至今还没有“热”起来,这不能不说与多年来我们的媒体多有偏颇的报道相关。我们这个旅行团原本报了23人,可是到了“临秋末晚”,有3个人竟然不惜经济损失退了团,据说他们退团的原因就是被“误感”所“误感”。

就世界现代史而说,以色列是个“无中生有”的国家,因为它是“二战”后诞生的新国家。

说起以色列建国的由来,当然与纳粹迫害犹太人相关。因为历史上多灾多难的犹太民族,在“二战”中更是饱受纳粹摧残。“二战”结束之后,散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为了民族的自立自强,为了不再遭受别人的“白眼”,他们在痛定思痛之后,便高举起犹太复国主义的大旗,在美英等国家的支持下,选择了两千年前,其祖先们曾经居住过的方,创建了以色列国,时间是1948年5月14日。

以色列地处地中海东岸,约旦河西岸,其建国前那块土地的主人是阿拉伯世界的巴勒斯坦。1947年11月,联合国将巴勒斯坦一分为二,一半给了以色列,一半留给了巴勒斯坦。以色列痛痛快快地接受了“分治”方案,而巴勒斯坦及周边阿拉伯国家则拒绝接受“分治”,于是,以色列从建国之初就与周边国家,尤其是巴勒斯坦人纷争不断,并几次兵戎相见,酿成中东战争。或许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坚强信念,几次战争的结局,都是以争强好胜的以色列以少胜多而告终。特别是1967年6月的第三次中东战争,“弹丸”以色列先发制人,打得几个强大的阿拉伯国家狼狈不堪,彻底扭转了战略劣势。

残酷的战争教训和教育了以色列人,也教训和教育了阿拉伯人,于是,自从20世纪70年代末起,中东战争的风云逐渐被“土地换和平”的阳光所取代,以色列先后与埃及、约旦和巴解组织达成和解协议,并退出了在战争中占领的部分土地。不过,时下的以色列与叙利亚、黎巴嫩及巴勒斯坦的哈马斯集团仍然时常发生擦枪走火的纷争。

“愤青”是世界各国共有的情况。巴勒斯坦有“愤青”,以色列同样也有愤青,以、巴之间的擦枪走火多为“愤青”们所为。以色列的前总理拉宾,就是因为倡导和践行“土地换和平”,而被以色列的犹太“愤青”刺杀身亡。

战争势必会影响经济和社会发展,可是在世人眼里,战争对以色列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似乎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据世界银行公布的相关数据,2017年,以色列的国民人均收入是39908美元,在世界各国排名中位列第23位,比日本的39882美元还高些,比我们的9481美元更是高出三倍之多,说来让人难以置信,可这是历史和现实的真实情况,绝对没有虚假的成分。

以色列不是个单一民族的国家,但却是个以犹太人为主体的国家。建国之初的以色列,人口只有80.6万,可是到了2018年5月,其中央统计局公布了人口统计数据是884.2万,也就是说,70年间,以色列的人口增长了10倍。如此大规模的人口膨胀,自然增长是办不到的,更多的还是移民的结果。据有关资料显示,在过去70年中,有300多万犹太人从其他国家移民到以色列。其中,仅是在1948年至1951年的三年间,就有69万犹太人移民成为以色列人,使其国家人口几乎翻倍。前苏联解体之后,原本居住在俄罗斯的犹太人大量移民到以色列,使得上世纪90年代,以色列的人口增长率达到3%以上。我们试想,假如不是国力强盛,假如不是国泰民安,假如安全没有保证,怎么可能有这么多移民呢?这本身就充分显示了以色列对犹太人的“魅力”。

在以色列的国民中,除了600万犹太人之外,还有200多万以色列国籍的巴勒斯坦人,他们与犹太人和睦相处,并没有感受到民族歧视,不然的话,他们也不会定居在以色列,更不会成为以色列国民,要知道,他们要想离开以色列,前往巴勒斯坦控制区或是其他阿拉伯国家,那实在是太简单不过的事了。

以色列与约旦隔河相邻,可是两国相比,人口密度却相差很大。约旦地广人稀,每平方公里仅为68人,而以色列地域狭小,每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为319人,是约旦的五倍。特别是在耶路撒冷、海法、特拉维夫等几个大城市,人口密度绝对不亚于东京、纽约、上海。

此次以色列之行,我们赶上了两个安息日。说起犹太人的安息日,据犹太教《摩西五经》中记载:上帝耶和华用六天时间完成了创世,第七天应当是休息日,这休息日后来就演变成安息日。

安息日的具体时间是每周五傍晚至次日周六傍晚,傍晚所指是太阳落下地平线的那刻。虔诚的犹太信徒视安息日为神圣日,期间,不生火做饭,不驾车远行,不使用电器开关,也不接听任何电话、从事任何工作。此行2月8日的安息日那天,我们下榻在提比利斯;2月15日的安息日那天,我们落脚在耶路撒冷。安息日的以色列很安静,街上车辆寥寥,行人也不多,犹太人开办的商店、饭馆也都关门歇业。导游给我们介绍说:在安息日,除了关系国民生计不能停止的事宜,其他工作皆都停止运营,就连以色列的国内航班也是如此。

时下的犹太人可以分为世俗犹太人、正统犹太人和已经不信犹太教的犹太人。那些身着黑衣服、留着长胡子的犹太人,显而易见是正统而虔诚的犹太教徒,他们严格遵守教规,安息日期间绝对不会出门在外,更不会生火做饭等等;世俗的犹太人多为中年人,他们遵守教规已经不那么教条,不会把安息日期间的偶有外出或使用电器视为叛经离道;而那些已经不信犹太教的犹太人,多为年轻人,他们受现代文化的影响,其生活方式和接人待物更加时尚和随意。

以色列的内陆多山地和沙漠,其主要城市大都是山城。不过,由于山势颇缓,山顶馒圆,所以山上山下到处都是建筑。海法、伯利恒是这样,特拉维夫和耶路撒冷也是如此。所以,在非安息日的时间,街上车辆拥堵较为厉害,其程度不亚于我们济南。“耶路撒冷是山城,道道弯曲路不平。漫山建筑多岔口,车速犹如老牛行。”这是我在耶路撒冷随感而发,真实地反映了以色列大中城市的特色和情形。可是,到了周五傍晚开始的安息日,道路变得畅通无阻了,因为街上人丁稀寥车马稀少。

犹太人最聪明是世界公认的,你成人也好不承认也罢,事实摆在那里。譬如:爱因斯坦是犹太人,弗洛伊德是犹太人,马克思也是犹太人。有本书名为《影响世界的三个犹太人》,讲述的就是这三位天才的故事。那么,犹太人何以最聪明呢?追根溯源,原因就在于他们酷爱读书。

读书是获得知识的源泉,知识就是力量。据有关学者们调查研究得出的结论,就世界各国国民比较而言,以色列人读书最多,每人年均64本。在我几十年的读书经历中,即便是在眼明睛亮、读书最多的那些年份,也达不到以色列人的平均数,说来颇感汗颜和羞愧,要知道,中华文化可是世界上最博大精深的文化啊!

以色列有句出自《圣经》老话说:“人不能只靠面包活着。”在他们看来,科技、文学、艺术与阳光、水和粮食同等重要,因而读书也就成为他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犹太人有很多流传千年的格言,其中有两条让我记忆尤深。“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不过是个邮差。”“世上有三样东西是别人抢不走的:一是吃进胃里的食物,二是藏在心中的梦想,三是读进大脑里的书。”在以色列那几天,我有意无意间发现,以色列的书店特别多,就连那面积不大的超市,也兼营图书,情形有些类似于日本和台湾。而且,那里的很多书店,说是书店,其实是书吧,因为里面大都摆有书桌和座椅,让我等喜欢读书的人看起来十分羡慕。

以色列的宾馆无论面积大小,大堂里、电梯前、走廊内,大都摆设有很多座椅,我想,这与其说是为了方便顾客休息,还不如说是为了方便顾客阅读。

或许是酷爱读书的缘故,以色列人也喜欢读书人。在以色列那几天,每天清晨五点多钟,我就翻身起床,为了不影响同屋的小伙子休息,我便拿着此行随身携带的《今日简史》到大堂里阅读。管理员们看到我读书,就会把灯光开得更亮,有的还会给我送上杯热咖啡。

读书给人智慧,给人力量。在全世界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中,犹太人占了20%。今日以色列,人口虽然只有800多万,可他们却有4万多人专职从事科学研究。据网上资料显示,最近20年间,有10个以色列人获得过诺贝尔奖。时下的以色列,拥有 4000 多家科技创业公司,在纳斯达克上市的公司数量仅仅次于美国。相比较于周边的阿拉伯国家,无论是人口、国土面积还是自然环境,以色列都不占优势,可是,他们为什么能自立自强呢?说到底还是知识的力量。

远古时期的以色列,被描述为“流着奶和蜜的应许之地”。“应许”是希伯来语,是“告诉”人们的意思。可是,真实的那块土地,却难以用肥沃、富饶来形容。以色列时下控制的土地面积约为2.5万平方公里,还不及我们山东省的1/4。在这块“巴掌”大的土地上,除了频临地中海的沿海平原,其余的多为山地和沙化土地,仅是内盖夫沙漠几乎就占去了其过半的土地面积。100多年前,这块缺水、少雨、干旱的土地,给马克·吐温留下了“荒凉、贫瘠和没有希望”的评语。可是100多年后,世人所看到的,却是马克·吐温压根儿就想象不到的情形:沙漠变成良田,荒山变成绿洲,贫穷变成富裕,瓜果蔬菜成为“欧洲果篮”。这就是在这个缺水的国度里,犹太人靠着其聪明才智,创造的让世人、让历史惊叹的人间奇迹。

以色列北部的加利利湖,被誉为以色列的生命之湖。“土地换和平”以来,以色列先后把西奈半岛还给了埃及,把“加沙”还给了巴勒斯坦,可他们至今却牢牢占据着叙利亚的戈兰高地。何以如此呢?虽然众说纷纭的原因很多,但最重要、最直接的原因还是为了加利利湖。加利利湖是以色列最大的淡水湖,占据了其全国淡水资源的40%。而戈兰高地居高临下,威胁着加利利湖的安全,因此,从现实情况看,以色列绝对不会放弃对戈兰高地的占领。

以色列因为缺水,所以非常注重节约用水,循环使用、二次利用,在以色列是普遍情况。在那里,一瓶矿泉水售价是3美元,价格定的之所以这么高,就是为了让人们注重节约用水。可是即便如此,好客的他们并没有因为缺水而降低接人待客的服务水准。在那里,虽然宾馆里的自来水能直接饮用,但他们仍然会每天为客人送上1瓶矿泉水。在他们的餐厅中,既备有冷水,也备有热水,而且咖啡、果汁随便饮用,由此可见,以色列人的热情好客,体现在接人待物中的大方和大气。

近几年,凡是出国旅行,为了方便使用微信,我或是在机场租用wifi设备,或是在手机上开通数据漫游。租用wifi设备每天的费用是25元左右,使用数据漫游每天的费用30元。此行以色列,旅行社的出团通知就直接告诉我们,在以色列,不仅宾馆里有wifi,旅行大巴上也有wifi,如此这般就让游客省事又省钱。这次以色列之行,我是初次享受车载wifi,而且网络质量还挺好,与家人视频都没问题。按照时下的科技水平,车载wifi应当不是技术难题,可让我不明白的是,为什么以色列能做到,其他国家还没做到?当然这其他国家也包括我们中国。

目前我们国家开通的以色列旅游,大都是25人以下的精品团。25人说多不多,说少不少。记得去年秋天到韩国旅游,我们21个人曾被“塞”在一辆中巴车上,拥挤得让我苦不堪言。而在以色列,20多人的团,安排的是50多座的旅行大巴,一人两座还有余位。游客坐着舒服,看着舒心。其实,人家如此这般,不是不会精打细算,而是从人性理念着想,不屑那样做。近两年我去过好几个国家,单就接待水平而言,以色列属于上乘。

面积仅有170平方公里的加利利湖,是以色列自然风光最美的地方。天高云淡,群山环绕;湖水晶莹澄澈,涟漪波光粼粼;海鸥在水面飞翔,山影在水中摇曳;游船在湖中游弋,阳光在湖上泛出无限光芒。乘坐游轮享受加利利湖的优美景色,让我感受到心旷神怡的无限惬意。以色列人的服务十分周到,点点滴滴都让我们感受到他们的热情好客。无偿提供面包,并交给我们如何抛喂海鸥;游轮上也有工艺品出售,但他们刻意推销,游客爱买不买,绝无强买强卖之说。当游轮上响起了音乐,热情的服务员伴着优美的乐曲,邀请游客与他共同跳起了欢快的舞蹈。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飞翔海鸥下的欢乐游客,在我眼前呈现出人世间最美最好的景色。

以色列是个神秘的国度,而耶路撒冷则是“神秘”的焦点。

耶路撒冷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历史悠久,古迹众多,早在1981年,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为世界文化遗产。

“耶路撒冷”是希伯来语,意为“和平之城”,可历史上的这座和平之城,却几经兴衰。作为占领者和统治者的亚述人、巴比伦人、波斯人、希腊人、罗马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十字军、土耳其人、英国人等,都曾对它进行过破坏和建设。

从地理位置上讲,耶路撒冷分为东城和西城;从历史角度讲,则分为老城和新城。老城地处东城,新城则大都在西城。以色列和巴勒斯坦有关耶路撒冷的纷争,主要是就老城而言。

按照联合国1948年巴、以分治的最初计划,耶路撒冷为国际共管城市,可是这个计划并没有得到落实。首先,约旦在1948年的中东战争中,派兵占领了老城;其次,当时的以色列见状不甘示弱,趁机占领了新城,并从1950年起,把耶路撒冷当成法定首都。在1967年“六五战争”中,以色列攻占了包括老城在内的整个耶路撒冷。1980年,以色列再次通过立法,认定耶路撒冷是其“永远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1988年,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则宣布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国首都。如今,世界上多数国家是既不承认耶路撒冷是以色列首都,也不承认它是巴勒斯坦首都。在与以色列建交的国家中,绝大多数国家把大使馆设在了特拉维夫,不过,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2017年12月6日宣布美国承认耶路撒冷为以色列首都,并把大使馆迁址于此。同年12月21日,联合国大会以压倒性多数投票通过决议,宣称所有改变耶路撒冷地位的决定和行动都是无效的。不过,从现实情况看,这项决议没有多大实际意义,因为以色列不会放弃耶路撒冷,巴勒斯坦也不会为之妥协退让。

耶路撒冷老城地处犹地亚山,面积并不大,也就有1平方公里,高大城墙环绕四周,八座城门面向八方。

耶路撒冷老城是个多民族居住区。城区东部为穆斯林区,著名的阿克萨清真寺和岩石清真寺就在这个区域内;城区西北部为基督教区,著名的圣墓教堂就在这个区域内;城区南部为犹太教区,是著名“哭墙”的所在地;城区西南角为亚美尼亚区,面积不大,居民也最少。

作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的圣城,耶路撒冷老城内,每天都有来自世界各国的犹太教徒、基督教徒(包括天主教和东正教徒)和伊斯兰教徒及各国游客云集于此,或朝觐祭拜,或观光游览。或许是教堂众多、教徒势众的缘故,置身城内,很多人会有种被宗教摄魄的感觉。

耶路撒冷何以成为“三教”圣地呢?说来史长,但话则可长可短。

公元前10世纪,犹太教的所罗门圣殿在耶路撒冷建成,从那以后的 3000多年来,它就被犹太教视为最神圣的城市。在以色列,凡是男性犹太教徒,每年必须三次到耶路撒冷参加朝觐、祭拜活动;犹太教徒建设住宅,朝向必须面对耶路撒冷;犹太教徒在祈祷时,必须面向耶路撒冷的方向。据耶路撒冷2000年统计年鉴显示,在耶路撒冷,时下共有犹太会堂1204座,数量不可谓不多。

基督教的创始人耶稣,在耶路撒冷留有很多故事和遗迹。他最后晚餐的地点、背负十字架走上刑场的“苦难14站”,都在耶路撒冷的老城内。正因为如此,耶路撒冷也就成为基督教的圣城。据耶路撒冷2000年统计年鉴显示,在耶路撒冷,时下有 158座基督教堂,其中最著名的要数圣墓大教堂了。

耶路撒冷也是伊斯兰教的圣城。史载,公元620年的某天深夜,伊斯兰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夜行登霄”,也就是骑着马从麦加来到耶路撒冷的圣殿山,并由此升到天堂,见到了更早的先知们,今日圣殿山上的阿克萨清真寺和岩石清真寺,都是为了纪念“夜行登霄”而建立的,这就是耶路撒冷被伊斯兰教视为圣城的缘由。据耶路撒冷2000年统计年鉴显示,在耶路撒冷,时下有 73座清真寺,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阿克萨清真寺和岩石清真寺。

七只烛台是犹太教的圣物,也是犹太教的徽号。它代表着光明,象征着希望,因而以色列建国时,就将它定为国徽。七只烛台中,中间那支略高于两边的六枝,它代表安息日,其余六枝代表上帝创世的六天。在如今以色列国会大厦隔路对面,有处七星烛台的圣景,那座青铜质地的七星烛台,是英国政府在以色列建国时赠送的礼物。

世界上的名胜古迹千奇百怪,但一堵围墙能成为“圣迹”的,唯有耶路撒冷的“哭墙”。哭墙位于耶路撒冷穆斯林区与犹太区的交界处,石块垒砌,长约50米,高约18米,是耶路撒冷古代犹太国第二圣殿的护墙遗址。

古代犹太人曾经居住在如今以色列这块土地上,后来他们被罗马帝国驱离,以致不得不背井离乡,流散世界各地。犹太民族的多灾多难,烙在了犹太人的心灵之中,哭墙便被他们视为信仰的象征。千百年来,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只要回到耶路撒冷,就会到哭墙前低声祷告,哭诉流亡之苦,哭墙之名由此而得。史载,在1948至1967年间,由于耶路撒冷老城被约旦军队占领,所以当局不容许犹太人到哭墙前祷告,这也成为犹太人的心头大恨。在“六五战争”中,当以色列军队占领了耶路撒冷老城之后,成千上万的犹太人涌到哭墙前喜极而泣。之后,以色列政府拆除了哭墙前的诸多建筑,辟成宽阔广场,极大地方便了犹太人前来祷告和游客来此观光。如今的哭墙下,每天都聚集有来自四面八方的犹太人。他们或是围着方桌做宗教仪式,或是端坐在长凳上念诵经文,或是面壁肃立默默祈祷,或是长跪在地悲戚啜泣。同时,他们还会把自己的心愿或悼念之词写在纸上,塞进哭墙墙壁的缝隙里,用以寄托哀思。如今的以色列政府,每逢阵亡将士纪念日、大屠杀纪念日、犹太新年、赎罪日等,都要在哭墙前举行纪念活动或宗教仪式。

阿克萨清真寺和岩石清真寺是伊斯兰教的寺庙,哭墙其实也是这两座清真寺的西围墙,所以也被称之为西墙。正因为如此,哭墙也就成为犹太民族和穆斯林冲突最敏感的地方。不过,我们在哭墙广场,没有看到持枪荷弹的军警,也没有感受到紧张的恐怖气息。

站在哭墙前,看着那些虔诚祈祷的犹太人,我不免思绪万千。肃立默哀之后,我在广场领取的那张白纸上,写下了“和平、幸福、美好”词语,折叠后塞进哭墙的墙缝中,以此来表达我的祝福和希望。

耶路撒冷的“苦路14站”,呈现给人们的是耶稣从定罪、判刑到背负十字架走向刑场的受难之路,起点是古罗马总督府,终点是现圣墓大教堂。14个站点各有各的故事,听着让我无比心酸。如今这条曲里拐弯的苦难之路,“拥挤”在高低错落的民宅中。我走在这条高低起伏、路面狭窄“苦难之路”上,无暇也无心顾盼沿街的商店,专心听着导游的介绍。看着那些耶稣受难的遗迹、雕塑或绘画,眼前时常浮现出耶稣背负十字架艰难前行时的情形。

耶路撒冷老城东侧的橄榄山,被犹太教和基督教视为圣山,名称是因为曾经遍植橄榄树而得名。如今山上的橄榄树虽然已所剩无几,但圣迹却留有众多,如:万国教堂、升天教堂、圣玛丽神女教堂、弗列维特礼拜堂、彼德涅斯特教堂、圣母玛利亚墓等。《圣经》载:耶稣在橄榄山曾向门徒预言,耶路撒冷将被毁灭。预言几天后,他便在山脚下的客西马尼园被捕。耶稣复活后,曾和门徒们一起生活了40天,之后便带领他们来到橄榄山顶,举手给他们祝福。此时,一朵云彩翩然飘下,把耶稣接到天上去了,橄榄山之所以神圣,就是因为它是耶稣升天的地方。今日橄榄山是座观景台,站在山上往东眺望,耶路撒冷老城尽收眼底,尤其是岩石清真寺那金色圆顶更是格外醒目。

“世上若有十分美丽,九分在耶路撒冷;世上若有十分哀愁,也有九分在耶路撒冷”,这是《塔木德》中的经典名句。《塔木德》是犹太教口传律法的汇编书籍,是犹太教仅次于《圣经》的经典。

今日耶路撒冷,不仅是三大宗教的朝觐圣地,还是两个国家的争议首都。按说,无论是犹太教、基督教还是伊斯兰教,其原始的核心教旨都是和平、仁爱,可是,宗教在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派别,有些派别便修正或歧义了原始的核心教义,这才使得耶路撒冷备受磨难,或许这是犹太教创始人摩西、基督教创始人耶稣、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绝对没有想到的。

伯利恒地处犹太山地顶部,紧邻耶路撒冷,原来归属于巴勒斯坦,但在1967年的第三次中东战争中,被以色列占领。1995年末,根据巴勒斯坦同以色列达成的过渡自治协议,以色列将伯利恒交还给了巴勒斯坦。

伯利恒的居民多为穆斯林,但信奉耶稣的基督教徒、东正教徒也为数不少。伯利恒由于处在以色列四面八方的包围之中,所以它的出入口由以色列控制着,但城内日常行政事务则是由巴勒斯坦民族权力机构进行管理。我们在以色列期间,因为导游是犹太人,不能随意进入伯利恒,所以在即将进入的时候,只得“临阵换将”,换成了巴勒斯坦的向导。

伯利恒是耶稣的诞生地,每年都吸引着全球数百万基督徒前来朝圣。相传在耶稣降生前数百年时,曾有位名叫弥迦的先知预言救世主将要在伯利恒降生。数百年后的公元元年,有个叫玛丽亚的童贞女“圣灵感孕”,她的未婚夫约瑟知道此事后,因为不明真相就想休掉玛丽亚,可是不几天他得到了天使的启示,知道了神的计划,不仅作罢了“休妻”,而且还按照神的旨意,将玛丽亚迎娶过门,予以精心照料。在玛利亚快要临产的时候,罗马皇帝奥古斯都下令普查全国人口,约瑟为了申报户口,带着玛丽亚来到伯利恒。可是,当他们到达城内的时候,却怎么也找不到住宿的地方,无奈只好夜宿在一间马厩里。当天晚上,玛丽亚临产,生下了耶稣,她将耶稣包裹起来之后放在马槽里。耶稣诞生的这个地方,就是如今坐落于伯利恒市中心马槽广场的圣诞教堂。

史载,圣诞教堂为康斯坦丁大帝的母亲海伦娜所建。公元325年,海伦娜来巴勒斯坦朝圣时,选定了2世纪贾斯汀考证的圣诞洞穴作为遗址,历时14年建成了圣诞教堂。圣诞教堂历史上曾数次被毁,数次重建。如今的圣诞教堂,从外观造型来看,颇像一座中世纪的城堡,朴素无华,坚实牢固。圣诞教堂半地下室内的伯利恒之星洞,就是耶稣当初诞生的那处马厩,不过那个最早的泥马槽,不知何年被银马槽所替代,又不知何年被换成了大理石圣坛。圣坛上镶嵌着一枚14角伯利恒银星,表示耶稣出生的具体位置,并镌刻着拉丁文铭文:圣母玛利亚在此生下基督耶稣。圣坛上空悬挂着15盏属于基督教各派别在不同时间点燃的银制油灯。油灯自点燃后,便昼夜不灭地映照着这块虽然狭小,但却牵动10多亿基督徒的神圣角落。

伯利恒之星的出入口每天都会排起长队,无论是前来朝圣的基督教徒,还是观光游客,来到这里自会悄然无声,没有人高声喧哗,更没有人打闹嬉笑,人们或许是怕惊扰了那个叫耶稣的婴儿。

从某个角度讲,畅游以色列就好似游览耶稣的圣迹。

耶稣出生在伯利恒,布道在加利利,升天在耶路撒冷。他本是犹太人,信奉犹太教,可是他后来成为上帝的“儿子”,并根据上帝的旨意创建了基督教。

约旦河发源于叙利亚,全长仅有300多公里。它既没有“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磅礴气势,也没有“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波澜壮阔。可是,在这条河的流域,却有着丰厚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宗教遗迹。

在约旦河水流入加利利湖的入口处,有处河水舒缓、桉树成林、花藤成片、幽静清寂的河湾,这里是耶稣受洗的圣地。据《圣经》记载,圣母玛利亚有个姐姐叫伊丽莎白,伊丽莎白有个儿子叫约翰,约翰比耶稣大几岁,就是他给耶稣洗礼的。如今,在这处圣迹的入口处,有几块外文宣传牌,其中的中文介绍这样写道:“那天,耶稣从加利利的拿撒勒来,在约但(旦)河里受了约翰的洗。他们从水里一上来,就看见天裂开了,圣灵仿佛鸽子,降在他身上。又有声音从天上传来,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

我们到达这处圣迹的时辰是早上八点,景点刚刚开门纳客,可转眼间的功夫,就有数百位基督教徒已经身着白衣来到河边。这些来自世界各国的善男信女们,吟诵着圣经,在神父的帮助下完成了洗礼全过程。

耶稣在加利利湖畔还留有很多圣迹,较为著名的地方如今都建有教堂。

拿撒勒是圣母玛利亚的故乡。在她“圣灵感孕”的地方,建有“天使报喜堂”。天使报喜亦被称之为“受胎告知堂”或“圣母领报堂”。这座教堂的建筑并无什么独特,但“圣灵感孕”的故事却很是引人入胜。在历史上,天使报喜堂曾历经过多次拆毁和重建,时下的教堂为1968年所建。

建于1938年的八福堂位于八福山上,因为耶稣曾在此“登山训众”,且圣训的内容是论八福,故而得名。“八福”是耶稣告诉门徒们哪八种人会有福分,这八种人分别是:虚心的、哀恸的、温柔的、渴求慕义的、怜恤的、清心寡欲的、使人和睦的,以及为正义而受逼迫的。“八福堂”呈八角形,外观素雅,造型别致,白色柱石环绕,好似一处别墅。堂内八扇钟形拱顶的窗户上,镂刻有耶稣论“八福”的部分文字。祭台前有块岩石,据说是耶稣复活后向门徒们显形的地方。

“五饼二鱼堂”是基督教徒们根据耶稣布道时,曾用“五饼、二鱼”解救饥民的故事而建。最早建于4世纪,5世纪时曾进行过扩建,7世纪时再遭战乱被毁,现在的教堂建于1982年。堂内的地板上镶嵌着“五饼二鱼”的马赛克图案。祭坛前的那块石头,据说就是“五饼二鱼”发生的地点。

建于1933年的“彼得献心堂”,坐落在加利利湖畔,湖畔至今还留有古代码头及上岸石阶的遗迹。“彼得献心堂”又被称之为彼得受召堂,反映的是彼得向耶稣献出虔诚之心的故事。教堂内有块岩石,名为“基督之桌”,相传是耶稣与门徒们用餐的地方。彼得原来是湖边渔夫,当耶稣来到加利利湖畔的时候,因为神灵的指引,他认出耶稣是“神”的儿子,于是就领着弟弟安得烈义无反顾地追随了耶稣。彼得对耶稣虽然忠心耿耿,但他却有些胆小怕事。耶稣被捕后,他不敢承认与耶稣相识,而在耶稣被杀害后,他又惊慌失措,使得众门徒没有了主心骨。耶稣复活后,显形要他义无反顾地担负起基督教领袖的重任。彼得见耶稣对自己如此信任,又经过耶稣的鼓励,终于坚定了的信心,勇敢地承担起了职责,不久,他也因而被罗马政府逮捕,在被判处极刑之后,倒着被钉死在十字架上。

十一

我们此行在去海法的途中,导游指着路边的一处庄园说,这里是人民公社。此次出行前,我虽然就以色列作过些许功课,但还真不知道有人民公社这回事。导游看到我们有些愣神,又加重语气接着说道“以色列真的有人民公社”。

以色列的人民公社叫“基布兹”,希伯来语“聚集、团结”的语意。“基布兹”其实是集体农庄,类似于我们当年的人民公社,以色列的许多农业奇迹就是“基布兹”在创造的。“基布兹”虽然被我们国人译为人民公社,但两者之间却有着本质的区别。我们的人民公社行使的是政府职能,而“基布兹”却是个高度自治的群众社团。

最早的“基布兹”成立于1909年,当时还没有以色列这个国家。史载,一些居住在俄国、波兰等国家的犹太人,出于犹太复国运动的需要,移居到巴勒斯坦的加利利谷地周边。他们受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在德加尼亚建立了第一个集体农庄。此后,在百年多的发展过程中,“基布兹”有新增,有破产,也有被兼并和私有化的。目前在以色列,有300余个“基布兹”,人口约占以色列总人口的3%左右。

“基布兹”规模不尽相同,人数多的上千,人数少的不过百。他们工作、居住在一起,生活水平相同,没有巨富,也没有赤贫,吃的是“大锅饭”。“大锅饭”是集体食堂以自助餐方式,提供给成员的品种多样的食品,免费不限量,但不允许浪费。工作、生活在“基布兹”的社员,没有工资收入,每月只领取有限的“零花钱”,但是,他们的衣食住行及教育、医疗等等,则都是免费的。

进出“基布兹”是自由选择,外面的人可以自愿加入,里面的成员也可以退出。申请进入的人,但必须得到2/3以上的社员同意方可,而且还有两年的试用期;自愿退出的成员,退出时还会根据你的年龄、贡献,得到一定的经济补偿。

“基布兹”没有退休制度,男女老少都要参加适当的体力劳动。身体健康的老人,80岁还会参加劳动;而身体不好的,也可能50多岁就不再参加体力劳动了。老年人如果失去工作能力,由“基布兹”供养,如不能自理,则被送到公社之外的商业养老院去,费用由“基布兹”承担。

“基布兹”早先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如今的“基布兹”大都有自己的社办工厂。这些社办企业,除了生产时装、食品和家具之外,还生产电子设备、农业机械等高科技产品,其中还有部分产品出口海外。世界上著名的AHAVA化妆品公司就是由“基布兹”创办的,产权至今归集体所有。

“基布兹”的最高权力机构是社员大会,各级领导机构由全体社员民主选举产生,任期两年或三年。社员在“基布兹”中享有充分的民主和平等权利,凡属重大问题,都由社员大会讨论决定。“基布兹”的最高行政领导是秘书长。秘书长下设几个专门委员会,如教育委员会、生产计划委员会、财务委员会、住房委员会、卫生委员会等,各委员会主任与秘书长共同负责处理日常事务。

在以色列的历史上,有许多出身“基布兹”的政府高官。他们在担任政府要职的时候,仍然保留着“基布兹”成员的身份,并将自己的工资收入交给“基布兹”,而后再领取“零花钱”。当他们离开公职之后,便会重新回到“基布兹”工作和生活。在这些人当中,其中有4位出任过国家总理,他们分别是:本·古里安、摩西夏里特、莱维艾希科尔、果尔达·梅厄。

今日“基布兹”虽然面临着许多问题,但它在以色列的地位是不容忽视的。它的耕地面积占35%,农业产值占40%,以色列全国50%的小麦、55%的牛肉、80%的棉花产自“基布兹”。近些年,“基布兹”还大力发展旅游业,建立了许多服务网点,为游客提供较高质量的餐饮和住宿服务。  

十二

踏上以色列神秘的热土,揭开她那迷人的面纱,古老、热情、智慧的以色列呈现在我们眼前。欣赏以色列靠感官,品读以色列靠心灵。宗教信仰与历史文化的高度交融,名胜古迹与现代时尚的和谐辉映,醉美了虔诚的教徒们,也醉美了热爱生活的游客。

写于2019年3月5日星期二

【作者简介】杨曙明(男),祖籍沂源的济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历下区作家协会主席。出版有《岁月无痕》《流年似水》《心路不觉远》《凝固在记忆里的时光》《光阴的印记》等七部散文集,《有话明说》《话由明说》两本时评专著;曾为《齐鲁晚报》“有话明说”的专栏作家;主编有《济南的味道》《历下倾城》《诗意历下》等书刊;曾获得过冰心散文奖、齐鲁散文奖、泉城文艺奖等。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