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一个皇帝如此信奉佛教并且还愿意扶持佛教的真正原因到底是什么呢?不止是皇帝对于佛教的尊敬,和他的一生都有关系。在他还是幼儿时期的时候,他不像别的皇家孩子生长在皇宫中,有嬷嬷侍女的伺候,他的生活相比之下就显得十分朴素,因为他是尼姑庵长大并且由智仙尼姑抚养长大的。所以他也尊称智仙尼姑为规范师,后又为她建塔作传。
在尼姑庵成长的岁月里,他深受佛学的熏陶,对待佛教比他人都要虔诚,他还自诩自己是菩萨戒弟子。这也是隋文帝带领隋朝人民一起供奉佛教复兴佛教的重要原因。而五台山就是智仙尼姑的家乡,所以在五台山设立了文殊像,一方面是奠定了五台山佛教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是为了感激智仙尼姑的养育之恩。
有了这样的大背景让那个时候的佛教学僧有了一个很好的交流环境,于是我们就可以见到在隋朝,原来是被长江分割成南北两派的佛教著名学僧,现在汇聚一堂来到了长安、洛阳等地一起探讨教义,共同诵经念佛,同时传教。这一些活动有的是私发的,更多的情况下是隋文帝下令召集的,他也在主城修缮建造了很多佛寺,为的就是欢迎这些著名学僧来传教。比如最为著名的“大兴善寺”就是作为当时安置那些来自五湖四海前来求学的和尚。对于德高望重的僧人皇帝更是恭恭敬敬,像是昙崇,北周的时候因为其禅学而闻名于世,在隋朝时期隋文帝对他更为尊敬,不仅允许他随便进出皇宫,更是在见到他后以“师儿”相称。
除了昙崇以外,隋朝的高僧也是层出不穷:帝师昙延,是隋朝时期重要的着手于修缮寺庙的高僧,也同时著有《涅槃义疏》十五卷,所以被称为涅槃学者;地坛学者慧远在北周时期就与周武帝抗争,秉持着佛法治国的根本,他的弟子甚多更是流传至唐代依旧很有名;爱好游历山川的摄论学者昙迁,可以说是隋朝大兴佛法的第一人,就连慧远也受到过他的教育等等还有许多高僧就不一一枚举, 不管怎么样,这些高僧都为当时乃至现在的佛教思想带去了提升,也是复兴佛教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介绍了这么多学僧,接下来就要说说隋朝皇帝对于传承佛教的具体措施了。之前已经提到了一部分,就是召集了很多高僧一起义务的传教,这就相当于我们现在学校或者单位也好,定时会组织同学同事们参加名师讲座一般,所以机会很难得。那么平时要学习怎么办呢?于是隋文帝就发起了一个学僧组织,总部就设立在长安。也就是选拔一些有学识有地位的高僧组成一个组织起名为“众”。我们常常可以在佛教史书上面看到的“XX众”其实说的就是他们这个组织。其实比较广泛也常常被提及的就是 “二十五众”和“五众”。
二十五众是设置在长安的二十五个学僧组织,每一个组织都有不同的众主,也就是不同的高僧成为这个众的管理员,并且由他进行传教,换句话来说,这二十五个组织教授的内容都是不同的,就像是二十五堂课一样。这些课程学习也是自愿的,想要学习哪一方面的佛学知识就去找那个众主就可以了。众主的诞生只能由隋文帝亲自任命。不过还有一个未解之谜等着我们解开,也就是关于“五众”的,我们并不知道这个“五众”是包含在“二十五众”之内还是之外的,这还有待考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