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宗教文化>宗祠文化>正文

三水将建30个示范点!你想推荐哪条村哪家祠堂?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3-27 浏览次数:580
 作为全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唯一县级试点,三水将推广白坭“祠堂+文化”发展模式,到2020年在全区设立30个“祠堂+文化”模式的村(居)示范点。30个祠堂示范点,你想推荐哪?

祠堂是岭南文化的鲜明符号,三水的祠堂多为独具特色的岭南广府系祠堂,至今保存相对完好的祠堂有接近200座,平均每个村有2-3座之多。

如何将数量庞大的祠堂资源用到极致?三水探索“祠堂+文化”模式,将祠堂打造为基层善治阵地、文化集散阵地、新时代先进文化传播阵地,并以白坭为试点,计划到明年建设30个“祠堂+文化”模式的村(居),为乡村振兴注入动力。

祠堂变美

扶持村组修葺祠堂 打造鲜明宗祠文化品牌

陈氏大宗祠经过重建和修葺,已重现500年前盛景,独特三宝重现往日风采。

一宝:著名理学家陈白沙亲笔题写牌匾。陈白沙虽是江门新会人,但白坭祖辈陈冕是白沙先生最得意的学生之一。家族修葺祠堂时,陈冕特地邀请他为祠堂题字,这也是白坭祠巷村人的骄傲。

二宝:广东众多陈氏祠堂中唯一一个接旨亭。在陈氏宗族的七百年历史中,共出了44名七品以上的官员,其中最显赫莫过于陈朝纲,接旨亭便是因其而建。接旨亭是承接皇帝圣旨的地方,在广东地区范围内的陈家祠堂,唯独陈氏大宗祠建有接旨亭,是陈氏族人光荣的象征。

三宝:长达150米、合共17册的《陈氏宗谱》。宗谱完整地记录了700年前,陈氏始祖陈规于此繁衍生息的全过程。后来,陈氏后人为了方便本族后人及游客查阅,把17册的族谱编制成了长达150米长的挂帘,记录了1927年至今出生的族人,女性及外嫁女也记录在内。现今,仍有在世族人在记录入册。

目前,白坭全镇64个自然村,保留祠堂的自然村有54个,形成了鲜明的宗祠文化品牌。

宗亲和睦

以祠堂文化为纽带 凝聚乡贤力量

每年元宵节,陈氏大宗祠都会举行“元宵添丁挂灯”仪式。只要是本族族人,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在当日回祠堂参加开灯仪式。

添灯喜宴已经成为族人共贺新生命的方式,也成为族人之间加强沟通、联系的重要渠道。

宗祠门前陈列了历代陈氏宗亲功名碑,第一道门内设慈善马拉松龙虎榜,从2012年至今已累计筹得近140万,每个捐款人都榜上有名。

陈达荣介绍慈善马拉松龙虎榜。他表示,能为宗亲做贡献,非常自豪。这既是对优秀历史文化遗产的良好传承,也实现了以文化人的作用,激发族人努力为乡村振兴做贡献。未来,乡贤力量将得到发展壮大。

文体丰富

依托祠堂空间载体 打造村居文化中心

陈氏大宗祠萃英馆。

武术协会、书法协会……陈氏大宗祠活化升级后,变身为面向社会开放的村级文化活动中心,政府还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引入社会组织,扶持培育了14个文体协会,协会会员总数超过400人。

目前,陈氏大宗祠已成为基层党建新阵地、社会组织孵化新阵地、农村公益性文体活动中心、精神文明教化中心。

陈氏大宗祠举办的电子琴培训班。

陈氏大宗祠举办的书画培训班。

无论是否是陈氏族人,如今随时都能进入陈氏大宗祠享受服务,这里已成为外来人口融入社区的重要平台、新老三水人共同的文化活动中心。

今年,三水还将通过“祠堂+音乐”的模式,打造祠堂音乐节;通过“宗祠+旅游”的模式,拓展实现旅游服务等功能,在祠堂及祠堂周边区域打造出独具当地特色的旅游项目,让祠堂成为文化IP和旅游名片。未来,你们的村文娱活动会更丰富!

开启马达

四会联动 激活乡村振兴源动力

中社公祠前设百和亭,亭内有100个不同的“和”字,寓意乡村和美,村民和睦。

白坭中社村原有四大姓氏共400多人,中社村在邓氏宗祠重修时,将邓氏宗祠改造为中社公祠,书写了“四姓共用一祠”的佳话。

如何让四大姓氏和睦共处,中社村设立了村民议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家乡建设委员会和乡贤慈善会“四会联动”制度,祠堂乡村自治功能得到回归。

中社村乡村治理模式受到中宣部的关注,受邀参与“厉害了,我们的新时代”第二季《乡村振兴战略大家谈》节目录制。央视新闻频道、浙江卫视、人民网、新华网......各大融媒体平台同步推出,三水的乡村治理经验将向全国推广。

芦苞蔡氏大宗祠。祠堂作为家族祭祖和礼制中心,是家族文化与乡贤文化的载体,对于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有着至关重要作用。祠堂文化自古以来凸显的是村民自治的范式,承担着教化、规范、维系、调节等社会功能。推动祠堂乡村自治功能的回归,有助于破解农村治理能力不足、民主协商不足、群众参与度不高、农村发展资金不足等问题。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