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宗教文化>姓氏之源>正文

百家姓姓氏的来源和迁徙,字辈排行,看看你的祖先来自哪里(1)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9-04-21 浏览次数:515
 【本文姓和氏不做分开讨论,本文所出现的姓氏一概按照现在的姓算。】
 
【本账号后期持续更新百家姓各个姓氏的具体起源、发展和如今所在地分支,字辈派行、堂号郡望等具体细节,欢迎关注,顺序将按照百家姓顺序更新。】
 
中华姓氏的不同祖先
 
中华姓氏的诞生源于母系社会时期,所以最初的姓氏都是带有女字旁,当然,早期甚至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姓和氏还是分开的,不过,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姓和氏不再有严格的区分。
 
母系氏族时期,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诞生了所谓的上古八大姓,这些姓名成为万姓的根本来源。上古八大姓为:姬、姜、姒、嬴、妘、妫、姚、姞。另一说:姬、姜、姒、嬴、妘、妫、姚、妊。
 
此外,中国有记录的最早一批姓氏也有自于皇帝、炎帝和祝融、蚩尤等原始部落。
 
其中,黄帝共有25个儿子,其中有姓的14个,有记录的姓12个,分别是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这12个姓诞生了后来的许多姓。
 
祝融部落也有所谓的祝融八大姓,分别是己、董、彭、秃、妘、曹、斟、芈,这些姓也诞生许多姓氏。
 
夏商时期,很多贵族开始有了自己的姓,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姓。
 
 
 
中华姓氏树
 
 
 
黄帝一支
 
 
 
炎帝一支
 
 
 
蚩尤等分支
 
到了周朝,姬、姒、子、风、嬴、己、任、祁、芊、曹、董、姜、偃、归、曼、熊、隗、漆、允等二十二姓大规模应用,这些姓衍生了后来的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姓。根据相关资料记载,主要如下:
 
1、由姚姓(舜帝一支)衍生出来的姓有60多个,分别是陈、王、胡、孙、虞、田、袁、车、陆、妫、舜、虞、陈、胡、田、袁、王、孙、陆等。
 
2、由姬姓(黄帝一支)直接衍生出来的姓有411个,分别是周姓、吴姓、郑姓、鲁姓、魏姓、杨姓、蔡姓、韩姓、霍姓、管姓、毛姓、曹姓、卫姓、毕姓、蒋姓等。
 
3、由姜姓(炎帝一支)直接衍生出来的姓有102个,分别是吕、许、谢、纪、丘、卢、淳于、东郭、高堂、子雅、雍门、公牛等。
 
4、由嬴姓(皋陶一支)直接衍生出来的姓有20多个。分别是廉、徐、江、秦、赵、黄、梁、马、葛、谷、缪、钟、费、瞿等。
 
5、由姒姓(分支不详,今天大部分已经消失)直接衍生出来的姓有20多个。分别是:有仍氏、窦氏、没鹿氏、纥豆陵氏、毒氏、夏侯氏、侯氏、杞氏、题氏、楼氏、偻氏、娄氏、刘氏、丐氏、雝丘氏、郁厘氏、孙氏、杷氏等。
 
6、由妘姓(祝融)直接衍生出来的姓有20多个。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
 
7、由妫姓直接衍生出来的姓有20多个,如:薛、陈、胡、袁、田、齐、王、孙等。
 
8、由姞姓直接衍生出来的姓有20多个,如:任、壬、奚、嵇、薛、舒、仲、祖、且、谢、射、终、佟、修、章、吕、毕、洛、等姓。
 
 
 
中华姓氏树
 
 
 
姓氏诞生地图
 
 
 
姓氏分布图
 
中华姓氏源地直接起源地——河南
 
《中华姓氏大辞典》所列11969个姓氏中,4820个为汉族姓氏。起源于河南的姓氏共有1834个,全源于河南的姓氏有52个,即李、张、陈、黄、周、林、何、宋、郑、谢、冯、于、袁、邓、许、傅、苏、蒋、叶、阎、潘、戴、夏、范、方、石、姚、廖、孔、康、江、史、邵、段、雷、汤、尹、武、赖、樊、兰、殷、陶、翟、安、倪、严、牛、温、芦、俞、葛,部分源头在河南的姓氏有45个,即王、刘、赵、吴、徐、孙、胡、朱、高、郭、罗、梁、韩、唐、董、萧、程、沈、吕、卢、蔡、丁、魏、薛、杜、钟、姜、熊、陆、白、毛、邱、秦、顾、侯、孟、龙、黎、常、贺、龚、文、施、洪、季 。
 
百家姓氏部分起源地
 
1、陇西李氏(陇西)
 
陇西李氏,秦汉著名家族,代表有西汉飞将军李广、秦国名将李信等著名将军。魏晋时期,陇西李氏在乱世中兴起,南北朝时陇西李氏蝉联圭组,世为显著,门第高华,与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并为中原五姓高门士族。
 
陇西李氏十三房支,他们是:
 
范阳李氏,始祖李向(尚弟,李崇6世孙)
 
顿丘李氏,始祖李忠(李广孙)
 
渤海李氏,始祖李恬;
 
申公房李氏,始祖李潜
 
丹阳李氏,始祖李伦;其后有名将李靖。
 
安邑李氏,始祖李盖;
 
镇远将房李氏,始祖李愔;
 
平凉李氏,始祖李系;
 
姑臧李氏:始祖李承,是东晋凉昭王李暠的曾孙,赐爵姑臧侯
 
敦煌李氏,始祖李茂;
 
仆射房李氏,始祖李冲;
 
绛郡李氏,始祖李成礼;
 
武陵(后为武阳)李氏,始祖李琰之
 
2、太原王氏
 
太原郡王氏起源于山西省太原市,从魏晋到唐朝都非常显赫,与陇西李氏、赵郡李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等七族并列为五姓七族高门。
 
天下王姓,基本上都出于姬晋之后。据民国二十六年王嗣槐堂刻本《余姚上塘王氏宗谱》载,王氏世系如下:王氏得姓始祖是太子晋,太子晋的儿子宗敬后来仕为司徒,看到周室衰微,天下大乱,便请老致仕,避居太原。时人仍呼之为王家,遂以王为姓,成为太原王氏始祖,而尊太子晋为系姓始祖。
 
十八世孙王翦公及其子王贲、其孙王离,祖孙三代,俱为秦之名将,王翦公为大将军,王贲公封典武侯,王离公称武陵侯。秦兼并六国、一统天下之时,王翦公北征燕国,东平楚地,南下百越,攻无不克,战功显赫。秦始皇论功行赏,王翦公与大将蒙恬共执牛耳,王姓与蒙姓同居天下之先。始皇驾崩,秦二世胡亥继位,矫诏赐公子扶苏死,又夺蒙恬兵权,遂令王离公为大将军。秦二世胡作非为,横征暴敛,民不聊生,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刘邦、项羽起兵响应。离公率军与项羽战于巨鹿,王离公兵败自殉。
 
王离公长子王元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琅琊,是为“王氏琅琊祖”。
 
王离公次子王威仍居晋阳,两汉时,曾为扬州刺史,其子孙亦散居各地。九世孙王霸公又重返故里,徙居太原。王霸公生于东汉,屡聘不仕,隐居读书。王霸公生二子,长子王殷,东汉中山太守,食邑祁县,其后裔称祁县分支。次子王咸,随父居晋阳,其后裔晋阳分支。王殷四世孙王述,生三子:王隗、王懋、王允。王允公,东汉献帝时居官司徒,董卓篡权乱政,王允公与吕布诛杀之。王懋公,东汉侍中,幽州刺史。其六世孙王光,北魏并州刺史。王光之子名王冏,北魏度支尚书、护乌丸校尉,其裔孙称乌丸王氏。
 
王霸之后裔王琼,字世珍,北魏镇东将军,有四子;王遵业、王广业、王延业、王季和,号“四房王氏”。
 
3、清河张氏
 
根据张氏绝大多数宗谱和不少史书记载,“张”姓起源于今河北省清河一带,“清河张氏”在隋唐时期是名门大族。
 
不少文献记载,张氏始祖挥是黄帝的孙或子,“世居青阳,封于尹城”,挥的居住地“青阳”就是今邢台市清河县。《张氏统宗世谱》中《得姓郡望》篇说:“挥,观弧制矢,赐姓张氏,官封弓正,主祀弧星,居尹城国之青阳,后改清河郡,此张氏得姓之由。”
 
《张氏南轩族谱》记述:“吾族本黄帝后裔,始祖为弓正,封清河,赐姓张,此郡所自治也。”明朝永乐癸未年《清河家乘》记载,战国时期纵横家张仪(名策鲂),仕秦为相,“策鲂公当时,坟茔诸处,立庙清河,遂以清河公为郡”。
 
清河郡是张氏祖居之地,历来人多势众。从十六国北朝直至隋唐,以东武城(今河北清河县东北部)张氏最为显赫。唐代清河张氏,一门出了张文瓘等三位宰相,被列为十"国柱"之首。是当时全国最显赫的姓族之一。
 
4、彭城刘氏
 
因汉高祖刘邦祖籍丰县,起家于沛县,而丰县和沛县后来都属彭城郡,所以天下刘氏莫不以彭城为自己的祖籍,而称为彭城刘氏。彭城也就历来都被视为刘姓的正宗郡望,宋代以后更成为天下刘姓的统一郡望。西汉初,汉高祖刘邦的小弟刘交受封为楚王,史称楚元王;后来,汉宣帝刘询又封皇子刘嚣楚王,史称楚孝王。因此,彭城刘氏也就分为两个主要支派:一是楚元王刘交派;一是楚孝王刘嚣派。
 
“望出彭城”,是说汉后刘姓出自彭城郡,为彭城地区的望族。徐州是“帝王之乡”,是汉高祖刘邦和楚元王刘交的故乡,彭城刘姓为皇室国姓。刘邦诛秦挫项建立大汉王朝,两汉四百余年,传二十四帝。汉初刘邦分封兄弟子侄为王侯,以镇天下,屏藩皇室。单西汉一朝二百年间,封王列侯达1100人之多。其中封王者180人。刘氏在西汉时,已衍为中国的鼎盛大族。自西汉以后,刘姓为帝王者92人位居各姓氏帝王人数之首,出任宰相为97人,在历代的科举应试中,刘姓考中“天下第一”的状元为30人之多。迄今,中国刘姓人口已近7000万,名列中国第四大姓,也是世界第四大姓。中国古代刘氏郡望约有27个,彭城刘氏郡望是其中形成望族最早的一支。她历史悠久,名声响亮,帝王将相,人才济济,影响巨大。
 
5、颍川陈氏
 
汉末魏晋是中国历史上士族门阀制度最为鼎盛的时期。颍川陈氏正是以汉末大名士身份起家成为当时的巨姓望族,世代传袭,名重魏晋。 汉末魏晋颍川陈氏家族成员史实见载于《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及《世说新语》等书,其中陈寔、陈纪、陈群、陈泰并在《后汉书》、《三国志》中列有专传。颍川陈氏作为当时的一流高门,在谱学兴盛的时代背景下,也撰有《陈氏谱》一部,根据这些历史记录,我们可以据以勾勒出一幅冠冕相承、名士风流的颍川陈氏家族史卷。
 
陈氏迄今,中国陈姓人口达7000万,全球人口总规模超过9000万。其中颍川陈氏子孙达6000万以上,名列中国第五大姓,在南方地区和海外名列第一大姓。颍川郡望是其中形成望族最早的一支。历史悠久,名声响亮,帝王将相,人才济济,影响巨大。
 
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陈氏族人由河南颍川郡迁徒与此落足。传说古时这里树木繁茂,山清水秀,凤凰常在此地落架栖息,古称凤栖。据《陈氏通谱》记载:凤栖为霍州陈姓最早发源地之一。
 
据《霍州凤栖岭颖川陈氏通谱》记载,霍州陈氏祖籍河南颍川,属颍川陈氏支脉。据家族老谱记载,陈氏兄弟二人早在明朝嘉靖年间(公元1522年~1566年,明世宗朱厚熜,在位45年,是明朝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帝)就已迁居霍州。
 
6、弘农杨氏
 
弘农杨氏,即华阴杨氏。弘农郡西汉元鼎四年置,辖河南黄河以南、宜阳以西的洛、伊、淅川,陕西渭河下游关中平原南岸以及洛水、社川河上游、丹江流域。
 
弘农杨氏,是杨姓的郡望之一,始自西汉丞相杨敞。杨敞玄孙杨震东汉光武帝时官居太尉,人送称号“关西孔子”。“四知”的典故,就来源于这位“清白吏”。其子杨秉、孙杨赐、重孙杨彪,皆能继承震公遗风,且均官至太尉,是为东汉“四世三公”。另杨震第五子杨奉的后代,也是世居高官。从“西晋三杨”;到北魏杨播兄弟,无不是一时显赫。
 
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一统的朝代,隋朝的著名宰相,越国公杨素,其子杨玄感等,就是弘农杨氏的后人。即使隋朝灭亡后,唐朝的“李武韦杨”四姓联姻政治集团中的杨姓“十一宰相”世家、武则天之母杨氏,处处昭显着这个关西第一望族的无限辉煌。而宋代满门忠烈的杨家将,更是令人可歌可泣!
 
弘农杨氏文武双全,不但武的厉害,文的也涌现出不少才子大家,如杨修、杨炯、杨凝式、杨时、杨万里、杨大异。
 
7、天水赵氏
 
赵姓郡望,主要有天水郡、涿郡、南阳郡、下邳郡。颖川郡等。其中以天水郡、涿郡最为有名望。
 
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西晋移治甘肃天水。北魏相当今甘肃天水、秦安、甘谷等市、县地。此支赵氏,尊晋赵襄王太子代王赵嘉为开基始祖。
 
公元前222年,秦国进攻赵国代郡(今河北蔚县西南),代王赵嘉投降秦国,受到礼遇,由其子赵公辅率族人入西陇,居甘肃天水(今通渭县西北)。赵公辅任西戎行政长官时,推行怀柔政策。把中原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广泛进行传授,使西戎各族人民无比爱戴,世代怀念赵公辅。号称“赵王”。
 
据《汉书:功臣侯表》和《外戚恩侯表》载,汉代赵氏后裔封侯者有30多人,据《汉书:赵充国传》记,赵充国是天水赵姓望族之后,“沈勇有大略”汉武帝出兵伐匈奴被围,形势危急,赵充国率壮士100余人,冲破匈奴阵围,救汉武帝之危,自己身受伤20余创。因此,匈奴闻“充国”名而丧胆。汉宣帝时,赵充国被封为营平壮侯”。
 
天水赵氏众侯之中,赵充国功劳最大,影响也最大。在后人中,出了大批名人杰士。在唐朝时,赵氏任宰相的就有四人,就是以后宋朝320年的18个皇帝,也是天水赵氏的后裔。由于出了如此众多的天子和显赫名人,真是赵氏望族之地。这就是赵姓称天水氏的来历。
 
8、江夏黄氏
 
江夏黄氏,为华夏古国之一的黄国国君延续繁衍的后人。后因黄国灭亡,后人迁至江夏而发展成为汉代的江夏黄氏。
 
据专家论证和北宋出版的《百家姓》记载,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是中国大姓“黄”姓的始祖。江夏,是海内外黄姓华人公认的总郡望和发祥地,故有“天下黄姓出江夏,万派朝宗江夏黄”之说。数千年来,黄氏子孙以“忠、孝、义、和”为理念,自强不息、开拓进取,为宗族的兴旺、国家富强做出了重要贡献。目前黄姓子孙人数在大陆排在第七位,有两千七百多万人,在台湾排在第四位,海外黄姓华人在华人中所占比例亦很大。黄姓是名符其实的大姓。
 
战国时期,黄国贵族后代黄歇事楚顷襄王,于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县,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镇。后来,黄歇改封于吴 (今江苏省苏州),他的13个儿子,有的就定居于江苏。上海曾是黄歇的封地,黄浦江的得名也是为了纪念黄歇。据《客家姓氏渊源》所载,黄歇曾因避难而迁居于距江夏县城30里的黄鹤乡仁义村,其子孙散之四方。从战国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汉一带)成为黄氏繁衍发展的中心,如汉丞相黄霸、太尉黄琼都世居江夏,中华黄氏第一状元黄凤麟,也出在江夏郡黄州,于是天下黄姓共崇“江夏”为郡号,故称中华江夏黄氏(姓)。
 
9、汝南周氏
 
汝南周氏,是古代著名家族,郡姓门阀之一。汝南安城周姓,自汉一脉相承,历时千载,代代人才辈出,此现象几乎能称奇迹。可惜自宋朝以来,汝南安城周氏家族经过战乱之后纷纷逃亡外地,最终遍布全国。
 
汝南安城周氏都是西汉汝坟侯周仁的后裔,周仁生十子,徙于安成。周仁5世孙周燕,生5子,后皆至刺史、太守之职。5子号称"五龙",各居一里,皆以儒学传家。子孙繁盛,分衍出许多支脉. 魏晋南北朝之时,因北方长年战乱,出现了第一次民族大迁徙,周姓族人也随从中原的士族大举南迁。
 
两晋时期,汝南安成周氏周浚一门五封,此后出现了周浚。周颤,周嵩。周馥等著名人物。安城周氏周瑜家族一支迁居今安徽庐江,形成旺族.隋唐时期其中一支迁徙湖南,即周敦颐家族.汝南安城周姓,自周燕始,除了其五个儿子,史志上留有姓名并立传者多达二百三十九人,代代人才辈出,为官者甚多。
 
汝南安城周氏为周平王少子烈的后代,其开基始祖为周平王少子姬烈第十八代裔孙周邕。有汝南周氏遍天下之说,汝南安城周氏在汉晋南北朝隋唐宋时期发展到鼎盛阶段。
 
10、延陵吴氏
 
宋代《百家姓》明确记载吴姓的郡望是延陵。延陵是今江苏常州市附近地区。周朝的封国——吴国,有个季札公按父亲的意愿和当时国民的要求,他应继承王位。但他为了不当国王躲到延陵乡下耕种。后他的哥哥诸樊当上了国王,将延陵封给季札。后世为了纪念他将吴姓郡望定为延陵,其后裔将姓氏前冠以“延陵吴氏”,将祠堂冠以《延陵堂》。慈利吴氏是札公的第五子吴木熹(化名永贵)的后裔,是嫡裔延陵吴氏。
 
11、东海徐氏
 
东海郯城,中华徐氏始祖陵,就建于郯城县城北3.5公里处,205国道西侧的平原地块。方圆百米,高近十米的圆锥体墓葬,突兀而立,巍然壮观。这就是被称为我国徐姓始祖的陵寝——豹公墩。
 
徐豹是夏朝徐国的第五代国君,由封地得姓,其以上几代,因世封徐国君,“食邑东海”,故死后葬于“食邑”之地的“东海郯城北七里”。对于以上的说法,江西临川草坪《徐氏宗谱》、福建南城龙溪《徐氏宗谱》、安徽歙州《徐氏宗谱》、贵州铜仁《徐氏宗谱》等均有大致内容相同的记载,至今未有二说。
 
12、汲郡孙氏
 
汲郡,西晋泰始二年(266年)置,治所在汲县(今河南卫辉市西南),属司州。孙姓自商末周初立姓之后,一直活跃在河南和山东一带。春秋初,姬姓孙氏一直世袭卫国的上卿,权倾一国,孙姓在河南地区发展很快,到春秋末,孙氏在卫国失宠,北迁晋国。
 
发源在山东的妫姓孙氏发展得蓬蓬勃勃,尤其在战国时期出了一位赫赫有名的军事家孙武,其子孙明因父功而封富春侯,封地在今浙江富阳,形成了孙氏的南方著名郡望吴郡。秦汉以后,妫姓孙氏成了全国孙姓的主力,由山东向四周拓展,西进山西太原,南达浙江南部,向西南达到湖北。三国时,孙坚父子在江南建立了吴国,孙氏的发展达到了顶峰。在魏晋南北朝时,北方、中原和江南的孙氏都得到了迅速发展,出现一批孙氏名家大族。到了唐宋时期,孙姓已遍布于大江南北、五湖四海。在宋朝形成的百家姓中,第一句就是赵钱孙李,可见孙姓的社会地位和影响。明末清初,孙姓也进入了台湾。
 
13、安定胡氏
 
安定胡氏,得名于安定郡,中国古代著名门阀世族。安定是胡氏最普遍、最响亮的郡望、堂号,有“天下胡氏出安定”的说法。
 
胡氏安定始祖城公,字允安,正直敢言,慷慨有气节。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吴王刘濞等发动七国之乱,胡城随太尉周亚夫统兵平叛,以功封大中大夫。从长安始迁安定临泾(今甘肃镇原南),娶妻东方氏,封安定郡夫人。城公卒于汉武帝建元元年(公元前140年),享年六十七岁,葬于灵台岩宝山。城公十二世遵公,才兼文武,胡遵官至魏国车骑将军,子孙有镇南大将军胡奋,将军胡烈,秦州刺史胡渊,晋武帝贵嫔胡芳。南北朝时期,有安定其下另一个重要支派华林胡籓,肇基豫章,发派华林,成为江右著名望族。豫章华林,地属江西,与安定胡氏南北呼应;有北魏司徒胡国珍,北魏宣武灵皇后胡充华,后有雍州刺史胡僧洗,泾州刺史胡宁,徐州刺史胡虔,陇东王胡长仁,赵州刺史胡长粲等。安定胡氏作为西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等皇室的功臣与外戚,保持门阀族望长达近八百年的时间。安定郡、安定胡氏成为天下胡氏最为显达最为庞大的一支,安定成为后世胡氏最普遍、最响亮的郡望、堂号。
 
14、吴郡朱氏
 
吴郡朱氏,吴郡四姓之一。本出曹姓,颛顼之孙陆终第五子曰安,赐姓为曹。汉末以至三国间 ,吴郡朱氏之显赫者实有二支,一支以朱桓、朱据、朱异为代表之吴郡朱氏,一支以朱治、朱然为代表之沛国朱氏,此即理学家朱熹之先祖。朱治东吴时领吴郡太守 ,在郡三十一年 ,公族子第及吴四姓多出仕郡。
 
朱桓朱异父子在与曹魏征战中累建战功。 朱治初随孙坚征战 ,坚死后 ,扶翼孙策 ,劝其还平江东 ,为取吴郡。策死后 ,朱然与张昭等共尊孙权号令 ,征伐夷越 ,佐定东南。建安中从吕蒙讨荆州 ,生擒关羽。朱氏在刘裕崛起之时犹存先世家风 ,走军功之路 ,朱龄石、朱超石兄弟勇武果锐 ,刘裕伐蜀 ,以龄石为元帅,累建大功。
 
15、渤海高氏
 
渤海高氏,是东汉起发轫于渤海郡的高氏郡望。素有“天下之高出渤海”之称,渤海高氏于东汉末形成后,至西晋渐趋兴盛,并形成渤海、渔阳、辽东、广陵、河南等多个支系。南北朝时期,渤海高氏已成为山东(指太行山以东)门阀士族的代表,进入鼎盛阶段,控制北魏、东魏政治,建立北齐政权。出身于渤海蓨(今河北景县)的高欢、高澄父子相继任东魏大丞相、渤海王,控制东魏军政大权。至高澄弟高洋,以相国、齐王接受东魏孝静帝的禅让,成为北齐王朝的开国君主,是为北齐显祖文宣皇帝(529-559)。
 
16、济南林氏
 
秦汉时代,在鲁国林雍后人,迁到齐郡县居住,后因齐郡更名济南郡,故称为济南郡人或者称为"济南林"。 林懋任下邳郡太守,迁居下邳郡。任满后,便在郡中的梓桐乡定居下来。后来,这支从"济南林"分衍而出的林姓人便被称为"徐州林"或"下邳林",而林颖或林懋就是开基祖。
 
在林姓历史上,出现了很多郡望堂号,其中的"西河"、"济南"、"下邳"、"南安"、"晋安"、"九龙"、"十德"、"九牧"等都有较大影响。"九龙门"和"十德堂"的来源:比干的子孙林皋,在战国时任赵国宰相,权倾一时,德高望重。他有子9人,受家风影响,各有才能,被人称为"九龙",他们家族也被称为"九龙门"。加上林皋,父子10人同以德才见称,他的家族也因此被称为"十德堂"。
 
"忠孝堂"的来源:皇帝御赐的堂号,因这支林姓人的史祖林悦以忠孝见称而得名。 "九牧堂"的来源:唐代时,闽林始祖林禄的孙子林披,被授太子詹一职。他先后娶三位妻子,三夫人后来生了九个儿子,9人后来都做了州刺史。由于州刺史又称州。兄弟九人合在一起,正好是"九牧"。
 
17、庐江何氏
 
西晋时期的庐江郡,辖今东起安徽芜湖、北至寿县、南至江西九江的广大地区,郡治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在当时全国范围内也是一个大郡。庐江郡何氏以何桢为始迁祖,发源地在今天的安徽省安庆市天柱山下(潜山县、岳西县),历史上称为潜县。魏晋南朝时期的庐江何氏,人丁兴旺,政治显赫,文事繁荣,经济十分发达。在三国魏至南朝宋齐梁朝的近300年间,何桢十代载于正史且有明确世系关系的共54人。在族谱中,此十代中有70余人可在史书或考古墓志铭中找到,实为罕见。其中封侯10多人,皇后3人,驸马6人,尚书及以上官职者达14人。
 
18、太原郭氏
 
汉初郭亭,战国末赵国晋阳人,秦末以连敖从起单父,属汉王,以战功封阿陵侯。郭氏起源虢国,虢国是西周初期的重要诸侯封国,地跨黄河两岸,分东西两虢,实为一国。西虢国,西周初年所封诸侯国,后随周平王东迁至今河南陕县东南,公元前687年被秦国所灭。东虢国,西周初年所封诸侯国,位于现河南荥阳,公元前767年被郑国所灭。
 
19、扶风马氏
 
马氏的发源地是马服山,位于邯郸市西北五十华里。但是,马氏先祖在此居住的时间并不长,只有马服君之子马牧一世。到公元前222年,秦国灭亡了赵国,封马牧之子马兴为武安侯,迁徙到咸阳。在咸阳定居历五世。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载,马兴有三子:珪、琛、嵩。嵩生子述。述生子权。权生三子:何罗、通、伦。马通任黄门郎、侍中,封重合侯。后因受到其兄马何罗的连累从咸阳迁徙到扶风郡的茂陵镇(“坐何罗反徙扶风茂陵成欢里”)。茂陵位于今陕西省咸阳市兴平县(距咸阳12公里,距西安40公里)。从此,扶风郡成为马氏家族的发展繁衍中心。历史学家一致认为马氏家族的郡望为扶风郡。
 
马援官封新息侯、伏波将军。马援之女为东汉明帝皇后,章帝时为皇太后。东汉时期,马氏家族已经成为扶风地区的名门望族,世代封侯、人丁兴旺、名人辈出。其后,一大部分迁到了中原地区,如今,扶风县(位于咸阳市西85公里)马氏后裔人口仍有近两万人。主要居住地有:法门镇将军马家村、新店乡西伏波村、南阳乡邢马村、杏林镇马家堡等。
 
20、豫章罗氏
 
豫章罗氏是发源于江西南昌的一个江右民系家族,始祖是西汉时期的大将罗珠。据《江西通志》载:“罗珠汉高祖时跟随灌婴,平定豫章,有功德于民”。罗珠公,字怀汉,仕汉惠帝,先为“治粟内史”,后改为“大农令”,故世称为“大农公”,罗珠与灌婴平定了九江郡。汉景帝时,在南昌一带置豫章郡,建筑城堡,并环城广种豫章树(樟树),其后世子孙遂被称为豫章罗氏。
 
21、安定梁氏
 
安定梁氏是中华梁氏中最大的宗族,现在国内几乎有一半以上的梁氏总堂号都称为“安定堂”,代表了中华梁氏发展长河中的主流。据老朽查阅史料,初步得知,关于“安定梁氏源于南梁”的记载,最早来源于南宋孝宗年间(1163—1189年),学者罗泌所著的《路史》。 他在书中说:“周平王子唐封南梁,安定梁出此”。
 
22、西河宋氏
 
西河郡是宋氏的著名地望,可以说“天下宋氏源于商,西河之地是郡望。”根据史料记载研究,西河郡(即今山西汾阳、介休、孝义地区)是汉唐时期的宋氏地望。从山西汾阳市博物馆馆藏的唐代宋氏墓志铭可以看出,西河宋氏自称世居汾州。虽然没有明确起自何时,但以传承世系来看,可以肯定是在唐初甚至以前的汉代。
 
从《新唐书》丞相世系表查考,西河宋氏起源于汉代宋昌:“楚有上将军义,义生昌,汉中尉,始居西河介休。十二世孙晃,晃三子:恭、畿、洽,徙广平利人”。孝文帝在山西中都(今平遥西,一说今太原)作大王的时候,帐下有一位著名的中尉叫宋昌,是楚汉战争时楚人宋义之子,吕太后去世以后,当时丞相陈平、太尉周勃等使人迎大王入京继位,大王问身边的左右郎中令,都劝代王不要轻信,要静观其变,唯独中尉宋昌力陈天下政治形势,极力主张大王赴京。后来的事实证明宋昌是对的,《史记》也对这段故事有一段精彩的描述。《魏书》记载:“宋隐,字处默,西河介休人也。曾祖奭,晋昌黎太守。”这一记载说明,早在西晋时期,宋氏西河地望已经形成,宋氏西河地望就是今山西汾阳、介休和孝义地区。
 
自汉代起,宋氏已定居山西汾阳、介休、孝义等地,并逐步形成地望,取“西河堂”之堂号,称西河宋氏。唐代汾州西河宋令文、宋之问、宋之悌、宋之逊父子四人一门三进士,各怀绝技,使西河堂宋氏声名鹊起,地望日隆,深受朝野敬重。《唐书本传》记载:“初父令文,富文辞,且工书,有力绝人,世称三绝。后之问以文章起,其弟之悌以骄勇闻,之逊精草隶,世谓皆得父一绝”。
 
23、荥阳郑氏
 
姬友被封于郑,是为郑桓公。公元前770年,西周王室为犬戎所逼,迁都洛邑。郑桓公之子郑武公先后攻灭郐、虢,建立新的郑国,都新郑。郑国在公元前375年灭于韩,共历23君、431年,子孙播迁陈、宋之间,以原国名“郑”为姓氏。由于今河南荥阳、新郑古属荥阳郡,故有“天下郑姓出荥阳”之说。
 
24、谢氏十二郡
 
史书记载:汉晋以来,谢氏见于史册者以陈郡、会稽为盛,陈郡本支载在《陈国阳夏谢氏谱》,会稽山阴则亦难谱,仅就知者谱也。夷吾为山阴之始,盖山阴之祖。其后则有谭、赞、渊、厷、煚、承、崇、斐、秀等俱仕吴;端、风、奉、聘、輶、胜、沉、敷(隐)等俱仕晋,;达仕梁而歧、峤仕陈。两族以外可见者尚有:一曰南阳,则有宛与章陵,宛有景仕吴,章陵有该仕汉。二曰冯翊,盖北地扶风一族也,扶风有谢服,汉末为为将,改为射咸,其子孙则有坚、援仕蜀。三曰下邳则有安仕汉,四曰汝南则有甄、廉、季孝俱仕汉,五曰东郡则有弼仕汉,六曰彭城则有慈仕吴,七曰九江则有曼卿善毛诗仕汉,八曰庐江有奇仕魏,九曰牂牁则有暹仕汉,十曰敦煌则有艾仕前凉。
 
25、颍川韩氏
 
颍川在历史上一直是大郡,自设立以后一直是京师之外人口最多,最为繁华的地方,治所在今河南省禹州市,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黄帝生于此,夏禹建都于此,因此成为中国众多姓氏的发祥地。东汉时期颍川郡属于豫州刺史部,历史上颍川人才辈出,数不胜数。唐朝改颍川县为长社县,改颍川郡为许州。从此颍川不再作为地名存在,甚至原颍州之名也归属了颍水下游的原汝阴郡(郡治汝阴在今安徽省阜阳市)。北宋时,在此建颍昌府,之后基本称许州。
 
韩氏一族中以颍川为最,韩愈便是颍川韩氏。
 
26、晋昌唐氏
 
“唐姓”是传承华夏正统的伟大姓氏,相承始祖黄帝的姬姓,高祖黄帝世传五十七代裔孙姬俱酒晋靖公,为纪念唐晋古国以国为姓,改姬姓唐。此仍晋昌唐氏之来源,唐姓自战国至汉唐,唐太宗李世民为感谢唐叔虞始祖的神灵庇佑,定国号为唐,唐朝贞观之治至武则天、唐玄宗盛世,国威远播海内外,汉民族扬眉于世界,至今外国人称中国为唐山,称中国人为唐人,堂堂皇皇的“唐”成为了汉民族的象征。
 
晋昌唐氏渊源久远,历史详实,世系清晰、年代准确,是始祖黄帝的嫡传正统子孙。4600多年前,唐氏始祖轩辕黄帝降生于寿丘。祖黄帝因生长于姬水之滨而姓“姬”,公生而神灵,体魄伟健,体恤百姓。善五艺发明指南车、裁制衣服、造车船,命人造文字、制乐器、作干支。祖黄帝生二十五子,十四子得姓,妃陈锋氏生子放勋(唐尧帝),便是唐姓氏来历之一。
 
27、冯氏
 
冯氏最初发祥于河南省荥阳地区,族人迁移较早,先秦时期就已开始迁移。郡望主要有颍川郡、上党郡、京兆郡、弘农郡。
 
28、河南于氏
 
于姓最早期的繁衍播迁,是在今焦作沁阳北部一带,这里是古邘国所在地,也是于姓的发祥地。邘国灭亡后,于姓族人主要生活在今河南省境内,播迁也以河南境内为主,如方城、午汤、许昌、伏牛山等地。
 
秦汉时期,于姓人开始以河南为中心缓慢向周边播迁,往北迁的去了山西、河北,往东迁的到了安徽、山东 ,往西迁的则去了陕西、甘肃。在此期间于姓主要是以中原地区为繁衍播迁的中心,并形成三大郡望,即河南、东海、河内。其中,东迁进入山东的于姓最为兴旺。
 
魏晋南北朝时期,于姓真正走向全国。由于军阀长期纷争割据,造成“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惨状 ,很多于姓族人跟随着逃难大军,南迁到东南广大地区。“五胡乱华”期间,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也让中原地区成为兵家必争之地,为躲避战乱,处于河南南部的于姓就近南下湖北,后辗转于四川、湖南。
 
隋唐时期,由于国家统一,战乱减少,也由于国人根深蒂固的恋家思想,于姓迁徙有等于无,却繁衍昌盛起来,于姓相继在北方形成了几处大的望族。
 
北宋末年,金兵攻陷东京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并掳走徽、钦二宗,有于姓人随往黑龙江。南宋后期,于姓开始由浙入闽,由闽入粤。
 
元末,农民起义军四起,社会动荡不安,多省人口锐减,山西位置优越,所受影响不大,人丁繁盛。明王朝建立后,朝廷施行了人口迁移政策,而山西于姓也是明朝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族人分别迁到山东、河南、河北、陕西、江苏等地。清代,河南、河北,尤以山东的于姓人为多,闯关东谋生并定居。
 
29、陇西董氏
 
据史料所载,董氏的发源地在山东定陶北部、山西运城、山东平原县三个地方。郡望有陇西郡、济阴郡等等。
 
30、兰陵萧氏
 
兰陵萧氏,是中国古代著名家族,顶级门阀之一。兰陵萧氏为兰陵郡(今山东省临沂市兰陵县)望族,初次兴起是在西汉宣帝时期大臣太子太傅萧望之开始的,而自东汉至西晋末年二百余年中中落,至西晋末年南迁之时,因家族之大而被安置于江苏武进,并侨置兰陵郡,史称“南兰陵”,故仍以兰陵萧氏相称,为南朝“四大侨望”,贵不可言。
 
兰陵萧氏早在东晋末年就已经为天下门阀,自此之后,一直至唐朝末期五代十国时才与天下世家走向衰落,可谓延绵中古的千年世家,顶级门阀。故欧阳修、宋祁赞兰陵萧氏:“名德相望,与唐盛衰。世家之盛,古未有之”。萧梁旧臣、北周著名诗人庾信誉之为“派别天潢,支分若木”,大文豪苏东坡也赞道“摇毫欲作衣冠表,成事终当继八萧”。
 
31、广平程氏
 
历史上,程姓的分布北方以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为主,南方以安徽、浙江、广东为主。 春秋时,程姓主要繁衍于晋国(今山西省境内)。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晋国魏、韩、赵三家晋升为诸侯。周安王二十六年(公元前376年),韩、魏、赵三家分晋,晋国宣告灭亡。随着赵国迁都邯郸,韩国迁都新郑,魏国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原来生活在晋国的程姓先民,有不少人迁到黄河南北的新郑、大梁和邯郸居住,这是程氏的又一次较大的迁徙。
 
因为程婴拥立赵氏孤儿,对赵家有恩德,所以赵氏立为诸侯并迁都邯郸时,程婴的后代也随之东迁,到邯郸附近原来程氏始祖伯符初封地(就是汉代的广乎)居住。程姓人群在这一地区不断繁衍,成为一个重要的支派。
 
32、谯郡曹氏
 
汉魏之际,谯郡曹氏家族因缘际会,依托宦官集团势力,家族成员在中央和地方任职,逐渐由地方豪强发展为掌控政权的皇族。受社会风气、地域因素、寒门出身急剧上升成为皇族的家世背景等因素影响,曹氏家风突出表现在由尚武转向尚文、通脱不拘礼、刻薄强狠残忍、耽于声色、由俭入奢几个方面。
 
代表人物:曹操、曹丕、曹植等魏国一门。
 
33、陈郡袁氏
 
陈郡袁氏也是中国古代著名家族,顶级门阀之一。陈郡相当于今淮阳、太康、鹿邑等地,也就是袁氏始祖袁涛涂后裔的直系望地,以阳夏(太康)为世居,之后的袁氏支脉多出自这里。
 
陈郡袁氏世代为陈国所用,在楚灭陈后袁氏家族在战乱中迁徙避世,直到西汉初年,袁生重振家门,回到祖籍地太康。同后来兴起的汝南袁氏不同,陈郡袁氏虽家世显赫,但克己奉公,并无野心,在那长期动荡的年代里,几乎没有见到陈郡袁氏有刀光剑影的记载。像东汉司徒袁滂,其做人原则“纯素寡欲,终不言人之短。当权宠之盛,或以同异致祸,滂独中立于朝,故爱憎不及焉。”他的儿子袁涣继承了父风。
 
陈郡袁氏崇尚清虚,在政治利害上与其他大族鲜有冲突,在经济上也不聚敛财富。因此,自袁滂任司徒开始,直到唐代,子孙连续13代都有人担任重要职务,活跃在政坛将近600年。
 
34、南阳邓氏
 
邓姓既包括“南阳邓氏”(含已混同于“南阳邓氏”在邓州和南阳地区的“夏朝邓氏”),又包括“南唐邓氏”(宣城邓氏),还包括在四川和云南地区的“羌族邓氏”和“彝族邓氏”。颛顼赐姓为曼姓的金天氏的后裔。传说几千年前,黄帝之孙颛顼高阳氏,曾赐少昊金天氏的一个有功德的儿子为曼氏。曼氏开姓之后,世代繁衍,并分出许多支系,而邓氏就是其中之一。
 
35、汝南许氏
 
许国灭亡之后,许国的遗民开始向外迁徙,也有少量迁至江南各地。如许国人初被楚国迁至叶县一带的时候,当地便出现了舞水、舞阳等地名。因古代的繁体字许与“舞”相通,故“舞水”、“舞阳”,实际就是许水、许阳,属同音互转。到战国时期,在湖南新晃、芷江一带,也出现了舞阳的地名。据近代学者考证,当地居民也是许国居民在亡国之后被迫迁去的。除此之外,今河南的许昌、登封、叶县、舞阳、鲁山、淅川、安微的亳州,湖北的荆山等地都有许氏人居住,但迁徙最集中的应该是河北高阳,河南汝南和山东昌邑。后来,随着历史的发展,逐步形成了河北高阳与河南汝南两个许氏郡望。
 
36、北地傅氏
 
北地郡始设于秦代,为秦统一天下所置36 郡之一,郡治在义渠(今甘肃宁县西北)。北地傅氏起先由义渠北迁马领,是随郡治变化的结果;东汉废马领而徙置灵州,又成灵州人。汉未,北地原境不属中原王朝统辖后,内徒北地郡治又成随徙之新泥阳,傅氏只好称泥阳人。《宋书·傅弘之传》曰:傅氏旧属灵州,汉未郡境为虏所侵,失土寄冯翊,置泥阳、富平二县,灵州废不立,故傅氏悉属泥阳。
 
37、吴兴沈氏
 
吴兴沈氏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一个重要家族 ,其虽既非中原南渡之高门大族,也算不上是江南土著的甲第豪门,但却涌现出许许多多名重一时、才智超群甚至左右政坛的杰出人物。
 
从东汉到南朝 500年间,吴兴沈氏子孙蕃衍 ,人才辈出,尤其是在南北分裂、社会动荡的东晋南朝时期,沈氏宗族中更涌现出了一批杰出人物。据宋左文质《吴兴统记》引《沈氏先贤传》称: 沈氏“子孙见史者一百五十八人 ,三十八人有正传 ,一百二十人附焉。 ”其中不乏对时政影响举足轻重者 ,吴兴沈氏也由此从一个地方强宗逐渐演变为对政坛颇具影响的南朝名门。
 
38、鲁郡曾氏
 
曾氏是轩辕黄帝的后代,夏禹王(禹姓姒氏)的六十三世孙。黄帝二十五子昌意为曾姓之祖,昌意生颛顼,颛顼生鲧,鲧生禹。禹死后众多部落联盟的首领却反对伯益而归顺禹的儿子——启。启联合各部落首领的势力,杀掉伯益而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朝。其建都于阳城,即今河南登封县的东南部。启生仲康,康生帝相,相生少康,少康封其次子曲烈为甑子爵,在甑(今山东临沂市苍山县向城镇)建立鄫国,为鄫国之始。
 
少康的这一房子孙所建的鄫国历经夏、商、周三代,大约相袭了近两千年,一直到春秋时代,即公元前567年才被莒国所灭。这时候,怀着亡国之痛的太子巫出奔到邻近的鲁国,并在鲁国做了官。其后代用原国名“鄫”为氏,后去邑旁,表示离开故城,称曾氏,此为曾氏得姓之始。后人尊曲烈世子巫为曾氏第一世祖。从曲烈至巫改为曾姓,经历54传至巫,58传至曾参。
 
39、彭城彭氏
 
殷商时诸侯国大彭,即今天的江苏徐州铜山境内是彭姓的发源地,其后彭姓的繁衍播迁,均是出自此支。彭城郡原为西汉时期的楚国所置。汉宣帝地节元年(壬子,公元前69年)以楚国改置彭城郡,治所在彭城县(今江苏徐州),西汉朝黄龙元年(壬申,公元前49年)复名楚国,东汉朝章和二年(戊子,公元88年)又改为彭城国。
 
40、河东吕氏
 
山西吕梁是河东吕氏发源地,早在大禹治水时期,心吕之臣伯夷号太岳就封在河东吕国,姜太公为河东吕国外迁后裔故名吕尚,吕梁山吕国故都大约在今霍州境内(一说石楼),隋代在霍州曾经设吕州,唐代在乡宁设过吕香县,永济、芮城等地为唐代吕氏聚居地和外迁源地,吕洞宾为芮城人。吕氏文化是山西根祖文化的亮点之一,太岳山、吕梁山等吕氏文化遗址是山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姜太公、后土勾龙、吕洞宾等都与山西有关。
 
41、武功苏氏
 
苏氏宗族,在华夏大地上,经过几千年的繁衍生息,从最早的苏城(今河北临漳县)发祥地迁至洛阳,形成以苏秦为代表的苏氏宗族史上的第一个兴盛时期;进入汉代,苏建开创武功派,形成苏氏家族史上的第二个兴盛时期;唐代,苏世长,苏瓌,苏颋等形成苏氏家族史上的第三个兴盛时期;宋代,蜀派苏易简、苏舜钦祖孙,闽派苏绅、苏颂父子,眉派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共同创造了苏氏家族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苏氏子孙,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领域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而早自宋代,苏氏子孙就开始进入台湾开发。
 
42、范阳卢氏
 
范阳卢氏出自姜姓,齐国后裔,因封地卢邑而受姓卢氏,世祖卢敖(约公元前275-前195),号雍熙,秦始皇召为五经博士,徙居范阳(今河北省定兴县固城镇),子孙迁居至涿水(今涿州)一带之后,定居涿地,以范阳为郡望,后世遂称范阳人(即范阳卢氏由来)。
 
公元前385年,田和代齐,卢、高二氏被逐赶,离开山东省长清县之卢邑以后,散居于燕、秦二国之间,主要一支是聚居于范阳。范阳卢氏在秦始皇时,有大名鼎鼎的五经博士卢敖,天文博士卢生。继之西汉初期有燕王卢绾,东汉末被尊称“士之楷模,国之桢韩”之海内儒宗之大儒卢植(卢植故居在河北涿州市卢家场),均出自范阳。及魏、晋、南北朝至隋,卢植之裔卢志、卢谌、卢偃、卢邈、卢玄等等,都是官宦世家,书香门第。从卢玄起至其曾孙,一家百口,共财同居,为官著名而被史传记载者就有18人。帝族之子要找卢氏成亲,史称“范阳卢氏,一门三公主。”帝族也要纳范阳卢氏之女为贵妃。史家有四海大姓[崔卢王谢]之说:“望出范阳,北州冠族”。至唐代尤为突出,不仅状元、进士、帝师,大出人才,有“八相佐唐”、“初唐四杰”之卢照邻, “大历十才子”之卢编等等。自汉末至唐代六百多年中,正史中有记载的卢氏历史名人达840多人,范阳卢氏,贤良辈出,勋业灿烂,文豪蜚馨。乾隆皇帝也写下:“自古幽燕无双地,天下范阳第一州”的诗句。范阳望族已成为几百年来卢氏家族的荣耀,因而卢氏家乖亦冠以“范阳堂”的称号。
 
43、乐安蒋氏
 
周成王(西周国王)封其侄姬旦第三子伯龄于蒋地(今河南光山县),建立蒋国,其国人以国名为姓就是蒋氏。春秋时期蒋国被楚国所灭,其裔有迁居乐安者(今山东邹城),并在当地发展成望族,因此以“乐安”为郡望、堂号。
 
西汉时伯龄裔孙蒋诩,哀帝刘欣时为兖州刺史,以廉直著称,后因王莽撮政,借病归隐,荆棘塞门,舍中开三经,不出。唯羊仲求仲同游之。
 
东汉初年,蒋诩曾孙蒋横,佐光武帝刘秀讨赤眉有功,官至大将军,其九子俱封侯,公华侯颖;会稽侯(今浙江绍兴)郑;临江侯(今重庆忠县)川;临湖侯(安徽无为县)曜;临苏侯淅;浦亭侯巡;九江侯(安徽定远县)稔;云阳侯(陕西淳化县)默;函亭侯(江苏宜兴)澄。蒋澄为宜兴始祖,其裔孙将仕杰,元朝末年避乱而迁浙江奉化溪口镇,为标榜蒋氏的发展,氏人以“三径世泽、九侯家声”为堂联。成为蒋氏的代名词一直延用至今。
 
44、济阳蔡氏
 
公元311年即永嘉五年,匈奴攻陷洛阳,掳走怀帝。加之天灾连年,胡人遂乘时入侵,战火遍及中原,匈奴贵族刘渊乘机起兵反晋,其族弟刘曜率部攻入洛阳,大肆烧杀抢掠,西晋灭亡。当时中原大族有百余家相率南奔,居于济阳一带的蔡氏家族随晋室南渡。“永嘉南渡”是中原百姓大规模向江南移民之始,对后世影响很大。南迁的蔡氏后人把“济阳”作为自己的郡望堂号,沿用至今。
 
45、武威贾氏
 
贾氏发源于山西省,先秦时期,已有迁至今河南、山东者。此后,河南贾氏繁衍昌盛,人丁兴旺,又衍生出许多支派。如西汉政论家、文学家贾谊就是河南人。两汉时,已有贾氏迁居陕西,如东汉时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贾徽,据说是贾谊的后裔。南北朝时,贾氏继续外迁。北周、北齐都有贾姓族人迁居河北。至迟在东晋就有贾姓族人南下渡江,居住在江浙一带。五代时贾氏有人迁居福建,宋朝有人迁居四川。可见,唐、宋时期,江南的许多地方都已有贾姓居民。贾氏移居海外约始于清代,今新加坡等国有贾姓华侨。
 
46、济阳丁氏
 
丁姓家族的支派相当复杂。依据有关史料的记载,丁姓最初是以今山东省境为其繁衍昌盛之地,后逐渐成为“济阳’一带很有名望的家族。汉至晋之际,是丁氏繁衍迁徙最为昌盛时期。东汉时,已有丁氏后裔播迁干南方的广东。三国时代丁氏家族随不断升级的战乱播迁更远更广。而长江以南的东吴,又有孙匡一支改姓丁氏,使得南方的丁姓阵容更加庞大,此时丁姓名人也多出于此地。从有关史料记载丁姓的分布情况看,历史上南北方各地的丁姓大多是由发源于山东省境的丁氏播迁而去的。其中长江流域的江苏南部、浙江大部丁氏,则大部分是来自东吴之孙氏改姓为丁的这一支。而进入福建等地的丁姓,其先世仍为“济阳”丁氏这一支派系,于唐初入闽。唐末时,又迁居泉州乃至广东等地。宋代以后,丁姓已遍及全国各地。播迁徙衍 由于丁姓家族系出多源,故要确切的说出其先后流变的经过实际上是不大可能的。
 
47、钜鹿魏氏
 
魏姓最早发源于今河南省北部及山西南部一带,从一开始就繁衍迅速,春秋至秦,还是以此地为其繁衍中心,并且再繁衍到邻近的陕西、河北等省部分地区,后尤以河北省邢台市巨鹿县境繁衍得最为旺盛,故魏氏郡望有巨鹿,魏姓因巨鹿为最望,故多以“巨鹿堂”为其堂号,巨鹿魏氏为邢台市古代十大名门望族之一。
 
48、河东薛氏
 
河东薛氏是汉唐时期海内望族,关西六大姓(韦裴柳薛杨杜)之一。河东薛氏是蜀汉灭亡后从蜀地内迁至河东的一支豪强家族。十六国时期由于长期紊乱的政治局势,再加上它雄厚的地方实力,薛氏一直采取“凭河自固”的政策对抗各当时豪强,具有很强的割据性。国家的统一需要地方势力的支持,随着北魏统一黄河流域,薛氏也开始由地方性向中央性转变。尽管薛氏各分支的中央化程度是不同的,但到北朝末年,其主要房支基本集中,成为促进当时走向统一的社会力量。
 
49、南阳叶氏
 
史书记载:叶氏之始,世家三楚,鼻祖沈尹戌之子讳诸梁,字子高,为楚令尹,食采于叶(今河南叶县南旧城),谓之叶公,因以为氏。子孙相承,以邑为姓,称叶氏。叶,原本音摄,后来演变成树叶的叶音。 叶族盛于鲁,合叶氏之后为六族,皆葬南阳。以南阳郡楚叶县南顿乡高贵里为定著。秦灭楚,始皇封泰山,幸其宅。移时以功封大夫,命世其爵。汉灭秦,求子高之后,复旧封,降爵为子。汉高帝恶其为秦幸臣,勒名禁锢。以是叶姓皆隐匿不仕,叶之子孙因以微至汉,终汉之世无显。
 
50、河南阎氏
 
阎姓部分出自姬姓,商末时,周族首领古公亶父(又称太王)有三个儿子:泰伯、仲雍和季历。小儿子季历生一子姬昌(即周文王),颇得太王欢心,并说:“我世当有兴者,其在昌乎!”长子泰伯为了让父亲的愿望实现,于是就携二弟仲雍逃避于江南吴地,建立国家号勾吴。周武王灭商后,除了把仲雍之后封于吴外,又把泰伯的曾孙仲奕封于阎乡,至此仲奕的后代就以封邑为氏,奉仲奕为阎姓的得姓始祖,又因封仲奕是为了奉祀泰伯,所以阎姓后人奉泰伯为始祖。异体字“闫”。

“如果发现本网站发布的资讯影响到您的版权,可以联系本站!同时欢迎来本站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