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祠堂+文化”,3年内建30个试点村居
祠堂是岭南文化的鲜明符号,也是一个地方重要的文化资源。据不完全统计,三水全区有祠堂超过400座,至今保存相对完好的祠堂有接近200座,多为独具特色的岭南广府系祠堂,平均每个村有2—3座之多。
近年来,三水紧紧结合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的契机,立足于丰富的祠堂资源,三水充分挖掘其优秀传统文化元素,逐步探索出“祠堂+文化”,在全区范围内选取芦苞镇蔡氏大宗祠(北部)、云东海街道南山书社(中部)及白坭镇陈氏大宗祠(南部)等为试点,开展“祠堂+文化”在全区范围内推广的可行性研究。
“祠堂+文化”将以“1+3+N”的方式开展,即以祠堂资源搭建新载体,依托祠堂建设一系列村史馆、宗祠文化馆、家风家训馆等场室,深挖提炼统祠堂文化的同时不断融入党建、社会组织孵化、文明教化、乡村治理等内涵。
创新探索“祠堂+文化”是三水区推动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举措,对于助力乡村振兴,实现乡风文明、治理有效、产业兴旺,满足广大村民的美好生活需求具有现实意义。三水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的周期内,即2018-2020年期间,三水将以白坭镇为先行点,三水区在全区范围内推广白坭“祠堂+文化”的“1+N”形式,构建“大文化”发展理念,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作为全省唯一乡村振兴县区级试点,接下来,三水将以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意见及工作方案作为“祠堂+文化”工作推进的政策依据,完成到2020年建设30个“祠堂+文化”式村居的目标,为乡村振兴工作注入动力。
试点先行,传统祠堂焕发新活力
白坭镇是三水区探索“祠堂+文化”项目的先行点。去年,白坭镇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发挥新时代“祠堂+文化”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等功用,开辟了一条传统文化与新时期党建、美丽乡村、基层治理相结合的路径,将优质文化服务输送至基层末梢。
据统计,白坭镇至今仍保留着50多座明清风格的祠堂,中社村的中社公祠、祠巷村的陈氏大宗祠、岗头村的梁士诒生祠等祠堂至今仍是村中重要的活动阵地。以中社村为例,该该村邓氏宗祠改造为中社公祠,书写了邓、何、林、李“四姓共用一祠”的佳话。
以祠堂为纽带,中社村还建设乡村振兴展示馆等,激活村中的优秀文化记忆。该村还举办了慈善敬老宴、乒乓球赛、白坭徒步、婚宴等多场活动,通过乡贤带头,凝聚乡情。而沙围村的村史馆着眼“汇”字,提炼展示13姓氏村民多年来的渔樵耕读、守望相助的历史,村道巷道也以精致的雕塑、立体壁画等形式传递“沙围精神”与“沙围记忆”。
经过一年多的探索实践,“祠堂+文化”给传统祠堂带来的新功能,焕发新活力,实现了文化聚民、文化悦民、文化惠民。
三水区具体而言,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通过赋予传统祠堂新的内涵,以文化活动为抓手,增强了群众凝聚里,打破了宗族界限,是祠堂焕发新的活力,为推动基层治理和谐善治提供了积极有效的实践经验。二是通过“祠堂+文化”模式促进优质文化资源下沉到基层,打破农村地域限制,进一步推动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三是传统祠堂通过引入现代创意元素,推动祠堂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带动实现产业兴旺。
接下来,该项工作将以市、区、镇三级财政资金为保障,继续深入探索区域内“祠堂+文化”发展路径,最终实现全区建设百家祠堂的目标。三水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祠堂+文化”需要各镇街与部门形成合力,各村居应结合自身实际挖掘及亮出自身的特色亮点,助推乡村振兴的同时,也进一步推动“文化三水”建设,实现以文化人、以文引人、以文促产。
◎三水区“祠堂+文化”亮点
1、文化聚民,将祠堂打造为基层善治阵地
每逢重大节庆,各大宗祠都会举办传统的民俗活动,例如春节庆祝活动、元宵添灯活动、重阳敬老活动等。极具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文化元素在与“祠堂+文化”的理念相结合后,增添及丰富了活动的内涵,传统的节庆融合了“我们的节日””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等系列活动来开展,往往能够打破宗族的界限,构建出开放共享格局。
例如“我们的节日·重阳”所举办的敬老活动中,在立足传统的同时,通过对“五好家庭”等先进人物进行了表彰,推动了外来人员与本地人、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的融合,达到凝聚民心的作用。由此,祠堂也成为了基层善治的有力抓手,逐步实现了“党建引领,三治结合,四会联动”的乡村治理模式,激发出基层治理最大合力。
2、文化悦民,将祠堂打造为文化集散阵地
因应各祠堂特色,以1个多功能活动中心+N个活动组织的“1+N“形式探索建设“一祠堂一品牌”,并推动实现品牌活动交流及资源流转,进而形成祠堂间“祠堂+文化”群落的联动。
比如利用陈氏大宗祠建设宗祠文化馆、家风家训馆、名人馆等场室;利用中社村的古祠堂建设乡村振兴馆等;与此同时,还将“市民学习中心”延伸,在祠堂建设基层乡村图书馆和“学习天地”。岗头村文化楼自投入使用以来,便有武术、醒狮等8大协会迅速进驻。陈氏大宗祠在萃庆堂的基础上,扶持培育了包括乒乓球协会、曲艺协会、龙舟协会等13个文体协会,基层文化活动源源不断:陈氏大宗祠举办的全国象棋公开赛,中社村举办的乒乓球赛等赛事都聚集了不少人气。
以前只有在重大节庆才开放的祠堂,通过“祠堂+文化”的推动,极大地盘活了当地文化氛围,使祠堂成为文化集散阵地,唤醒公共文化服务末梢神经,为基层优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提供又一个途径。
3、文化惠民,将祠堂打造为传播新时代先进文化的阵地
一是通过祠堂+人才的形式,助力人才振兴。祠堂所弘扬的孝德文化为乡贤的产生提供了养分,祠堂也为乡贤提供了活动的阵地。通过对乡贤文化的深入挖掘,2018年12月15日,首届乡贤文化节在陈氏大宗祠启动,古贤系列宣传、“红色乡贤引领乡村振兴”沙龙活动、“游宗祠·学乡贤”文化体验行、发现“古镇新贤”、出版乡贤文化书籍以及乡贤宣传抖音秀等六大主题活动陆续重磅推出,形成知贤、崇贤、学贤、当贤的氛围,为人才振兴落地生根提供强有力支撑。
二是在2019年通过祠堂+音乐的形式,打造祠堂音乐节。以传统的粤曲与传统的祠堂文化相互交融,展现祠堂古老的韵味,音乐节还打算引入现代的吉他等乐器,吸引青少年的关注和参与,让祠堂文化换发出全新的生机与活力。
三是通过宗祠+旅游,拓展实现旅游服务等功能。在祠堂及祠堂周边区域打造出独具当地特色的旅游项目,让祠堂成为文化IP、旅游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