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皇五帝(母系氏族、父系氏族)开始,到夏商周(奴隶制)姓氏进一步发展,秦汉(封建制度)姓氏合二为一,不分贵贱。
百家姓实际上不只有100家了,而是千家姓,或者说将近1万个姓氏了。只是很多姓氏人口稀少,只有一万人左右(有的只有一千多人)。排名前300的姓氏人口比较多,所以我们常常说百家姓,也比较关注前100名的姓氏文化。
在古代,多数姓氏出自炎帝、皇帝,少数出自炎黄的对手(蚩尤,九黎)。然后就是尧、舜、禹,我们现在的很多姓就是出自这三位祖先。大禹建立夏朝,然后还有商朝也出现了一些姓氏。
到了周朝,周王分封了很多诸侯王,也有了很多诸侯国,很多人以国名为姓氏,比如宋、陈、郑、卫、赵、韩、魏等。
由上图可知,古公亶父(周太王)有三个儿子。但是,周太王喜欢第三个儿子,想把王位传给第三个儿子季历,但是考虑到嫡长子继承制度,又怕从此引来争夺王位的祸患。犹疑不决。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看出了父亲的心思,也不忍手足相残,为了大局稳定,一路南下。
太伯和仲雍两兄弟一直来到了今天的江苏省,到了苏州附近停下来了,和当地人一起建立了吴国,向周朝称臣。太伯和仲雍把中原的先进技术带到了吴国,耕种技术,兵器技术等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等到吴王阖闾任用伍子胥建设阖闾大城(也就是现在的苏州古城),阖闾儿子吴王夫差喜欢上西施(攻楚国,攻齐国)。后来越王勾践灭了吴国,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然后进入了战国时代。
季历是第三个儿子,自己的哥哥太伯、仲雍建立了吴国,向自己称臣。自己当上了周朝的王。继续发育壮大,季历的大儿子就是姬昌(周文王)。姬昌的大儿子被商纣王煮死,并被纣王拿来给姬昌吃。姬昌二儿子姬发(也就是后来的周武王)继续父亲的反抗斗争,终于推翻了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建立周王朝,开始大封诸侯国。
从周武王开始,算第一世。第十一世封了一个诸侯国郑国,郑桓公。后世的郑姓,有一部分就来自这里。
相传黄帝之后,后稷承袭姬姓,传十五世孙周武王姬发灭商建周,称西周。传至周厉王姬胡(公元前878~前828年在位),其最小的儿子叫姬友,同周宣王(公元前827~前782年在位)是同父异母兄弟。
周宣王二十二年(公元前806年),周宣王将弟弟姬友封在郑邑(今陕西华县),公爵,称郑桓公。到了周幽王执政时期(公元前781~前771年在位),郑桓公出任周王朝的司徒。郑桓公见周幽王昏庸无道,而各诸侯强大,王权旁落,预感将有变乱,便把财产、部族迁移到位于河南中部虢、郐两国之间。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后,西周灭亡,东周(周平王)建立。
郑桓公之子就是郑武公,他在周平王(公元前770年)继位后,乘护送周平王东迁洛阳之机,于公元前769年和周平王四年(郑武公四年,公元前767年)相继占领了东虢、郐两国的土地,在其地重新建立了郑国,国都称新郑(今河南郑州新郑)。
郑氏源于姬姓,其血缘始祖就是后稷,名弃。后稷母有邰氏,名姜嫄。有邰氏是炎帝的后裔,姜嫄是帝喾的元妃。据《史记》记载:“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高辛父曰娇极,娇极父曰玄嚣,玄嚣父曰黄帝。”这就是说,后稷乃炎黄二帝血统的总合。后稷的最大功绩是发展农业,为中国奠定了“以农立国”的经济基础。周宣王(姬静)封其弟姬友为郑伯,谥号“桓公”。郑桓公为郑国始祖。
周烈王姬喜元年(郑康公二十一年,韩哀侯二年,公元前375年),韩哀侯对郑国发动最后一次进攻,杀掉国君郑康公,兼并了郑国的领土,亦建都于新郑(今河南新郑),历时四百三十一年、十四世、二十三代君主的郑国遂亡。
郑国被韩国吞灭之后,郑桓公的第十五世孙、郑幽公姬已之子公子姬鲁率郑国部分宗室人员、军队、民众仓皇东迁,在(今河南淮阳)与宋邑(今河南商丘)之间拥公子姬鲁为首领,袭“南里君”,此后就以国为姓氏,以表达对祖宗的纪念,自此郑氏开始出现。这标志着郑氏时代的开始,但并不是说只有随公子姬鲁外逃的郑国公族才姓郑氏。
由于种种原因滞留故里的郑国宗室人员,虽成了韩国的臣民,但他们也多有人以故国名为姓氏,并参与了开凿荥泽(今河南郑州)、圃田泽(今河南中牟圃田乡)的大渠,并产生了著名的水利工程专家郑国。郑国后来被韩哀侯派往秦国游说修渠,以求消耗秦国的国力,使其无力东征。
当时的秦国并没有看破其目的,欣然接受了郑国的建议,随即在秦王政元年(韩桓惠王韩虮虱二十七年,公元前246年)征调大量民工,由郑国主持开始修建一条巨大工程的水渠,人工引泾水注入洛河,工程全长一百二十五公里,渠成之后,灌溉关中地区面积达二百八十万亩,使其一片沃野,农耕无凶年,秦国因之成为富庶之邦,随之兵强马壮,迅速兼并了各诸侯国,统一了全中国,这可是韩哀侯与郑国使料不着的。而秦始皇为了纪念郑国修渠的巨大功劳,就把这条渠命名为“郑国渠”。
历史是非常有趣的。看完上面的文字,我们知道了吴国和郑国的来历,其实都来自周朝王室。其他很多诸侯国也是来自周朝的分封。而夏商周三朝,来自炎黄。所以说,我们是炎黄子孙。
我们的很多姓氏,都是从炎黄那里流传下来。然后经历夏商周三朝的变化,以及秦汉的继续发展,姓氏逐渐变多。还有因为战乱,迁移到别处,为了避祸改姓氏的。因为皇帝赐姓而改了姓的。所以姓氏由刚开始的几十个,变成几百几千个,到现在的一万多个姓氏。
有以国为姓的(比如郑、宋、陈),有以地址环境为姓的(比如东郭先生,西门吹雪。还有日本的井上、小田等),有以官职为姓的(比如司马昭)……你的姓是什么?可以试着自己搜索一下喔,嘻嘻。
上图是姓氏树,大家可以试着找一找自己的姓氏。
上面两图是姓氏图腾
你能写出关于自己姓氏的有趣句子吗?
姓氏文化源远流长,大家可以多问问自己的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看看自己的祖先以前在哪里居住,因为什么原因迁移到现在的住址。可能大家的祖先以前在北方住,后来迁移到南方。有的姓氏可以追寻到尧舜禹,有的则要从炎黄开始算。感兴趣的可以百度搜索一下,或者买一些书籍看看。或者看自己家有没有家谱,或者族谱。或者祠堂,或者有没有同姓联谊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