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古镇,是腾冲保存最完好的具有中国明清文化特色的古镇,被誉为中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走进那样一个依山傍水的小镇,每个人都会变得安宁祥和,融化在纤尘不染的蓝天碧水里。
提起和顺古镇,知情人会告诉你,镇子里主要就是八大姓氏:寸、刘、李、尹、张、赵、杨、钏,每一个姓氏都有修建有自己的宗祠,保存最完好的要数前三家。
公元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寸、李、尹、刘、贾五姓先祖随军自四川南下征战大理国有功,获得分封,驻军腾越(即腾冲),遂世代留守边地,择阳温敦村而居,因小河绕村改名“河顺”,后引申 “士和民顺”之意,雅化为“和顺”,其他姓氏后接踵而至。
和顺景区导游图上就推荐了两家宗祠:李氏宗祠、刘氏宗祠,属于收费景点,这两家宗祠都在野鸭湖边的山坡上,占据了山水风光的便利,也许就是传统的风水宝地吧。
李氏宗祠里有一块2018年清明时李氏后人立的碑,上面有完整的宗祠简介。 李氏原籍,“由南京至四川重庆府巴县寸安湾,李家巷大石板居住,又自四川,于明时,钦调来腾,······卜居于阳温敦村李家巷即今和顺乡也。”民国初年,在李氏后人、辛亥革命及护国战争元老李曰垓倡议下,李氏族人“筹得四万余银元,于民国九年(1920年)择吉破土动工,历时六年完工。”
祠堂占地面积四千余平方米,内有民国元老谭延闿、李根源题写的楹联,足见李曰垓还是有脸面的大人物,毕竟他是蔡锷护国军的秘书长啊,连“护国”二字都是他拟定,蔡锷批准的,章太炎先生都称赞李曰垓是“天南一支笔”。李氏家族还出过一位名人,那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家艾思奇(本名李生萱),艾思奇纪念馆离李氏宗祠直线距离不到200米。
从李氏宗祠下来沿着野鸭湖前行百米左右,就到了刘氏宗祠。相较于李氏宗祠,刘氏宗祠早了近70年,这座建于咸丰五年(1855年)的祠堂,位居于风景秀美的山谷中,祠堂前有一半月形荷塘,中间有石桥连接祠堂正门,虽是“荷尽已无擎雨盖”,但旁边的梅园却花团锦簇,暗香浮动,正如祠堂大门上的对联所说“门对龙潭千古秀,族居旺地万年春”。石桥靠大门端的两侧立有石楣杆,每棵杆上有一个石斗(标明家族有人中了举人,光宗耀祖)。
和顺刘氏先祖刘继宗原籍重庆府巴县,自少好武习兵,长大从军,后随军来到腾冲。虽是个七品总旗官(大概管50个兵),但入缅战斗中勇破敌方象阵,获上级奖励“白金百两,马一匹,承制拜百户”(《南夷书》有记载)。据说当年,刘继宗陪同上级郊游考察,不经意来到阳温暾村,山水秀色令两人流连忘返,一个赞叹“泱泱大邑风也!”另一个附和“此处可以卜居矣”。这个上级就是四品卫指挥使,和顺寸氏始祖寸庆。
寸氏宗祠位于古镇中心,建筑颇有特色,乍一看,还以为到了异国他乡。到底是名门望族,寸氏开启了和顺宗祠修建之先河。寸氏宗祠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扩建于清嘉庆十年(1806年),道光六年(1826年)才全面竣工。我们现在看到的异国情调的三开门的大门是1935年重修的,那时寸家人已经有“走夷方”赚大钱回来的了,也带回了不同的建筑审美。宗祠门前有宽阔的月台,月台围着的斑驳石栏离古镇路面近两米高,人们能凭栏远眺田园风光;月台上两侧同样立有石楣杆,每棵杆上竟然有两个石斗(标明家族有人进士及第,地位自然比一个石斗高,为清光绪乙未科进士寸开泰所立)。
也许因为寸氏宗祠里尚有寸家人的生意,这里供免费参观,据闻寸家子孙二十万,遍布世界各地,大多从商。2018年清明节,和顺寸氏宗族清明祭典就是一道盛况,寸氏族人不仅严肃宣读家风家训,号召后人“传承祖训、立孝德、行善事、正直做人、清廉做事”,还表彰先进,真是让人击节称赞。
刘氏宗祠中有一联:“要好儿孙须从尊袓敬宗起,欲光门第还是读书积善来。”中华民族的宗族和传统文化就是这样默默地生生不息延续着。去腾冲,到了和顺古镇,别忘了留意宗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