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坭富景社区陈氏大宗祠,始建于明朝正德辛未年。图片来源:佛山市文明办
陈氏大宗祠已有500多年历史,曾一度破败。2012年,白坭镇以祠堂为抓手,开启基层社会治理新探索。重修后的陈氏大宗祠不仅恢复了古建筑的原貌和祭祀习俗,还以“祠堂+文化”的形式,成为村里的文化中心。祠堂里开辟了图书阅览室、祠堂文化博物馆、家风家训馆等馆室,设有书画、醒狮、龙舟等10多个文体协会。每逢春节、元宵、清明等重要节日,陈氏后人都会来此寻根问祖。今年元宵节,陈氏大宗祠举行了“元宵添丁挂灯”仪式,15名新生儿的父母挂上了代表着期盼祖先护佑的宫灯。陈氏大宗祠还被赋予新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成为佛山市廉洁文化进社区示范点、佛山市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
陈氏大宗祠举行“元宵添丁挂灯”仪式。图片来源:三水区文明办
宗祠旧貌换新颜,是白坭镇乡村振兴战略成果的一个掠影。白坭镇曾有“西江第一大港”的美誉,是一座有着4000多年历史的人文古镇,至今仍保留着50多座明清风格的祠堂。中社村四姓村民共用一个祠堂,命名为“中社公祠”,这在其他地方并不多见。与陈氏大祠堂一样,中社公祠也旧貌换新颜。2017年,中社村重修了中社公祠,运用“祠堂+文化”的模式,将村中的公祠、老房子打造成知青岁月馆、红色驿站、学习天地、乡村振兴展示馆,充满了浓浓的文化味道,升级了村容村貌,将这个曾经杂物满地、荒草丛生的破落之处变成了美丽的岭南人家。据悉,白坭镇率先探索的“祠堂+文化”模式已在三水区推广,全区计划到明年建设30个“祠堂+文化”模式的村(居)。
白坭镇村民在祠堂内打乒乓球。图片来源:佛山市文明办
2018年,三水区成为广东省乡村振兴综合改革唯一县区级试点,而白坭镇也被三水区委赋予“高标准建成乡村振兴综合改革示范镇”的重要使命,先行先试。白坭镇党委委员李明骥说,白坭镇以“文化+”为创新路径,探索以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新模式,以文化振兴推动乡村振兴,4000年古镇迎来了美丽蝶变。
今年清明,离陈氏大宗祠1公里处的沙围村迎来了改造升级后的首个假日。村中宽敞的道路旁,高大的榕树、火红的木棉花,以及30余亩正在怒放的油菜花,吸引着游客驻足、拍照。田垄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金黄色大字分外显眼;道路另一侧,沿着砖墙建设的渔樵耕读文化巷道用雕塑和创意手绘,展示着传统农耕文化的内涵。古建筑和文物仍是乡村游的一抹亮色,设在老房子里的村史馆用图片、文字和老物件讲述着沙围村的前世今生,厚重又有底蕴;当年下乡知青居住的低矮红砖瓦房,成了知青文化的展示场所,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客的到来还带旺了周边农庄。接下来,白坭镇还将在沙围村打造西江疍家非遗美食一条街,宣传推广鸡煲蟹、“禾秆盖珍珠”等非遗美食文化。在沙围村附近,一个由旧粮仓及旧粮食加工厂修缮改造而成的“西江创意良仓”,5座墙体斑驳的圆锥形粮仓并肩而立,诉说着历史的沧桑。
白坭镇沙围村菜花连片近百亩的菜花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拍照。图片来源:三水区文明办
冈头村是白坭镇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古村落,汇集了岭南建筑的特色院落和宗族文化。前不久,冈头村活化工程通过验收,这座历时千年的村庄变了模样。该村围绕“孝文琼冈,教化流芳”的主题,以冈头人民会堂广场、月池塘、古祠堂群、传统商业建筑、职业学院旧址、进士巷、海天书屋等为核心线路,设置服务咨询点、游客休息区、信息公开栏、宣传展架、旅游纪念品销售区等配套设施,再现古韵风貌。
白坭镇中社村鸟瞰图。图片来源:三水区文明办
如今,白坭镇已形成西江创意良仓、中社村、沙围村、陈氏大宗祠等9个精品示范点,打造了连片乡村振兴功能集聚区,探索出一条富有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2018年以来,白坭镇先后举办了西江文创节、西江非遗美食文化节、广东省五人龙舟锦标赛、龙舟音乐节等活动,进一步打造旅游文化名片。其中,为期半年的西江文创节举办了100多场活动,吸引数十万人次参与;西江非遗美食文化节在短短3天内,吸引10多万人次参与。此外,白坭镇大力挖掘和弘扬乡贤文化,于2018年12月启动了首届乡贤文化节,举行“红色乡贤引领乡村振兴”沙龙、“游宗祠·学乡贤”文化体验行等六大主题活动。
通过文化赋能,白坭镇为群众提供了高品质的文化供给,也让乡村振兴更有活力和魅力。白坭镇文化站站长房国辉说,白坭镇围绕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将文化与新时期党建、美丽乡村、基层治理相结合,把优质文化服务输送至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