冥想这个古老的东方术,被美国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大学为首的一流大学破译,从宗教中剥离了出来:神经学学者们通过研究发现,冥想是对脑部网络的一种刻意训练,若能专注于当下时刻,长期坚持、持续刺激,大脑会变得更活跃、更高效。
国际权威期刊《神经影像》报告显示,50岁以上人群,每冥想1年,大脑就会年轻1岁。
国内习惯把冥想应用于瑜伽,但在国外,冥想竟然成了一门价值17亿的生意。
冥想课程年赚4亿
焦虑是时代的产物,创业者为事业焦虑,员工为工作焦虑,远离职场的全职太太为家庭焦虑,2008年,伦敦人Richard Pierson因为工作不顺,寻求另一个英国人Andy Puddicombe帮助时,在学费上动起了脑子,对,他的办法就是替Puddicombe卖课程。
万一有人找你卖课程,先别急着拒绝,万一这个课程值钱了呢?
Puddicombe这个人也是多灾多难,年轻时因为父亲和两个最好的朋友离他而去造成了内心巨大的创伤,选择辍学寻求内心的平静。
西藏是个很神圣的地方,蓝天白云,碧水雪山,庄严的佛教寺庙倒映在碧水之上,神圣而庄严,朴素而宁静。
Puddicombe就是被藏区吸引,在佛教寺庙中修行,一晃十年过去了。十年的心灵探索,使的Puddicombe的冥想课十分有效和可信,毕竟冥想已经延续了2500多年,比建国200多年的美国不知道大了多少岁。
心灵受到洗涤,要给Puddicombe卖课程的Richard Pierson搞出了冥想训练APP——Headspace,经过六年的发展年收入就达到了4.14亿人民币,2017年Forbs给了Headspace一个相对保守的估值2.5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7亿。
“冥想”=“正念”,值84亿
为了使冥想脱离宗教色彩,上世纪70年代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卡巴金根据印度佛教巴利语“sati”(意为关注)提出“正念”(mindfulness)这一概念,弱化了冥想中的宗教色彩,强调“不带批判、有意识地去觉察当下”。
由此,“冥想”便从某种东方的、神话般的东西,转变为基于现代科学的概念,也正是在这样的概念转变中,“冥想”逐渐被美国主流社会所接受。
根据Marketdata发布的美国冥想市场研究,2014-2017年的三年时间里,美国冥想市场估值持续增长,至2017年已达12.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值83.6亿,冥想在美国已经产业化。
由于Headspace这家公司,创始人就是产品,产品就是创始人,因此传播十分迅速,2018年Andy Puddicombe关于10分钟正念冥想的TED演讲就在网络上疯传。
乔布斯也曾说过“印度的冥想时光塑造了我的世界观,并最终影响了苹果的产品设计。”
库珀投资的创始人Peter Cooper认为,禅的练习可以帮助他做出成功的投资决策。
如果说健身是对身体的锻炼,那么冥想可以称为是对精神的锻炼。
西方精英对“冥想”的极端推崇,催生出了一批又一批的“冥想”独角兽企业,中国也出现了一系列与冥想相关的APP,比如凭借微信小程序走红的“小睡眠”,上线了自己的冥想小程序的泛心理社区 Knowyourself,在短短两天内收获了 65 万人次的使用。但中国仍然没能出现冥想这类独角兽企业,也就是说蛋糕还摆在那里,就看谁来分了。
冥想这门生意启迪录
“冥想”这门生意,在国内其实早已有之,只不过没有人把这门生意做大,反倒是太平洋彼岸的美国,出现了不少“冥想”相关的独角兽企业,这与国内浮躁的商业环境有关。
2003年成立的某教育机构,巨亏登陆纽交所,成为国内首家赴美上市的成人在线教育公司。但其风评不佳,广告铺天盖地,虚假宣传、学费贵、退费难,频繁密集的骚扰种种表现就让用户体验欠佳。
培训机构在中国小而不大,更别提冥想了。
“冥想”这款产品能成为一门生意,归根结底还是满足了用户缓解焦虑的需求,而且是实实在在缓解了用户的焦虑。不为满足用户需求而制造产品,创业很难成功。
生意都是为需求而生,您是否有不一样的创业想法,欢迎分享,或许下一个最快上市的企业创始人就是您。